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湖江上浪滔天——史俊阻击兀良合台之役

大将兴兵

1256年 , 速不台之子 , 号称蒙古战神的兀良合台在基本压制云南之后 , 奉蒙哥汗之命率领所部北上 , 出乌蒙(云南昭通) , 趋泸江 , 计划和汪德臣会师 , 合攻合州 。

兀良合台在《元史》中战绩颇为神奇 , 据说在1258年自云南东出 , 攻宋广西、湖南之役【大小十三战 , 杀宋兵四十余万 , 擒其将大小三人】 。 当然 , 兀良合台此人在1223年9月跟着老爹速不台参与第一次蒙古西征时 , 就已经被伏尔加保加利亚人打败过 , 4000精骑损失过半 。 考虑到兀良合台那时候才22岁 , 可以推说年轻 。 后来兀良合台跟着拜答尔参与蒙古第二次西征 , 表现不详 , 但应该混了不少军事经验 。

1252年 , 蒙哥命忽必烈和兀良合台率军攻打大理国 。 大理国当时看似地盘大 , 其实不过是云南各族的盟主而已 , 实际能控制的 , 不过大理城和鄯阐城(昆明) 。 而且国主段氏又被权臣高氏所挟持 , 举国佞佛更是消耗了大量资源 , 内部矛盾丛生 。

胡蔚《南诏野史》:“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 , 三十七部攻平国公于鄯阐 , 其叔高明清战死“

在绍兴六年 , 贵州西南部的三十七部就已经崛起 , 反抗大理统治 , 并杀死了国相的叔父——大领主高明清 , 一度攻克鄯阐 。 后来三十七部汇聚成自杞国等小国 。 对于桀骜不驯的三十七部 , 大理国只能羁縻而已 , 同时自杞国还向南宋王朝称臣 , 对南宋更加亲近 。


马湖江上浪滔天——史俊阻击兀良合台之役

马湖江上浪滔天——史俊阻击兀良合台之役// //

忽必烈灭大理之战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 , 所谓蒙古攻大理是从青藏高原过去的绝世大迂回的扯淡说法还是歇歇吧 。 除了西路军兀良合台部要经过川西山地 , 其他两路都是从四川盆地过去的 , 说不上多么艰险 。 但是蒙古军损失仍然很惨重 , 按魏源《元史新编·大理传》:大理距蒙古万里 , 无构衅之由 , 绕蜀逾滇黔 , 蚕丛不毛 , 皆宋斧划弃地 , 无可乘之利 , 以漠北寒乡士马 , 趋炎瘴不服水土 , 死者数十万 。

魏源这里当然是张口就来 , 实际上蒙古军攻大理总共也才动用了不到十万兵马 , 但是损失大却是真的 。 实际上大理本身压根没什么像样的抵抗 , 它的实力也不足以野战抵抗蒙古军 。 当蒙军抵达金沙江对岸之后 , 大理国国王段兴智拒绝招降 , 以丞相高泰祥率军屯戍金沙江沿线 , 又遣将领高通率一部驻会川 , 抵进蒙古军 。

1253年(蒙古宪宗三年、大理天定二年)十二月初 , 大理军与蒙古中、西两路军对峙 。 兀良合台部越旦当岭(今云南中甸境)入大理境 , 招降么些部落(今纳西族) , 占领三赕(今丽江) , 从侧后攻击大理军主力 。 高泰祥见处境危急 , 匆忙退兵大理都城 , 凭坚固守 。 大理城东濒洱水(今洱海) , 西倚点苍山 , 北、南有龙首、龙尾两关为屏障 。 高泰祥以重兵据咽喉要地龙首关迎战 。 蒙古中、东路军先后渡金沙江与西路军会师于龙首关 , 合力攻击 , 全歼大理军主力 , 乘胜于十二月十五日占领都城 。 段兴智、高泰祥向东潜逃 。

蒙古兵在姚州抓获高泰祥 , “泰祥奔姚州 , 被执 , 谕之降 , 不屈 , 命斩于五华楼 。 ”高泰祥临刑 , 叹曰:“段运不回 , 天使其然 , 为臣殒首 , 盖其分也 。 ”忽必烈认为他是忠臣 , 对其后代“许以世其官” 。 后来 , 高氏子孙有的被封为姚安、鹤庆等地方的土司 , 世代承袭30多代 , 直至改土归流 。 随后 , 忽必烈回师 , 留下兀良合台继续征服大理 。


