《隋书》专题孟彦弘谈《隋书》与快速崩溃的隋朝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隋书》专题孟彦弘谈《隋书》与快速崩溃的隋朝
《隋书》专题孟彦弘谈《隋书》与快速崩溃的隋朝// // |
孟彦弘澎湃新闻 蒋立冬 绘
孟彦弘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 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隋唐史、法制史等研究 , 著有《出土文献与汉唐典制研究》等 , 与吴玉贵先生共同承担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隋书》的点校修订工作 。
隋朝国祚短促 , 前后三十七年;如果从统一全国算起 , 则不过二十九年 。 隋朝为什么会快速崩溃?唐人编《隋书》有没有刻意贬低隋朝的形象?身负骂名的隋炀帝有没有被“冤枉”?孟彦弘先生在访谈中介绍了他的看法 。
《隋书》专题孟彦弘谈《隋书》与快速崩溃的隋朝// // |
《隋书》修订版
《隋书》被认为是唐代官修正史的代表作 , “官修”是否影响史书的立场?
孟彦弘:从史学史的角度 , 不少人强调唐代“官修”史书的特点 。 不过 , 唐初修前代史 , 好几种其实在隋代已经着手 。 且虽是官方组织 , 但有好几种实质是私修 , 如南史、北史 。 不必过于强调唐初修史的“官修”这一点 。
修史 , 跟做别的事不一样 , 非得能看到相关档案资料才行 。 以私人身份撰史 , 也得有条件接触、收集原始材料才行 。 至于说到回护、避讳、诬妄等等 , 任何史书都会有 。 过去常有人从编纂学的角度 , 评论某部史书体例是不是完善、遣词造句是不是简洁等等 。 像刘知幾《史通》主要就是这样来谈的 。 这其实是为将来修撰史书服务的 , 是讨论“编修学” 。 我们研究历史 , 主要是将它当作材料来看 , 是从史料学的角度来看 , 是不是保存了更多、更原始的材料 。 主要是要关注史料的价值 , 对编撰技术并不太关注 。 况且 , 不管它编得好不好 , 我们都得用它 , 没得挑、没得选 。 说它修得好还是坏 , 实际没大意义 。 现在学术界有不少学者关注“书写”问题 , 这很有意思 , 对我们把握、理解史料很有帮助 。 但也并不是每部史书、每个部分都别有深意 , 不要“扩大化” 。
《隋书》的史料来源 , 主要还是官方档案 。 比如《孝义传》中的人物 , 大多是下诏褒奖或“表其门闾”的 , 他们的孝义行为是上报过朝廷的 。 这个类传 , 主要依据的就是上报朝廷的材料 。 比如《隐逸传》中的《李士谦传》 , 明确说乡人“条其行状” , 上报给尚书省 , 请求给他谥号 。 他的传 , 当然主要就是根据尚书省存的这份行状了 。
无论是官修还是私修 , 一部大书 , 总会有种种问题 。 有的问题 , 比如一个人立了两个传 , 这当然是工作疏忽;有的问题 , 却未必是书成众手、工作疏忽所致 , 比如纪与传、传与传之间的牴牾 。 这主要是因为所依据的史料各不相同 , 即“史源”不同 。 比如我们将某人的传与该人的碑或墓志相比对 , 一些经历、行事就对不上 。 就好像有的领导干部改年龄、改履历 , 这必然造成同一个人的不同档案 , 填写的内容就不一样 。 这不是编撰学的问题 , 是史料学的问题 。
有些观点认为 , 唐人编《隋书》有刻意贬低隋朝形象的嫌疑 , 您怎么看?唐初修纂者在修《隋书》时有没有面临建立自身的合法性的问题?
