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大传》:一介文臣,不废一兵一卒平定了叛乱,凭的是什么


《王阳明大传》:一介文臣,不废一兵一卒平定了叛乱,凭的是什么

《王阳明大传》:一介文臣 , 不废一兵一卒平定了叛乱 , 凭的是什么// //

今天 , 我们继续阅读冈田武彦的作品《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

上期 , 我们读到王阳明运用心学的力量与智慧 , 以绝对的劣势兵力 , 平定了差点导致明武宗天下覆灭的盖世奇功 。

挽救明朝于危难之际的王阳明 , 他的人生会因此迎来最高峰吗?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当皇帝想过一把御驾亲征的瘾时

王阳明神速果敢地平定了宁王之乱 , 皇帝应该对王阳明予以重赏才是 ,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

起初 , 朝廷接到王阳明上奏宁王叛乱的奏折后 , 便立即令许泰、江彬、张忠、张永等人处理此事 。

当朝廷还在筹集平乱的粮饷时 , 就收到宁王之乱已平的消息 。

许泰、张忠等佞臣因为无法在皇上面前邀功 , 所以拦下王阳明的捷报奏折 , 秘密上疏 , 建议武宗御驾亲征 。

玩心极重的明武宗非常喜欢许泰、张忠等人的提议 , 他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 决定前往江西御驾亲征 。


《王阳明大传》:一介文臣,不废一兵一卒平定了叛乱,凭的是什么

《王阳明大传》:一介文臣 , 不废一兵一卒平定了叛乱 , 凭的是什么// //

朱一龙 饰 明武宗朱厚照

听到武宗将要御驾亲征的消息后 , 王阳明立刻上疏谏阻武宗 。

王阳明认为朱宸濠既被擒 , 如果武宗再御驾亲征的话 , 不但会有无妄之灾 , 同时还会导致民力疲敝 。

许泰等人又想出一条愚蠢的奸计 , 即在鄱(pó)阳湖上放走朱宸濠 , 然后由武宗亲自率兵督战 , 生擒朱宸濠 , 凯旋返京 。

在鄱阳湖上释放朱宸濠一干人等 , 会招致天下大乱 。 所以 , 王阳明不愿意交出俘虏 。 许泰等佞臣大怒 , 破口大骂王阳明 , 造谣王阳明之前与宁王私通 。

太监张永深知王阳明忠心耿耿 , 以调查朱宸濠谋反的详细情况为名 , 先行来到浙江省杭州府等候王阳明上交俘虏 。

王阳明见到张永后 , 对他讲明了江西的实际情况:“江西民众先遭遇宁王叛乱 , 后又遇上旱灾 , 且要供给军饷 , 他们困苦到了极点 , 就会逃到山谷里聚众兴乱 , 天下很快就会成土崩之势 。 ”

张永表示理解 , 但提醒王阳明:“对于皇上 , 顺其意而行 , 犹可挽回 。 万一逆其意 , 只不过是激起小人的愤怒 , 对于天下大计没有帮助 。 ”

王阳明认为张永的话有道理 , 于是将朱宸濠等一干俘虏交给了张永 。 人生最难受的是忠而见谤、信而见疑

正德十四年、正德十五年 , 立下赫赫战功的王阳明受奸佞迫害 , 所处境地极为艰难 。

许泰、张忠一直想要设计陷害王阳明 , 他们在南昌查出不少所谓的“阳明与宁王相互勾结的证据” , 比如宁王曾私下写信给别人 , 说“王阳明亦好”;王阳明派弟子冀元亨去朱宸濠处 , 是为了交通宁王等等 。

事实上 , 在宁王叛乱之前 , 王阳明必须一直和宁王打太极拳 。 因为只要宁王一日不反 , 他都是王爷 , 任何江西的官员都得罪不起 。

如果这也算私通宁王 , 那真是天大的冤屈 。


《王阳明大传》:一介文臣,不废一兵一卒平定了叛乱,凭的是什么

《王阳明大传》:一介文臣 , 不废一兵一卒平定了叛乱 , 凭的是什么// //

刘红雨 饰 宁王

京城也有很多想整王阳明的人 。 那些曾经拿了宁王贿赂的人 , 还有一些嫉妒王阳明功劳的人 。

大学士杨廷和忌恨王阳明把功劳全都归功于兵部尚书王琼 , 所以也排挤王阳明 。

因实行的种种奸谋都没能奏效 , 张忠、许泰等人便私自逮捕了王阳明的弟子冀元亨 , 对其严刑拷问 。 冀元亨最终蒙冤入狱 。

几年后 , 冀元亨被平反 , 但出狱五天后便去世了 。 这成为王阳明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痛 。