马湖江上浪滔天——史俊阻击兀良合台之役

马湖江上浪滔天——史俊阻击兀良合台之役// //

忽必烈

段兴智逃到东部的鄯阐城(昆明) , 向三十七部召集勤王之兵 , 但援兵尚未赶到 , 兀良合台就已经追杀而至 。

1254年秋 , 蒙古兵追至昆明 , 活擒段兴智 。 段兴智被擒后 , 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 , 去见蒙哥汗 , 蒙哥汗施以怀柔 , 赐金符 , 令其归国 , 继续管理原属各部 。 段兴智不但捡了条命 , 还得到蒙哥汗的赏识继续掌管云南 , 说不定比当初受高氏欺压时还舒坦些 , 不由心花怒放 , 对蒙古感恩戴德 , 于是替蒙古兵当向导追杀大理残余抵抗 , 并亲自率兵镇压大理境内反抗蒙古军的各族人民 。

段兴智降得轻巧 , 云贵各族却不肯轻易投降 。 接下来 , 兀良合台虽然得到了大量大理仆从军 , 却不得不分兵四出 , 到处剿灭反抗势力 。 云南西南部的后果占壁王国直到1261年才被平定 , 贵州西南部的自杞国更是顽强得惊人 , 令兀良合台屡遭败衄 。

盖以合刺章(蒙语乌蛮)战士众多 , 防守甚力 , 逐日搏斗 , 蒙古军不久仅存二万人 。 ——《多桑蒙古史》

然未知 , 现屯大理兵数多寡 。 但报兀良遗其子亲往其主处 。 亦未知所请何事?知蛮地识蛮情 , 无如谢济 , 臣当奉圣旨 , 促其领管差人往探虚实 。 所有兀良兵马毙死之余 , 尚有三、四万(蒙古 , 大理 , 丽江兵总和) 。 屯阿里 , 楚魏 , 建水 , 阿麻地头 。 ——李曾伯《可斋杂稿》

臣今日得广西经略司申特磨道农士贵报 , 八月间 , 敌攻华沙寨 , 被蛮兵杀死万余骑 。 思、明州黄炳等报 , 九月间敌攻某阿国 , 退战敌人 , 杀死万余 。 ——南宋两广总兵来自特磨道(广南)上报的前线战报《贴黄》

虽然这些记载有夸张成分 , 也体现出自杞人的悍勇善战 , 以及堡寨战术与山地骑兵结合对蒙古人造成的杀伤(自杞国修建了大量古堡、战垒、战墙、烽火台 , 曾经用于抵抗大理军 , 后用于抵御蒙古) 。 按滇东黔西的自杞国虽然号称兵员众多 , 然而人口不到五十万 , 战兵不过万余(自杞号称【胜兵十余万】 , 盖壮年男子也 , 实际战兵【有精骑万计】 , 余者皆为辅兵民壮 , 以此推之 , 人口当在30——50万之间) , 竟然让蒙古人力战六年 , 损失兵力数万 , 代价不可谓不大 。

1256年 , 兀良合台得到北上命令时 , 对于自杞国的围剿已经进入后期 , 但是焦头烂额的他恐怕也受够了这群凶悍的山地蛮子了 。 在兀良合台看来 , 比起自杞国等蛮子 , 宋军应该会好对付得多 , 因此兴高采烈地率军北上 。

北路危机

这时候蒙古人已经在北边搞事了很久了 。

我们看《元史·汪德臣传》:【甲寅春 , 旱 , 嘉陵漕舟水涩 , 议者欲弃去 , 德臣曰:“国家以蜀事托我 , 有死而已 , 奈何弃之!”尽杀所乘马飨士 。 袭嘉川 , 得粮二千余石 。 云顶吕达将兵五千邀战 , 即阵擒之 , 复得粮五千石 。 既而鱼关、金牛水陆运偕至 , 屯田麦亦登 , 食用遂给 。 夏 , 获宋提辖崔忠、郑再立 , 纵令持檄谕苦竹 , 守将南清以城降 , 所俘城中民 , 悉归之 。 东南戍卒数百有去志 , 德臣揣知之 , 给券纵去 , 皆泣谢 。 未几 , 山寨相继输款 。 宋将余晦遣都统甘闰 , 以兵数万城紫金山 , 德臣即选精卒 , 衔枚夜进 , 大破之 , 闰仅以身免 。 南清北觐 , 其下杀清妻子以叛 , 蜀将焦远领兵饷之 , 德臣击败远 , 尽获所饷资粮 。 冬 , 蜀兵二万复至 , 又败之 , 获粮百余艘 。 鱼关至沔水 , 迂回为渡百有八 , 至是 , 悉为桥梁 。 】