孟彦弘:过去我也有过类似的想法 , 但近来细想 , 似乎又不尽然 。 魏晋几百年 , 政权更迭十分频繁 , 人们其实不太把政权更迭当回事 , 这跟明末完全不同 。 既然不当回事 , 所以也就没必要刻意“抹黑” 。
另外 , 官方修史 , 操作性要强 , 更难反映个体的意见 , 越是集体工作 , 就越难以完全实现“抹黑”之类的事情(局部的删削、篡改是可能的) 。 《隋书》主要还是依据官府档案加以编排 , 当然不排除对个别人、个别事 , 有特别留心 , 或者加一个比较特别的史臣的按语之类 。
当时的人对所谓“合法性”或“正统”的问题 , 并不太重视 。 他们也讲五德 , 也讲天命 , 但总的来说 , 忠君、忠于一家一姓的观念也不强烈 , 对“合法性”也没有太多的强调 。 武则天移唐祚而立周 , 李唐又重建 , 易代之际 , 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政治动荡、没有进行过大的政治清洗 。 安史之乱中 , 对张巡死守睢阳 , 唐人也有不同看法 。 对出仕安史政权的李唐大臣的处置、对安史叛将的处理 , 都没有上升到非人道的高度 。 同时 , 隋炀帝死在江都 , 越王侗在洛阳继立 , 成为一个政治中心 。 李渊、李世民父子是从山西起兵 , 入关中 , 占长安 , 也不需要特别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
唐初君臣反省:隋朝那么富、那么强 , 怎么说垮就垮了?他们认为主要原因 , 是滥用民力、劳财伤民 。 但唐初史臣是不是刻意把隋炀帝的劳民伤败、滥用民力 , 予以强化呢?也有可能 。 但这不是为了证明李唐合法化 , 这大概可以肯定 。
《隋书》对所谓“合法性”没有太多的强调 , 似乎并不需要把隋朝讲得一团漆黑 , 李唐王朝才有改朝换代的“合法性” 。 《隋书》卷七十杨玄感李密传之末 , 有很长的一段“史臣曰” , 就是谈炀帝的过失 。 对抗大唐的尧君素仍收入《隋书》卷七一的《诚节传》 , “史臣曰”还将他与独孤盛、元文都、卢楚并列 , 说他们“不知天之所废 , 人不能兴” , “虽功未存于社稷 , 力无救于颠危” , 但还是比“苟免之徒”要强 。 独孤盛是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的 , 元文都、卢楚是在东都被王世充杀的 , 尧君素是对抗唐军的 , 但唐初史臣却把他们放到了维护杨隋王朝的同一拨人中 。
人们不太把政权更迭当回事 。 比如李崇 , 听到隋文帝控制了政权 , 将行禅代之事 , 说“合家富贵者数十人 , 值国有难 , 竟不能扶倾继绝 , 复何面目处天地间乎!”想要呼应尉迟迥 , 但听说控制并州的叔父李穆已经决定支持隋文帝 , 自己也就改变了主意 , “亦归心焉” 。 李安得知其叔父想要谋划除掉隋文帝 , 于是告密 , 叔父一家被杀 。 隋文帝要封赏他 , 他婉辞 , 隋文帝也替他保密 , 没有大肆宣扬他的“大义灭亲” 。 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政变 , 杀了隋炀帝 , 当时在江都的官员都到朝堂表示支持 , 惟独许善心不去 , 他侄子骑马去催他前往 , 劝他说:“天子已崩 , 宇文将军摄政 , 合朝文武莫不咸集 。 天道人事 , 自有代终 , 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善心不肯随去 。 他侄子哭着说:“将军于叔全无恶意 , 忽自求死 , 岂不痛哉!”这跟后代 , 很不一样 。
对易代的反应特别大 , 大概是宋以后吧 。 特别是明末 , 表现得最激烈 。 但也主要是士大夫 , 特别是江南的士大夫 。 这跟学校的普及、理学的传播 , 特别是清军的血腥高压 , 大概都有些关系 。 普通老百姓大概比较漠然吧 。 谁坐天下 , 他们都是草民 , 都要纳粮当差 。
天下是一家一姓的天下 , 这个意识很强烈 。 比如隋文帝晚年 , 太子杨勇、蜀王杨秀被废 , 高颎也被废黜 , 大臣裴肃上书劝诫 。 隋文帝对杨素说:“裴肃忧我家事 , 此亦至诚也 。 ”蜀王杨秀被征 , 装病不来 , 源师劝杨秀从命 , 杨秀很生气 , 说“此自我家事 , 何预卿也!”