正德十五年(1520)正月 , 许泰、张忠等佞臣又向武宗进谗言 , 说王阳明企图谋反 。 武宗听了之后 , 按照许泰、张忠等人的提议 , 命王阳明立刻前来谒见 。

一直敬重王阳明人品的太监张永 , 立刻将许泰、张忠等人的奸计告知了王阳明 。 王阳明得知后 , 立即起程离开南昌 , 前往南京谒见武宗 。

在前往南京的途中 , 王阳明在金山寺写了几首诗 , 其中有一句:舟人指点龙王庙 , 欲话前朝不忍听 。

这意思是:艄公指着祈雨用的祠堂 , 准备讲述一些前朝的故事 , 但我想到自己的现状 , 不忍聆听 。 王阳明借此吐露了自己忧郁憋屈的心情 。

宁王之乱爆发时 , 王阳明无暇顾及祖母的葬礼 , 无法顾及病重的父亲 , 更顾及不了自己的病体 , 毅然赴国难 , 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 。

所谓“首义”最难 , 第一难在万一宁王成功做了皇帝 , 他兴兵讨伐宁王的举动 , 将给整个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

第二难是自己很可能会兵败受辱 , 因为当时的形势是举国观望 , 除了他召集的各州县的几千士兵 , 外省没有来一支勤王之师 。

人生最难受的是忠而见谤、信而见疑 。 如此舍身为国、如此忠心耿耿 , 却被污蔑为与叛军是一伙的 , 他内心难受至极 。

心灰意冷的时候 , 他甚至对自己说:“以一身蒙谤 , 死即死耳 , 只是老父怎么办?”他又对学生说:“此时若有一孔可以背上老父逃跑 , 我就永无怨悔地一去不复返了 。 ”百死千难致良知

正德十六年(1521年) , 王阳明于江西南昌首次向世人揭示“致良知”说 。 王阳明说 , 自从经历了宸濠之乱和张忠、许泰之变后 , 他越发相信 , 良知足以使人忘却患难 , 超越生死 。

他在给高足邹谦之的信中又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 , 是真正的圣门正法眼藏 。 以前对此还有所怀疑 , 现在自从多事以来 , 才明白只需要良知就够了 。

拥有良知 , 好比驾驶船只时掌握船舵 。 平静的水域或者浅滩 , 自然一切顺利 。 即使遇到颠风逆浪 , 有船舵在手 , 也可以避免沉船被淹死的危险 。 ”


《王阳明大传》:一介文臣,不废一兵一卒平定了叛乱,凭的是什么

《王阳明大传》:一介文臣 , 不废一兵一卒平定了叛乱 , 凭的是什么// //

王阳明把良知看作千古圣圣相传的一点骨血 。 为什么这么比喻?中国自古就有传说 , 将活人的血滴到死者的骨头上 。 如果有血缘关系 , 就会渗入骨中 , 当场可验明 。

王阳明用滴骨之血这个传说 , 阐明了良知的能力 , 即当场可辨善恶的先天知觉 。 他又将良知可以消除自私自利之念的力量比作在大熔炉中放入雪 , 瞬间即化 。

王阳明正是经历了百死千难 , 尤其是在经历了宸濠之乱以及张忠、许泰之变后 , 才开始把良知作为千百年来圣人代代相传的圣门正法眼藏来信奉的 。

什么是良知?王阳明说:“良知者 , 孟子所谓‘是非之心 , 人皆有之’者也 。 是非之心 , 不待虑而知 , 不待学而能 , 是故谓之良知 。 ”

在王阳明看来 , 无论圣人还是凡夫 , 无论贤士还是愚人 , 无论学者还是白丁 , 只要是人 , 心中皆有良知 。 这是永远不灭的光明 , 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 。

只要在事事物物上都“致良知” , 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 只要听从良知的命令 , 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轻松克服 , 并且不会误入歧途 。

事实上 , 在许泰、张忠之变后 , 世人对王阳明的攻击和非议并没有停止 , 而悟到“致良知”的王阳明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学说 , 或者感到消沉悲观 , 而是淡然地面对攻击和非议 , 把它们看作磨炼心智的“事” 。 衣锦还乡 , 谢辞封爵

正德十六年(1521) , 朝廷因王阳明平定了宸濠之乱 , 封王阳明为新建伯 , 并下旨任命其为南京兵部尚书兼光禄大夫、柱国 , 每年可享禄米千石 , 追封王家三代及其妻室 , 并赐诰券令其传给子孙后代 。