好像汪德臣一个人搅得蜀中天翻地覆 。

但是按《元史·太答兒(纽璘之父)传》【岁壬子 , 率陕西西海、巩昌诸军攻宋 , 入蜀】 , 那么1252年汪德臣只是随带答儿入蜀 。 蒙哥元年【以带答兒统四川等处蒙古、汉军】 , 是以汪德臣所领绝不止自己的巩昌兵马 。 当然 , 1252年由于余玠尚在 , 带答儿和汪德臣都没讨到什么便宜 , 一座城都没攻下 , 汪德臣本传只能吹嘘【蜀人惮其威名 , 诸郡环视 , 莫敢出斗】 。

按《元史·速哥传》 , 就在1254年(甲寅年)【岁甲寅 , 宪宗命从都元帅帖哥火鲁赤等入蜀 。 乙卯 , 万户刘七哥、阿剌鲁阿力与宋兵战巴州 , 失利 , 陷敌中 。 速哥驰入其军 , 夺刘七哥等以归 。 】蒙哥派了从都元帅帖哥火鲁赤等人入蜀 , 1255年 , 蒙古军还在巴州被宋军打败 。

可见汪德臣能够在蜀地大规模搞事 , 是因为得到了蒙哥派的大规模援兵 , 有兵力优势 。 而且1253年余玠去世之后 , 南宋的蜀地指挥也混乱不堪;1254年王惟忠也被余晦、陈大方、丁大全诬告作“潜通蒙古” , 遭到冤杀 。 在余晦的英明领导下 , 蜀地简直是蒙古军的天堂 。

1255年余晦被罢免 , 南宋的蜀地局势才开始好转 。 蒲择之一上台 , 宋军就打出了巴州之捷 , 若非速哥力战 , 估计要一次折损两个万户 。

所以1256年 , 蒙哥才【帝亦以宋人违命囚使 , 会议伐之】 。 就好像植物大战僵尸无限版一样 , 打败一波僵尸 , 过来的一定是更强的一大波僵尸 。 宋军在巴州取得了胜利 , 蒙哥就要继续增兵了 。 兀良合台负责增援西路 , 东路则由诸王塔察兒、驸马帖里垓领兵进攻南宋的两淮 。 不过在山东的时候出了一点意外 , 【过东平诸处 , 掠民羊豕】 。

蒙古人的军纪一向比较坑爹 , 于是在东平等地抢劫 , 蒙哥很不高兴 , 【帝闻 , 遣使问罪】 。 然后这一路就没有记载了 。 南宋两淮方向也没有作战的记录 。 直到次年 , 塔察儿才率军攻打南宋的樊城 , 不克而还 。 个人推测 , 因为山东是世侯李璮和严忠范的地盘 , 塔察儿抢了他们的地盘 , 他们心里不爽 , 应该会在补给上做手脚 , 所以原定的攻略两淮的计划也就泡汤了 。

虽然如此 , 但四川方向仍然有极大的压力 。

兀良合台出击

战云满蜀川:

【渊调兵二万往援川蜀 , 其后力战于白河、沮河、玉泉 。 】南宋在两湖的负责人 , 荆湖制置大使吴渊派兵两万 , 支援川蜀战场的蒲择之 , 与汪德臣、帖哥火鲁赤等人鏖战 。

而兀良合台也从云南北上 , 马不停蹄赶往重庆 , 准备与汪德臣、帖哥火鲁赤、带答儿等人合攻合州 , 拔掉钓鱼城 。 从之前宋军击败蒙军于巴州(今四川省巴中市)来看 , 汪德臣等人的活动范围也是四川东北方向 。 虽然兀良合台这人很多时候不靠谱 , 但他毕竟是蒙古一方能够独当一面的名将 。 经过余晦的祸害 , 南宋蜀军甚为疲弱 , 假如令兀良合台成功赶到 , 指挥大军围攻 , 这时候的钓鱼城尚非两年后的情况 , 城防未曾完备 , 一旦沦陷 , 川蜀战场将全线崩坏 。


马湖江上浪滔天——史俊阻击兀良合台之役

马湖江上浪滔天——史俊阻击兀良合台之役// //

兀良合台沿着河谷上行 , 取道乌蒙(今云南昭通)﹐从陆路进军至石门关(今四川高县西北) , 一战攻破 , 直抵叙州(今四川宜宾东北) , 而后向着泸州行进 。

他的目的地是合州(图上蓝圈) , 汪德臣等人已经在附近活动 , 只有拿下合州 , 才能放心大胆地进攻重庆 。


马湖江上浪滔天——史俊阻击兀良合台之役

马湖江上浪滔天——史俊阻击兀良合台之役// //

从地图上看 , 兀良合台是计划经过泸州之后 , 沿着金沙江北岸而行 , 而后沿着平原直抵合州 。 他没有攻陷叙州和泸州的计划 , 这两个州都是南宋经营已久的要塞 , 他不打算在坚城下浪费时间 。