隋文帝对自己利用禅让的形式取周建隋 , 也觉得有种种偶然性 。 隋文帝要巡幸岐州 , 王谊就进谏 , 说:“陛下初临万国 , 人情未洽 , 何用此行?”文帝说:“吾昔与公位望齐等 , 一朝屈节为臣 , 或当耻愧 。 是行也 , 震扬威武 , 欲以服公心耳 。 ”这虽是句玩笑话 , 但说明隋文帝并没有把他当皇帝、建立隋朝当成天命所归 。 当时的人 , 也不觉得杨坚称帝是天命所归 。 宇文忻就对梁士彦说:“帝王岂有常乎?相扶即是 。 ”能支持杨坚称帝 , 也能支持别人称帝 。
正因为这样 , 隋文帝对功臣大开杀戒 , 手段有时也几近下作 。 比如 , 听说李彻有怨言 , “上闻而召之 , 入卧内赐宴 , 言及平生 , 因遇鸩而卒” , 下毒杀了他 。 王世积“见上性忌刻 , 功臣多获罪 , 由是纵酒 , 不与执政言及时事 。 上以为有酒疾 , 舍之宫内 , 令医者疗之 。 世积诡称疾愈 , 始得就第” 。 杀得连他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 对太子解释说:“微刘昉、郑译及贲、柳裘、皇甫绩等 , 则我不至此 。 然此等皆反复子也 。 ……任之则不逊 , 致之则怨 , 自难信也 , 非我弃之 。 众人见此 , 或有窃议 , 谓我薄于功臣 , 斯不然矣 。 ”
《隋书》卷四十“史臣曰” , 对高祖诛功臣 , 基本是各打五十板 。 “遂贪天之功以为己力 。 报者倦矣 , 施者未厌……虽时主之刻薄 , 亦言语以速祸乎?”“然高祖佐命元功 , 鲜有终其天命……皆深文巧诋 , 致之刑辟 , 高祖沉猜之心 , 固已甚矣 。 ”
《隋书》专题孟彦弘谈《隋书》与快速崩溃的隋朝// // |
孟彦弘藏各种版本《隋书》
一般通史类著作对隋朝往往匆匆带过 , 人们也习惯“隋唐”并称 , 隋有没有隐没在唐的光环之下?
孟彦弘:隋朝是唐朝的一个过门 , 一个上桥的匝道 。 从历史发展来看 , 我觉得从隋统一到唐武则天 , 应该归为一个阶段、一个时期 。 在我们看来 , 就是如何在政治上解决一个地方政权转变为中央政权的问题 。
577年 , 北周灭北齐 , 统一北方;589年 , 隋朝征服陈朝 , 统一了中国 。 统一后执政者采取高压政治 , 并且有很强的地域歧视心态 , 行动上也确实有地域防范的举措 。 比如隋炀帝一方面将政治中心往洛阳移 , 同时又环洛阳修了一圈沟堑 。 北周灭北齐、隋灭陈 , 是西北一隅的落后地区对先进地区的征服 , 同时也是一个实现从落后到先进的转变过程 。 这两个转变 , 实际上要到武则天时期才算是完成了 。 所以 , 隋和唐前期同属一个大的阶段 。 学术界也没有低估隋朝的历史 。
隋朝备受诟病的事件主要发生在隋炀帝身上:征高丽、开运河、多次巡游、役民无度 。 但近些年学界似乎有一些“翻案”的声音?学界对这些事件如何评价?
