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小百科|什么是莆仙戏

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 源于唐 , 成于宋 , 盛于明清 , 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 据统计 , 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 , 约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 。


戏曲小百科|什么是莆仙戏

戏曲小百科|什么是莆仙戏// //

莆仙戏 , 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 , 用兴化方言演唱 , 故俗称“兴化戏” 。 1952年经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更名莆仙戏 。 它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 。 2006年5月20日 ,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戏曲小百科|什么是莆仙戏

戏曲小百科|什么是莆仙戏// //

从清初开始出现“八仙子弟”的体制 。 因演正戏之前 , 常加“弄八仙” , 因“七子”不足“八仙”之额 , 故加老旦凑成“八仙子弟” , 即生、旦、净、末、外、老、贴、丑 , 俗称“八阳”或“八艳”;净角俗称“靓妆” 。 清末 , 戏班迅速发展 , 角色又有增加 , 通常为9至10个 。 即“八仙”外加“副生”、“四旦”(即花旦) 。

身段科介

20世纪30年代 , 京剧、闽剧艺人渐次来莆田、仙游 , 受聘于戏班 , 出现京剧、闽剧、莆仙戏艺人同台混演的现象 。 有的班增加为四旦、五旦(即正旦、贴旦、老旦、花旦、醋婆旦) , 通常有十几个行当、二十多个演员 。 莆仙戏角色行当虽有分工 , 但都能兼扮其他行当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角色行当更为细致 , 但仍保持原有的基础 。


戏曲小百科|什么是莆仙戏

戏曲小百科|什么是莆仙戏// //

表演基本科介

集中在步、手、 肩3个部分 , 分工细腻 。 “步法”分有正生“三步行”、“抬步”、“摇步”、“拖步”等 , 正旦有“蹀步”、“云步”、“鹤步” , 净角有“挑步”、“摸田螺”等 , 末角有“老人步”、“三脚杖”、“院子步”等 , 丑角有“七步溜”、“蹑步”、“跹步”等 。 其中旦角的“蹀步”最有特色 , 分有“细蹀”、“中蹀”、“粗蹀”3种 , 表演时两脚并拢 , 足尖一翘一落 , 膝盖紧夹 , 足尖着力 , 搓挪行进 , 均表现古代女子婀娜行姿 。 生角举步时足尖稍抬起 , 踏地时膝盖稍曲即又伸直 , 表现儒雅、稳重的风度 。 靓妆、末角举步时足尖斜向上翘起 , 弯膝、跨大步 , 谓之“挑步” , 表现老成、庄重之态 。


戏曲小百科|什么是莆仙戏

戏曲小百科|什么是莆仙戏// //

“手法”则要求手随眼转 。 指法有“姜芽手” , 以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 , 无名指与小指弯曲成半圆形 , 两手扣在胸前 , 走步时一上一下地扭动 。 生、旦常用此手势表示文雅、温柔 。 生、旦角也用“香橼手” , 食指稍为突出 , 与大拇指紧靠一起 , 为莆仙戏特有的一种指法 。 小生、贴旦也用“兰花手” , 五指稍伸 , 像兰花叶 。 还有扮赵匡胤用“龙爪手” , 扮演白髯口老者所用“梅花手” , 丑角所用“啄手”等 , 都很有特色 。


戏曲小百科|什么是莆仙戏

戏曲小百科|什么是莆仙戏// //

特色技巧

扫地裙:在《叶里娘》剧目里 , 叶里娘手捧血书到金銮殿上本 , 一路行走时 , 运用莆仙戏特有的“扫地裙”表演 , 演员身穿又长又大的“扫地裙” , 裙沿拖地 , 用细碎的蹀步行进 , 脚尖把前面裙子轻轻挑起 , 可以前进、后退、左右旋转 。


戏曲小百科|什么是莆仙戏

戏曲小百科|什么是莆仙戏// //

伡椅:在《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目里 , 祝英台到梁山伯家中灵堂哭吊后 , 进入梁的书房 , 见到梁的坐椅 , 不胜思念 , 用“伡肩”、“伡椅”表演动作 , 表现祝好像见到梁就在身边 , 重新与他相会 。


戏曲小百科|什么是莆仙戏

戏曲小百科|什么是莆仙戏// //

牵狗:在《杀狗记》里 , 迎春牵狗场面 , 没有唱词与道白的哑剧表演 。 迎春奉主娘之命 , 到王婆家买狗并牵回 。 用虚拟动作 , 通过各种鼓点配合各种身段和动作 , 组成一套牵狗舞蹈 。


戏曲小百科|什么是莆仙戏

戏曲小百科|什么是莆仙戏// //

抬轿子:在《春草闯堂》里 , 通过“知府坐轿 , 春草伴行” , 变成“春草坐轿 , 知府作跟班”的喜剧性动作表演 , 分别塑造勇敢机智的春草和世故圆滑的知府形象 。

搬椅:在《鸭子丑小传》剧目里 , 运用传统艺术表现现代生活 。 阿丑审妻一场 , 以椅子为道具 , 通过搬椅、坐椅等一系列既是戏曲化又是生活化的动作 , 刻划人物内心世界 , 塑造阿丑这个喜剧人物的艺术形象 。 (图文来自网络 , 如有侵权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