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问臣下是否捞油水,此人一句话差点掉脑袋

古代封建社会严格意义上来讲 , 是没有真正的“清官” , 所谓的清官是指在官场潜规则之外的清廉 。 以明清时期来看 , 衙门中的各种陋规是任何一个官员都无法排斥的 。 因此也就有了“三年清知府 , 十万雪花银”的说法 。


雍正问臣下是否捞油水,此人一句话差点掉脑袋

雍正问臣下是否捞油水 , 此人一句话差点掉脑袋// //

官府搜刮民脂民膏的风气历来以久的 , 尤其是那些基层父母官 , 他们直接管理百姓 , 因此也就有着各种各样的弄钱方法 。 明清的州县官以及手下的胥吏一般都是通过以下陋规来进行敲诈的:

淋尖踢斛

一般情况下 , 老百姓每年要给国家上交粮食 。 各地官府照例都会用大一号的斛作为量器 , 百姓所交粮食都要堆起成尖 , 然后由衙门经手胥吏用力在斛上踢上几脚 。 如此一来 , 溢出来的那部分粮食就成了“手续费” 。 官方的说法是为了弥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用的 。

可别小看了胥吏的这几脚 , 清代户部对此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估 。 这溢出来的粮食大约有四五升之多 , 而这些多出来的部分 , 照例是由各级衙门给私分了 。 因为这种做法引起了百姓的极度不满 。 后来 , 户部颁布了标准 , 将这一部分上交国库 。 可上有政策 , 下有对策 , 地方官变着法子照样勒索百姓 。

折色火耗

明清时期 , 商品经济发展已经十分发达 , 以往老百姓所有缴纳的各种赋税都是实物 。 为了方便管理 , 朝廷下令不在全部征收实物 , 而是改征银子 。 那么这又出现了问题 , 百姓所交的银子普遍都是散碎银两 , 需要由官府统一铸造成大锭的官银 。 于是 , 熔化银子时产生的火耗就成了陋规收入的大头 。

比方说百姓要交一两银子的赋税 , 那么官府就会征收一成的火耗 。 而且 , 有的官府心黑 , 还会借口说银子成色不好 , 得打折扣算分量 , 如此一来的话 , 本来要交一两银子 , 加上火耗和折色 , 可能就要交1.2两了 。 实际上 , 火耗是有 , 但这个比列被远远夸大 , 剩下的这部分也落入各级官吏的腰包 。


雍正问臣下是否捞油水,此人一句话差点掉脑袋

雍正问臣下是否捞油水 , 此人一句话差点掉脑袋// //

谎报垦田

明清时 , 朝廷都鼓励地方开垦荒地 , 增加赋税 。 可在实际运作中 , 地方官府并没有开荒 , 但报到户部时却加上了垦田数量 。 那么户部就会按照开垦的数量予以奖励和种种优惠 。 可是官府却按照新的耕地数量对百姓征收赋税 。 到头来 , 朝廷没捞到好处 , 百姓的负担更重 , 两头的油水全部收入各级官员囊中 。

要说 , 这种事一年两年 , 甚至十几年皇帝被骗的可能性是有的 。 可是自明代开始 , 一直到清代 , 这中间隔了几百年 , 皇帝换了无数茬 , 总不至于还蒙在鼓里吧 。 显然 , 皇帝和朝廷对于这些地方陋规是心知肚明的 。 各地官员摆明了也是不怕 , 就算遇到雍正那样的铁腕皇上照样还是明目张胆 。


雍正问臣下是否捞油水,此人一句话差点掉脑袋

雍正问臣下是否捞油水 , 此人一句话差点掉脑袋// //

雍正初年 , 山西巡抚诺岷就像雍正建议 , 将上面所说的种种“灰色收入”全部收归省库所有 , 先填补亏空 , 剩下的分给全省各级官员 。 这个建议本身就有问题 , 这不就是公开承认“陋规”的合法性吗 。 雍正一时拿不定主意 , 让六部九卿一起商议 , 可是大臣们因为有各级官员的孝敬 , 不好发表评论 。

这时 , 有名臣之誉的沈近思发言了 , 他对雍正说 , 这个办法行不通 , 如果照此办理 , 地方官府肯定还会想出其他办法来增加新的陋规 , 这无疑会加重百姓的负担 。 他还说:“臣自县令起家 , 对此深有体会 , 此法子万万行不通 。 ”

雍正是清代诸帝中惩贪力度最大的皇帝 , 于是便问沈近思:“那么你当县令时 , 也贪这陋规了?”沈近思很坦然地回答道:“不是贪这陋规耗羡 , 而是要养活一家老小 。 ”满朝大臣为他捏了一把汗 , 谁知雍正却没有丝毫怪罪他的意思 。


雍正问臣下是否捞油水,此人一句话差点掉脑袋

雍正问臣下是否捞油水 , 此人一句话差点掉脑袋// //

看来 , 这种沿袭已久的盘剥百姓的方法 , 已经得到历代皇帝和官僚的认可 。 别说是清官无法抵挡这种官场风气 , 就是雷厉风行的雍正帝也只能听之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