这对于王家来说 , 是无上的荣誉 , 但王阳明并没有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一封号 。


《王阳明大传》:一介文臣,不废一兵一卒平定了叛乱,凭的是什么

《王阳明大传》:一介文臣 , 不废一兵一卒平定了叛乱 , 凭的是什么// //

嘉靖元年(1522)正月 , 王阳明上疏 , 辞让新建伯这一爵位 , 却未被批准 。 七月 , 王阳明再次上疏请辞 , 还是没有得到批准 。

为何王阳明两次请求辞退封爵呢?是因为平定宸濠之乱后 , 王阳明上报了自己将士的军功 , 朝廷明里予以褒奖 , 实际却没有全部兑现 。

有些将士的功绩被删改 , 有些将士甚至受到处罚 , 有些将士被授予有名无实的职位 , 或被任命为闲职 , 或被诬为不忠加以贬谪 。

那些和自己患难与共的将士全都忠心耿耿 , 国难当头 , 挺身而出 。 然而 , 他们的功绩不但没有得到褒奖 , 反遭朝中奸臣的谗言嫉妒 。

这种情况下 , 自己不能独自享受恩典 。 由此可见阳明先生的高尚品德 。 最后的出征

嘉靖六年(1527) , 王阳明在故乡讲学的安稳生活结束 。 这一年五月 , 朝廷命令王阳明去平定思恩、田州的叛贼 。

对此 , 王阳明起初上疏表达了请辞之意 , 他说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 , “每次一咳嗽 , 直到咳得昏厥才停止” 。 但朝廷有了难题 , 就想让王阳明顶上 。

值得注意的是 , 思恩、田州叛乱对朝廷来说其实不是什么大的难题 , 正如王阳明所说 , “只是疮疥之疾” , “无大紧要” 。

只不过是由于朝廷内部斗争 , 才让重病缠身的王阳明到酷暑的边境之地平乱 。

思恩、田州叛乱的头目卢苏、王受久闻王阳明的大名 , 他们见王阳明赴任后立即解散和撤退数万名守备兵 , 于是派遣十几名部下来到南宁府王阳明军营前 , 请求投降 。

后来 , 两人又亲率部下头领数百人来到王阳明军营 , 以绳索捆缚自身 , 表示投降 。

王阳明对卢苏和王受说:“你们这些人占据险要 , 拥兵作乱长达两年多 , 上使朝廷忧虑 , 下扰三省百姓生活 , 不惩罚不足以平军民之愤怒 。 今天免去你们的死罪是天地有好生之仁德 , 给你们杖刑是我作为人臣守法之义 。 ”

于是 , 将二人各处以杖刑一百 。 杖刑结束 , 士兵们给两人松绑后 , 王阳明来到乱贼的军营 , 对众人加以抚慰 , 众人感动得声泪俱下 。 王阳明又让七万余名贼兵全部回乡 。

就这样 , 思恩、田州之乱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平定了 。 王阳明倍感欣慰地说:“不折一矢 , 不戮一卒 , 而全活数万生灵 。 ”


《王阳明大传》:一介文臣,不废一兵一卒平定了叛乱,凭的是什么

《王阳明大传》:一介文臣 , 不废一兵一卒平定了叛乱 , 凭的是什么// //

接下来的断藤峡、八寨的叛贼 , 也很快被王阳明平定了 。

王阳明在给朝廷上奏捷报的同时 , 也向朝廷提出回乡养病的要求 , 但两次奏请都没有收到朝廷的回复 。

王阳明的身体状况极度恶化 , 他自己描述说:“遍身肿毒 , 喘嗽昼夜不息 , 心恶饮食 , 每日强吞稀粥数匙 , 稍多辄又呕吐 。 ”所以 , 他等不及收到朝廷的回复就起程回乡 。

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二十九日 , 王阳明所乘之舟停靠在离江西南安不远的青龙铺 。 王阳明病逝于船上 , 享年五十七岁 。 他临终给侍奉于床前的周积留下一句遗言:“此心光明 , 亦复何言 。 ”

结语

今天 , 我们读到王阳明从百死千难的人生中 , 得出了“良知”是心之本体 , 是人人皆有的光亮 , 也是我们每个人度过人生险滩的船舵 。

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学说 , 它既可以振奋弱者的心灵 , 也给深陷权力和名利旋涡而不能自拔的人们指出了一条正大光明、强而有力的生存之路 。

截止今天 , 我们十期的共读就结束了 。 我们读完了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传奇一生 , 也了解了他的心学是如何在坎坷的人生中逐渐萌芽、发展 , 乃至臻于完善的 , 对心学的核心精髓也有所了解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