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阳江上的“小南京”——商贸重镇水东(上)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水阳江上的“小南京”——商贸重镇水东(上)

作者:王璟莹

制作:童达清

第607期

编者按

作者硕士毕业论文《移民与重建——晚清民国时期的皖南水东镇》 , 对太平天国战乱之后宣州区水东镇的移民构成、移民在土地及地方权力上的博弈较量、商人移民与水东地方秩序的重建、天主教在水东的建立和发展、水东对皖南商业市场的参与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详尽的论述 。 本文是其中的一部分 , 着重讨论了咸同兵燹后水东的商业社会如何在商人的主导下实现断层后的秩序恢复与重建 。 应本刊编辑部的要求 , 作者作了适当修改 , 同意本刊节选首发 。

明清《宁国府志》和《宣城县志》中对水东的商业风气多有记述:“故俗务耕(二麦晚稻颇胜江浙 , 早稻同)织(绵、麻二布多出贩外境) , 薄商贩(惟水东之民治商) 。 ”“奢俭相当 , 颇修礼教(惟东境士人最盛 , 余方自稀) 。 ”(嘉靖《宁国府志》卷五《表镇纪》);“阅城宅著姓无几 , 惟城东越虹桥夹宛句滨水而居多巨室大贾 , 即土人亦侨寓焉;生齿之繁息 , 泉货之殷盛 , 物产之滋殖 , 栋宇之轮奂 , 甲于一城”(万历《宁国府志》卷十二《艺文志》);曾与水东梅氏文人代表梅枝凤有交集的董传策在《新建惠济桥碑记》中亦称水东所在东乡商业贸易繁盛 , “府附郭为宣城分四乡 , 其东土沃 , 居民繁诸 , 往来贸贩者 , 交错联络 , 视三乡数倍”( 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二《艺文志》) 。

水东以其所处的宣城县、建平县、广德州、宁国县四地交界的地理位置和与县域内其他地区与众不同的浓厚商业风气 , 在以往宁国府为区域背景的历史研究中 , 引起了如戴玉、范金民、董家魁、李甜等前辈学者的关注 。 但这些研究大多关注宁国府整体或者某一县域的商业经济发展 , 或者在行文中提及水东但却没有将水东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进行讨论 。


水阳江上的“小南京”——商贸重镇水东(上)

水阳江上的“小南京”——商贸重镇水东(上)// //

根据《安徽省志?自然环境志》中的统计 , 水阳江发源于绩溪县和宁国县南部山区 , 上游有东津、中津、西津三条主要支流 , 其中以源自绩溪县龙丛的西津最大 , 东津与中津在中河口相汇始称水阳江 , 其地跨绩溪、宁国、宣城、当涂、芜湖五县 。 水阳江干流进入宣州市段即由水东镇段开始 , 自南而北贯穿全境 。 水东恰好处在东津河、西津河、中津河汇合处的河谷地带 , 周围丘陵环绕;从陆地方位上看 , 水东又地处周边县域的交汇处 , 这便给水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水陆优势 , 因而成为了一个不小的贸易集散点 。 这也使得水东在整个宁国府宣城县的东乡地区显得格外突出 , 明嘉靖《宁国府志》就曾记载“宣城所治东南谓之山乡 , 田资堰坝苟非赤旱其获恒多……山鲜种艺 , 惟水东以南及华阳多产桐麻梨栗柿蜜木瓜茶炭……织绵麻二布多出贩外境 。 薄商贩 , 惟水东之民治商” 。

可见早在明嘉靖时期 , 水东地区的经商风气在整个宁国府地区就已经十分浓厚 , 且对外境的贸易贩运亦多有涉及 。 此外 , 明清时期民间商旅日用类书的记载又进一步证明了水东参与对外贸易贩运的痕迹:明代刊行清人憺漪子题字复刻的商旅日用类书《天下路程图引》中记载明清太平府的芜湖县到徽州府的路线就需经过水东:“芜湖由宁国府至河沥溪路 。 本县 。 十里百家店 。 十里泾县河口 。 十里黄池 。 十里乌车港 。 ……十里陈村湾 。 十里油榨沟 。 五里峡石 。 五里至妙埠 , 上水起剥、雇纤夫 , 下水木船收载 , 俱在此处……五里孙家埠 。 七里田家湾 。 三里下西 。 十里后潭 。 十里水东 , 出麻 。 十里港口……五里五姑渡 。 往徽州货物由此发簰 。 一百一十里至胡乐司雇车 , 陆路七十五里至灵山下 , 又雇簰 , 五十里至徽州府 。 十里河沥溪 。 ”

