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美术之不同
论中西美术之不同// //
《簪花仕女图》局部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 , 造就了中国人与西方世界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与文化差异 。 自古以来 , 中国人就以“含蓄”“谦卑”为美德 。 以儒家伦理道德的社会文化体系也一直是被人所推崇的 。 因此中国的美学特点也一直受其自身的民族文化和性格特点所造就 。 在儒家美学中一直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善与美的一致性 , 高度重视美与艺术陶冶、协和、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的心理功能 , 从这个层面说 , 儒家美学突出了美的自然形式包含有社会的内容 , 这就使美等同于善 , 漠视了美不同于善的独立价值 。 作为儒家美学重要美学原则的“人和” , 本身就包含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 它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 。 强调最多的是对立面的相互渗透与协调 , 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 。 在情感方面儒家美学则强调的是优美壮美 , 而不是悲剧性的崇高 。 所以在中国人物画卷中大部分的题材描绘的都是其乐融融 , 合家欢的场面 。 而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之说 , 这就与儒家的“中和”有所不同 , 道家美学追求则是“自然之美” , “虚静”、“空灵”这是道家美学“形而上”的最大贡献 。 在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 , 就是其“空无”原则 。 老子曾说过“五色令人目盲”反应的就是道家文化中的“玄”“素” , 因此唐代青绿山水的渐废 , 文人水墨山水的兴起 , 这与道家美学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 综上所述 , 中国绘画命题的核心无外乎就是形与神、理与法、意与境、笔与墨等 , 而在精神追求上 , “天人合一” , “外事造化 , 中得心源” 。
论中西美术之不同// //
《簪花仕女图》局部
与中国绘画所不同的是西方美学更注重视觉 , 更加理性 , 尽管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 , 从观感上看似乎脱离了古典主义、虚构臆造的浪漫主义 , 多了更多的情感、意象 。 但从其发现美的方式方法中我们不难看出 , 画家们依旧是以客观存在的光 , 与色彩而进行创作的 。 这与中国绘画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 在古典绘画中更是直接的反映了西方绘画的理式美学 , 无论人物与背景 , 都严格地遵循着透视学的原理 , 表现与再现是西方美学中最常见的艺术核心 。 在之后出现的巴洛克、洛可可这种浪漫主义的作品中 , 都是一种情感与形式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 情感的表达更多的运用在环境氛围中、或者是编造的故事情节中 , 并非体现在绘画方式方法中 。
论中西美术之不同// //
例如 , 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代作《簪花仕女图》与西方古典绘画代表人物拉菲尔的《西斯廷圣母》相比较 , 两张画都描绘的是女性人物 , 但是《簪花仕女图》中的人物表现方式都是用线条勾勒出来 , 用线的粗细来变现不同的关系 。 图中的仕女的手臂与面容都是用线勾勒出来的 , 但是总所周知 , 人都是由肌肉骨骼组成的 , 很显然没有人的胳膊是由两条有变化的线长成的 , 而作者却用了两条线概括了人体中所有的骨骼肌肉 , 即便是两条线 , 但是人物并不显单薄 , 反而有很强的体积感 ,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在作画时的主观因素之强烈 。 图中曼妙的女子 , 赏花游园的场景 , 有吉兆象征的仙鹤与白蝶 , 天人合一的场面 , 无不体现出儒家文化在中国画中的影响力 。 而《西斯廷圣母》这副作品中人物的造型完全遵循着透视学原理 , 体积感极其强烈 , 将人物再现在画面中 。 怀中的圣子其肌肉骨骼也描绘的十分准确 , 仅仅是通过画面的氛围与人物神态我们就能领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 而在意境表达上 , 《西斯廷圣母》所塑造的是一位人类的救世主的形象 , 圣母决心牺牲自己的孩子来拯救苦难世界的场面 。 这与《簪花仕女图》的其乐融融 , 满园春色是大相径庭的 。
论中西美术之不同// //
意大利著名油画家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但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美学 , 他们都是能带给人以美的感受 , 他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
论中西美术之不同// //
“仕女”一词是指宫廷贵族家庭中的妇女 。 《簪花仕女图》中一共出现了6个人物 , 无论是出生贵族的仕女 , 或是他们的侍女 。 他们都穿着当时被认为是最奢侈的单品——丝绸 。
- 谢朓出守宣城考论(上)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徐绍基《广种桕树兴利除害条陈》杂论
- 芍药的中西方栽培简史,速速了解!
- 揭秘卡洛斯·戈恩案背后的阴谋论
- 论年终奖,古人拿的比你高多了!
- 论弟弟为何会被姐姐嫌弃,就问这样的撒娇谁受得住!
- 访谈︱陈默:蒋介石也知道要“论持久战”,但时常南辕北辙
- 周恩来总理《论“贤妻良母”与母职》
- 西安美院美术类校考考题是啥?校考题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