初战马湖江

宋军很快做出了行动 。 负责抵抗的是南宋都统制张实 , 曾经是余玠麾下的大将(玠之治蜀也 , 任都统张实治军旅 , 安抚王惟忠治财赋 , 监簿朱文炳接宾客 , 皆有常度) , 他率领水军号称三万 。

张实并不是什么废物点心 , 他曾经在余玠麾下立下不小的战功(己卯 , 余玠言:「都统制张实等以战功 , 承制便宜与官三转 , 给刺史象符、金银器二百两、银三百两、缗钱一万 , 余将士依等第转官 , 给金银符、钱帛有差 。 」) 。 但是他明显不擅长水战 。

不擅长水战的张实却来指挥水军 , 可见南宋的官僚系统很有问题 。 结果就是【(兀良合台)却宋将张都统兵三万 , 夺其船二百艘于马湖江 , 斩获不可胜计】 。 (两年后张实又在马湖江和纽璘打了一场 , 结果直接被活捉了 。 但张实是条汉子 , 蒙哥遣张实招谕至剑门苦竹隘 。 张实入隘 , 遂与守将杨立并力据守 , 坚持数月才城破 , 张实被肢解处死)

实在无法理解这仗是怎么打的 , 水军打陆军 , 结果水军全部被俘虏了 。 可能是兀良合台建了浮桥然后钩住张实的船 , 把水战打成了陆战吧 。 当然 , 南宋的水军也有颇多弊病 。

据罗荣邦教授的研究 , 宋朝水军於1164至1204年间达到巅峰 。 其后 , 在量的方面虽略有增长 , 但质的方面衰落甚遽 。 蒙宋战争开始后 , 水军损耗甚大 , 未能及时补充 , 以致船只短少 , 士兵缺额 , 训练不良 , 士气不振 , 而且不断徵用商船 , 亦使商船主离心离德 。

吴潜即屡次奏陈水军衰败情状 。 如在1239年他指出镇江水军五千人 , 其中「人物坚壮可以出战者 , 极不过五百人 , 馀皆疲癃脆懦、纤细短弱 , 指一可什 , 决不能于惊涛巨浪之中 , 飞戈走戟 , 击刺如神 , 此皆三十年之积弊」 。 十四年后 , 他对定海水军亦有相同印象 , 可见情形未见改善 。 他因而感叹说:「使天佑国家 , 虏马不至于饮江 , 犹之可也 。 万一如叛臣宗雄武、金之才辈之虑之计 , 则江南之事 , 岂不甚岌岌乎?」可见在这位边防重臣心目中 , 水军已无力担负江防、海防之重任 。 总之兀良合台俘虏两百艘船 , 大破张实 , 感到非常得意 。

兀良合台还俘虏了大量的南宋水兵和水手 , 决定靠着这支新获得的庞大舰队 , 直趋重庆 , 然后沿着嘉陵江去合州 。 水路比陆路快得多 , 补给也容易 。 当他依靠虏获而来的庞大舰队 , 顺江直下的时候 , 一支小小的舰队跟随在了他的身后 。

惊涛骇浪

兀良合台一定会为自己没有攻陷叙州而后悔 。

史俊 , 大宋叙州知州 。 张实率领号称三万大军 , 尚且惨败 。 强敌之前 , 他大可龟缩自保 。 然而 , 史俊不打算退缩 , 他食天子之禄 , 分天子之忧 , 这只是一方面 。 他更是百姓的父母官 , 要守护这片大地的子民 。 叙州城内有一支小小的舰队 , 虽然不大 , 却很精干 。 南宋水军多招募沿海之人 , 理论上战斗力很强 , 但是官僚体系腐化下难免会有各种腌臜事 。 张实的那支号称有三万人的舰队可能就吃亏在这里 。 但史俊的舰队在他的精心调教下 , 却是士气高昂 , 人人有保家卫国之心 。