晚清冯煦编修的《皖政辑要》卷九十八《水道》中亦记载:宁国府水道“水阳江上流为宁国县置东西二溪合 , 北流入府治为句溪 。 西北流至府城东 , 西合宛溪水 , 又北流至油榨沟合南湖水 , 又北至水阳镇合固城湖 , 转西北流至黄池镇合五丈湖 , 北流支津入太平府境 。 小淮河在南陵合县河、资福河诸水 , 北流入石硊河 , 亦入太平府境” , 太平府的芜湖县是皖南太平、宁国、徽州三府商货进入长江的重要贸易港口 , 从水阳江顺流而下至芜湖入江 , 这条经由水阳江、青弋江连接长江的水运线是宁国府、徽州府商旅贸易的重要通道 , 借着这条水运通道 , 徽、宁二府的山货木材等得以经由长江运往武汉、南京、苏州各地 , 而水东也因既滨临水阳江且与周边多个县域交界的“襟山带河”的优势成为徽、宁商人交通运输通道上重要的一环 。


水阳江上的“小南京”——商贸重镇水东(上)

水阳江上的“小南京”——商贸重镇水东(上)// //

根据老人们的回忆 , 在水东老街上先后开设过的饭店、客栈包括:司泰和饭店、天一泉饭店、百家村饭店、陈亦大饭店、风云楼、庆花楼、长安客栈、东南饭店、赵开山饭店、杨子荣饭店等 , 其中一些饭店还兼营旅店和客栈 。 尤其是位于水东老街“十八踏” 的司泰和饭店 , 前后三进 , 三进正好借地势分为一层二层三层 , 临街的是饭店的门面 , 最后面一进的三层建筑就是司泰和饭店的旅店部分 , 满客时大约可以容纳两百人住宿 。 如果我们仔细考量司泰和饭店的选址 , 也可以明显看到水东作为商贸集散中转地的显著特征 。 司泰和饭店的旅店部分右侧就是一家轿行 , 而饭店临街的门面左边就是负责搬运货物的“箩班”集合编号发筹、结算工资的地方 。 十八踏的末端有一个屋子被称为“轿行” , 是专门提供轿子和轿夫的地方 。 轿行与饭店紧挨正是这些商人绅士们出行需求所致 , 而负责货物搬运的“箩班”的收入来源之一 , 就是帮这些前来食宿的客商们搬运货物或行李 。

晚清至民国时期 , 水东工商业的发展因芜湖关的开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相应的 , 如水东这样皖南内地市镇的繁荣又反过来作用于芜湖 , 促进了芜湖关口商贸的繁盛 。

《皖政辑要》中记载“皖省交通之埠三:有已设关开埠者一 , 芜湖是也” ;“皖省三口之约 , 始订于光绪二年英人之要求 。 即烟台之约 , 北洋大臣李鸿章与英使威妥玛议定 。 约内开 , 芜湖允开口岸 , 大通允作停泊处所上下客货 , 安庆如之” ;“关开于约允之明年二月十八日” , “故芜湖关一开 , 屹然与上九下镇鼎立为长江巨埠 。 ”

徐智、吴松弟利用民国时期的一批调查资料对民国时期芜湖口岸的皖南腹地市场体系进行了剖析 , 通过对不同商品进出口流通情况和集散情况进行分析 , 他们将芜湖口岸的腹地范围归纳在“旧安庆府、池州府、庐州府、太平府、宁国府及和州属县” , 随后他们又从组成腹地市场体系的基本单位市镇入手 , 对清中叶以来这些地区内市镇数量的变化趋势进行梳理 , 并指出尽管受到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和破坏 , 总体上这一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是向上的 , 尤其是芜湖开埠之后 , 这一腹地内的市镇数量明显增多 。


水阳江上的“小南京”——商贸重镇水东(上)

水阳江上的“小南京”——商贸重镇水东(上)// //

接着他们以芜湖口岸的皖南腹地即旧太平府和宁国府的地域范围为对象 , 对这个腹地市场体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 通过对人口数量、商店数量、邮政等级、物流集散的分析指出 , “民国时期芜湖口岸皖南腹地市场以稻米、竹木、纸、炭、棉花、茶叶、蚕丝等为主要流通商品 。 在商品集散过程中 , 形成了以芜湖为中心市场 , 由大量初级市场和湾沚镇、水东镇等十一个中级市场组合而成以河流为主要运输通道的市场体系 。 ”

他们对皖南市场腹地的分析实际上验证了许檀“中国近代市场体系的建立是以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城乡市场网络为基础的 ,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之后 , 并不是创建了一个新的市场体系 , 而是利用和部分地改造了中国原有的市场体系来为之服务” 的观点 。 水东的水陆地理优势、襟山带河的地理环境 , 使得水东既具有通江的水运便利 , 又因为与周边县域的交界而成为周边商货的集散点 。 而这样既非平原圩区又非山区的地理区位 , 使得水东自从明嘉靖以来就已经形成了浓厚的经商风气 , 因此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历史积淀 , 水东商业市场的发展在此前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

此外 , 水东周围山林物产颇为丰富 , 其中尤以枣与竹木显著 , 这些物产深加工而产生的蜜枣和土纸成为水东对外贸易的支柱产品 。 自1870年芜湖开埠以来 , 水东的土产也在其开埠的影响下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这些产品的对外运销成功的奠定了水东在皖南腹地市场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 水东甚至因此获得“小南京”的称号 。 民国二十六年《安徽第九区风土志略》中就曾记载宣城县水东镇为宣属八大重镇之一 。