孟彦弘:隋朝一共才不到四十年 , 炀帝执政十三四年 。 他执政后期出现了全面的社会动荡 , 主要原因确实是扰民、滥用民力 。
他一上台就营建东都、显仁宫 , 动用的劳力达百余万 。 开凿运河、修直道、修长城、环东都掘堑 , 动员人力少者十数万 , 多者几十、上百万 。 他执政的前半段 , 屡屡巡幸 , 一次有时要持续好几个月、小半年 。 比如 , 他上台的第四年(607)四月至八月 , 沿黄河西岸 , 北上至榆林 , 入楼烦关 , 至太原 , 返东都 。 608年三月至八月 , 至五原 , 祠恒岳 , 返东都 。 609年二月 , 自东都返京师 。 三月 , 巡行陇右 , 沿洮河西上 , 在今刘家峡附近渡黄河 , 至今青海乐都;经祁连 , 至张掖 , 九月入长安 。 十一月幸东都 。 他出巡 , 地方就得接待 , 所到之处 , 都要求当地官员丰盛接待 , 常常将自己认为接待得不隆重的官员加以惩处 。 比如 , 大业五年(609)征吐谷浑 , 民苦劳役 , 时任天水太守的乞伏慧“坐为道不整 , 献食疏薄 , 帝大怒 , 命左右斩之 。 见其无发 , 乃释 , 除名为民” 。 大业九年他到上谷 , “以供费不给 , 上大怒 , 免太守虞荷等官” 。
炀帝执政的后半段 , 612、613、614年 , 连续三年攻打高丽 。 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 为了造船 , 民工长时间泡在水里 , 腰以下都有生蛆的 。
持续这么做 , 老百姓负担很重 , 过得很苦 。 这是激起民变的直接原因 。 《张须陀传》称:“会兴辽东之役 , 百姓失业 , 又属岁饥 , 谷米踊贵 。 ”《杨善会传》称:“山东饥馑 , 百姓相聚为盗 。 ”
有学者认为他开凿运河、巡幸 , 是要改变此前的“关中本位政策” , 并不是他个人追求享乐 。 我想 , 目的是一回事 , 结果又是另一回事 。 即使炀帝巡幸有他的政治目的 , 但客观的结果 , 是老百姓负担陡然加重 , 生活很困顿 。 无论他的目的是什么 , 无论要体现怎样的国家利益 , 事实上老百姓因此而过得很不好 , 甚至不得不铤而走险 , 这总不能说是好事 。 运河开凿 , 确实起到了便利运输的作用 , 但在当时并不是只有这一项工程 , 而是有许多工程在做 , 是许多工程中的一项 。 把这项工程从许多工程中抽出来 , 谈其价值和效果 , 就变成了只是对这项工程如何评价的问题 。 这能说明什么呢?说明很有必要?很有价值?其实没有人否定它的价值 。
我们研究历史的人 , 常常是从事后看 , 从国家利益来着眼 , 其实 , 我们还是要站在当时、普通人的立场来看 。 要以人为本 。 许倬云说 , 二十世纪许多坏事 , 都是打着国家、民族的旗号干的 。 他只认两头 , 一头是人类 , 一头是个体 。 我很认同 。 我们确实要以人为本来看问题 。 同时 , 我们也要用旁观者的立场来审视历史 , 不能总是站在中原王朝的立场、站在朝廷的立场、站在某个民族某种文化的立场来看 。 这很容易变成国家主义者、民族主义者 , 甚至种族主义者 , 这不好 。
就隋炀帝个人来看 , 他确实是一个好虚荣、好显摆的人 , 比如他很爱写诗 , 写得也不错 , 但对写得比他还好的人 , 就很烦 。 他好大喜功、喜欢粉饰太平 。 他觉得隋朝很厉害 , 要给人夸耀隋朝很富裕 , 营造四夷来朝的气氛 , 让裴矩在武威、张掖引诱西域胡人来中原 。 大业六年(610) , “诸夷大献方物 。 突厥启民以下 , 皆国主亲来朝贺 。 乃于天津街盛陈百戏 , 自海内凡有奇伎 , 无不总萃 。 崇侈器玩 , 盛饰衣服 , 皆用珠翠金银 , 锦罽絺绣 。 其营费巨亿万……大列炬火 , 光烛天地 , 百戏之盛 , 振古无比” , “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 , 盛列酒食 , 遣掌蕃率蛮夷与民贸易 , 所至之处 , 悉令邀延就坐 , 醉饱而散 。 蛮夷嗟叹 , 谓中国为神仙” 。 这个营造出来的盛世 , 是要花钱的 。 615年正月初一 , 周边近三十个小国派使者来朝 , 有学者怀疑 , 这些其实并不都是使者 , 很可能是来隋朝做生意的商人装扮的 。
当然 , 隋炀帝对江南有好感 , 曾长期住在江都(今扬州) 。 他的这个态度 , , 是有益于削弱乃至打破关陇人对关东、江南的地域歧视的 。 但隋末的社会动荡 , 并不是这个原因所导致的 。
《隋书》专题孟彦弘谈《隋书》与快速崩溃的隋朝// // |
《隋书》点校修订笔记
如何看待隋末出现的大动乱?这一时期的动乱在中国历史上也颇具转折意义 , 如果不是隋炀帝的个人作为所能解释 , 还有哪些因素值得探讨?