当下 , 东风正急 , 马湖江上 , 骇浪滔天 。 兀良合台志得意满 , 大胜之后 , 根本想不到有人竟敢衔尾而行 。 正当东风迅猛 , 史俊率领舟师乘风破浪 , 凭着顺流而下的威力以及风势 , 在呼啸的风声中 , 如同尖刀直插入兀良合台的舰队当中 。 当兀良合台反应过来时 , 两军已经开始交战 。 兀良合台大惊 , 马上命各舟上的监军监督降卒 , 与敌接战 。 但史俊顺水顺风 , 取得先手 , 将兀良合台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

而后 , 宋军士卒纷纷射出火箭 , 或以拍杆、撞角攻击敌船 。 战斗非常激烈 , 史载【调舟师与大元兵战 , 凡十三合】 。 兀良合台虽然不懂水战 , 但他俘虏了不少宋军水军军官 , 他们在兀良合台的凶威下 , 不得不为蒙古人作战 , 于是两军在江面上来回游斗 , 有十三回合 。 然而一方斗志昂扬 , 保家卫国 , 一方却是被逼迫着作战 , 虽然众寡不敌 , 史俊一方却渐渐取得优势 。 有降卒杀死蒙古士兵 , 夺船靠岸逃走 。

兀良合台大惊 , 心知军心已乱 , 只见江面上沉船无数 , 蒙古士卒和大理仆从军也多有沉入水中喂鱼的 。 接下来兀良合台是如何逃脱的 , 无法判断 。 也许他率领尚能控制的舟师 , 逆流而上强行冲出 , 又或者他直接靠岸下船 , 从陆路逃回云南 。 史俊怅然瞧着夺回的那些船只 , 这本来就是大宋之物 。

结语

事后 , 史俊得到嘉奖 , 【诏俊官三转 , 仍带阁门行宣赞舍人】 。 加官三级 , 可见战功可观 。

《元史·兀良合台传》则声称兀良合台成功地与帖哥火鲁赤、带答儿会师 。

不过兀良合台传又说【丁巳 , 以云南平 , 遣使献捷于朝 , 且请依汉故事 , 以西南夷悉为郡县 , 从之 。 赐其军银五千两、彩币二万四千匹 , 授银印 , 加大元帅 。 还镇大理 , 遂经六盘山至临洮府 , 与大营合 。 月余 , 复西征乌蛮 。 秋九月 , 遣使招降交趾】 。

兀良合台从云南出兵时已经是1256年年底 , 然后第二年又被蒙哥召到草原上加封为大元帅(理由是平定云南的战功) , 路上经过川西、临洮、六盘山 , 一来一回之后 , 竟然1257年上半年还没过 。 如果兀良合台成功跑到合州 , 和汪德臣等人猛攻钓鱼城再回云南的话 , 这时间线怎么也对不上 。 而且也找不到相关的作战记录 。

所以合理的解释就是 , 兀良合台确实被史俊给打回去了 。 当然损失不见得多大 , 被史俊干掉的 , 主要应该是张实麾下的水军士卒 。

然而史俊以寡击众 , 成功阻击蒙古名将兀良合台 , 挫败了其与汪德臣等人会师合州城下的计划 。 于是乎1256年汪德臣等人的川东北作战也草草结束 , 蒲择之得到京湖战区的吴渊的援军后轻松抵挡了他们的进攻 , 蒙哥汗六年这次三路伐宋 , 就无声无息地终结了 。 蒙哥非常恼火 , 次年终于决定要亲自出马 , 于是有了1258-1259年的钓鱼城之战 。 史俊在茫茫历史的尘海中 , 只是一个小人物 , 马湖江之战后 , 再无有关他的记载 。 可是历史往往就是由无数小人物的奋斗所扭转 。

兀良合台回到云南之后 , 讨伐了交趾 , 攻陷其首都升龙 , 迫使交趾国主投降(兀良合台虽然水平不稳定 , 经常得意忘形 , 但还是有两把刷子) , 彻底平定了自杞等反抗势力 , 又一度侵宋被打败(1258年骚扰宋境 , 【遇敌少却 , 亡军士四人】 , 这个数据有问题 , 有说法认为他损失了两万人 , 但这又显得太多了) 。 忽必烈离开时 , 留给兀良合台还有两万蒙古兵 , 但是经过一系列战斗的损耗 , 1259年兀良合台从云南出兵进攻南宋的广西湖南时 , 仅有【四王骑兵三千 , 蛮、僰万人】 , 蒙古兵只有3000 , 即便考虑到云南需要军队留守 , 这个兵力也实在奇怪(当然这1.3万人多是精锐 , 仍然给南宋带来不少麻烦) 。

知道马湖江之战 , 究竟损耗了兀良合台多少战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