“宣城商业仅次于芜湖、徽州 。 交易以城区为中心 , 乡镇如湾沚、水东、孙家埠、双桥……等处亦为商货集散地……水东交易以煤、纸、蜜枣为大宗” 。

根据民国二十二年出版的“芜乍铁道沿线市镇经济概况”的统计 , 水东当时的基本情况“户口三千户 , 一万五千口 。 物产年可产稻十五万石 , 麦五千石 , 菜子一千石 , 蜜枣一万桶 , 纸十万捆 , 炭四万担 , 煤矿贮量约三千万吨” 。 笔者根据民国十九年《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报告书》 中的统计数据 , 整理当时宣城县市镇商业情况如下:

表1 民国十九年(1930)宣城县市镇商业概况


水阳江上的“小南京”——商贸重镇水东(上)

水阳江上的“小南京”——商贸重镇水东(上)// //

(本表依据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编:《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报告书》铅印本 , 收录于殷梦霞、李强:《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 ,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2009年 , 第566-567页内容编制)

调查报告载“宣城在皖南境内诸县中地最广 , 人最多 , 物产最富 , 又有水阳江、青弋江经过其境……东南之孙家埠、水东均临水阳江 , 宁国广德之竹木、纸炭皆由此出 , 故商业亦盛 , 商店各不下三百家” ;从上表我们也能够直观地看到 , 水东镇与其他市镇相比最突出的就是其独有的枣和纸两项产品 , 那么以这两项产品为主要贸易物品的水东 , 在皖南宣城县的市镇中到底处在怎样的层级中呢?

笔者根据民国二十一年统计数据 对其中归为“工艺品”的宣城贸易物产的产值等类目进行了如下整理:

表2 民国二十一年(1932)宣城贸易物产类目及产值表


水阳江上的“小南京”——商贸重镇水东(上)

水阳江上的“小南京”——商贸重镇水东(上)// //

(表2依据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统计课编:《芜乍路沿线经济调查:安徽段》之“宣城县经济调查” ,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 收录于殷梦霞、李强:《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 ,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2009年 , 第75-78页内容整理编制)

通过这份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 水东的蜜枣以及表芯纸、方高纸在所有被划分为“工艺品”的宣城物产中累计产值是最高的 , 尤其是水东的蜜枣产值居然达到了400 , 000元 。 这就充分说明在宣城县内外贸易产品中 , 水东的蜜枣和土纸占据了极大的份额 。 水东这三项产品产值之高也反过来说明 , 在水东经营这些产品的商铺和商人们实力之雄厚 。 根据80年代宣城政协的调查记录 显示 , 民国时期水东镇上主营纸张的商店有义泰源、李泰兴、章复大、熊逢昌、吴兴大、公兴大等户 , 这些商户在水东蜜枣成熟的季节还兼营蜜枣作坊 。 因为蜜枣的生产是季节性的 , 因而水东的商铺往往以土纸和杂货为主 , 到蜜枣成熟的季节再雇工开办枣厂加工生产蜜枣 , 有些资本殷实的商号经营的行业更加广泛 , 譬如李泰兴商号经营的行业就包含了枣坊、酱园、米行、油坊、酒坊、纸行 。 水东的土纸贸易量之大还因为这些商号经营的土纸除水东本乡本土产品外 , 还有南边宁国县翻南头岭而来的邵家村、丁家头的纸 , 东面广德翻九曲岭、大树岭来的陈村、海口村一带的纸 , 以及东北角郎溪县过鸦山而来的永丰甸、姚村等地的货 , 这些地方的土纸主要都是靠驴、骡驮运 , 独轮车其次 , 也有少数肩挑来的 。

聚集在水东的纸张销路很广 , 除在本地区各个集镇销售外 , 商人们还用乌江子船(大船可运两三百担 , 小船可载百担左右)将成捆成捆的土纸从水东运销到芜湖、当涂、南京、滁县(今滁州)、徐州和河南商丘等地 。 在相当长时期内 , 南京水西门、中华门、升州路一带的纸行几乎全都有销售水东的方高纸、表芯纸等货 。 同时还值得注意的是 , 与其他类别产品多以本境销行不同的是 , 水东的这三项物产的销行地是芜湖、南京、上海这样的境外地区 。 当年的调查表中也总结称“其中运销外埠者 , 厥惟蜜枣、粗纸及竹木器具 。 其他产品仅足供本境之需用 。 枣、纸均产水东 , 竹木器造自城区及湾沚” , 说明水东的物产可以输送贩运到南京、上海的市场当中 , 并且在这些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和影响 , 而其他地区的物产则仅限于本境内部销行 。 因此 , 水东与同时期其他市镇相比能够参与到的市场范围更加广阔 。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