孟彦弘:秦吞并六国 , 西晋结束三国 , 隋统一中国 , 这三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 , 都很短命 。 宋以后 , 不存在“分裂—统一”这样的问题 。 这是偶然的 , 还是有什么更深层的原因呢?一个政权 , 怎么才能稳定?从分裂到统一 , 是不是要有一个稳定期?这个危险期有多长?北周灭北齐、隋灭陈 , 对原北齐、陈 , 实行了高压政策 。 史书上常说 , 这些地区原来的官员 , 很多“久不得调” 。 《颜氏家训》里说 , 自己不能决然引退 , 怕被人指为不合作 。 但蒙古人、满清南下 , 都很残酷 , 也没有导致政权很快崩溃 。 前面已经提过 , 一个地方性的政权 , 随着武力征服 , 变成了一个全国性的政权 , 如何完成这个转变 , 确实是一个问题 。 所谓关陇集团、关中本位政策 , 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谈的 。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 , 有多种可能性 , 不是必然就要崩溃 。 事实上 , 唐朝建立伊始 , 也面临着这个问题 , 但直到武则天时期 , 才算是完成了这个转变 。 这大概需要一代人的时间 。 但隋朝的崩溃 , 主要还是滥用民力、民不聊生的问题 。 如果不是隋炀帝这样一位胡折腾的君主 , 也许可以较为顺利地完成这个转变 , 至少不会导致社会的全面动荡 。 在集权体制下 , 真是一人兴邦、一人丧邦 。 特别是在一个社会转型期 , 遇上这样一位君主 , 真是一个悲剧 。 在这样的体制下 , 也只能寄希望于出明君 。 这是无可奈何的 。
唐初期 , 尤其是贞观年间 , 君臣论治常常探讨隋朝忽亡的历史教训 。 唐朝的开国君臣 , 是目睹了、经历了隋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 , 是眼看着一个强大的厉害的隋王朝 , 很快就走向了崩溃 , 而这个崩溃 , 并不是有实力的集团导致的 。 杨玄感起兵 , 很快就被镇压了 。 这个崩溃 , 是普通民众的暴动导致的 。 所以李世民才会说 , 老百姓就是水 , 朝廷是船 , 水能载舟 , 也能覆舟 。 君臣论政 , 就是要以刚刚灭亡的隋朝为借鉴 , 不能犯隋朝那样的错误 。 贞观之治 , 并不是说唐初社会经济有多好 , 社会有多富裕 , 而是认认真真地要以隋亡为鉴 , 爱惜民力 , 不折腾 , 休养生息 , 社会复苏 。 以隋亡为鉴 , 以人为本、爱惜民力 , 才是贞观之治的表现 。
作者:彭珊珊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寒假预习必备!
- 【电子课本】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寒假预习必备!
- 《圣斗士星矢》史昂也触摸到女神之血,为什么寿命没有延长?
- 视频//【雪石朗诵】刘辉《我是曹操》
- 视频//【雪石朗诵】刘晖《我是曹操》
- 徐绍基《广种桕树兴利除害条陈》杂论
- 一部颂扬两代人献身抗痨事业的纪实文学《奇医神药》(连载六)
- 说说《水浒传》中的婚俗文化:娶妻、纳妾、休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