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杰《曾国藩传》:农村青年的奋斗史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张宏杰《曾国藩传》:农村青年的奋斗史

中国近代史上 , 曾国藩被誉为是具备“立功”“立德”“立言”三大德的圣人 , 也被称为是挽救晚清的第一功臣 。 这样一个几乎被“神化”的人其实起点并不高 , 曾国藩智商平常 , 考秀才就考了七次 , 身体禀赋也很差 , 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 。 他的出身也很平常 , 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 。 但最终是通过各种事件的磨砺和持续奋斗抵达“三不朽”的境界 。

曾国藩跌宕的一生伴随着晚清风起云涌的历史进程 , 他也是学界重点关注的对象 。 光是命名为《曾国藩传》的书籍就有很多种 , 如朱东安、萧一山、唐浩明都曾写过曾国传记 。

最近 , 磨铁出版了张宏杰写作的《曾国藩传》 。 张宏杰的博士论文与博士后论文写的都是曾国藩的经济生活 , 后来在中华书局出版时改名为《给曾国藩算算账》 。 张宏杰还出版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 在阅读、写作曾国藩将近二十年之后 , 张宏杰将以前关于曾国藩的拼图式写作和研究整合起来 , 补足了其中的空白部分 , 形成一本简明的《曾国藩传》 。


张宏杰《曾国藩传》:农村青年的奋斗史

张宏杰《曾国藩传》:农村青年的奋斗史// //

分享会现场

《曾国藩传》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 , 揭露了诸多细节:一生遭遇过五次重大挫折;二次出山前蛰伏在家为什么让其性格大变;与左宗棠、沈葆桢等晚清名人一生恩怨纠葛;一心为国却成为“卖国贼”等 。

张宏杰在接受采访时谈到 , 这本《曾国藩传》跟市面上已有的不一样 。 “朱东安老师的《曾国藩传》虽然写得很扎实 , 但是受阶级斗争史观影响的痕迹太明显 , 剩下的好多《曾国藩传》都是从成功学的角度去解读的 , 也有很多把大量野史放在里头 , 比如引用巨蟒转世等典故 , 这本《曾国藩传》 , 我重在写别人着墨较少的地方 。 比如天津教案 , 我认为是他一生的光明点而不是污点 。 ”

值《曾国藩传》出版 , 张宏杰也在3月17日举办的新书发布会及采访人员访谈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了曾国藩 。


张宏杰《曾国藩传》:农村青年的奋斗史

张宏杰《曾国藩传》:农村青年的奋斗史// //

《曾国藩传》书封

曾国藩的交友

张宏杰谈到 , 如果给曾国藩的出身定义的话 , 他是一个农村青年 , 出身不好 , 身体也不好 。 “曾国藩从30多岁开始 , 长期的耳鸣 , 40多岁时开始常年失眠 , 每天晚上就睡两三个小时 , 睡四个小时就非常好了 。 他30多岁开始得了严重的皮肤病 , 有传说说他是巨蟒转世 , 其实是因为他每天不停给自己挠痒痒 , 一挠就往下掉皮屑 , 皮肤病是非常痛苦的 。 ”

在奋斗中 , 曾国藩很注重处理人际关系 。 “首先曾国藩在性格上进行了很大的自我修正 , 刚到北京的时候他其实是洋洋自得 , 为了鸡毛蒜皮的事跟人家吵架的状态 , 但是他每天写日记反省头一天有什么事做得不对 , 这样慢慢心态就越来越平和 。 其次他愿意为社交去付出 , 在北京期间 , 他每天起码有半天的时间拿出来社交 , 他每天都至少要和十个八个朋友往来 。 ”

曾国藩在带领湘军之后性格更加妥协和容忍 。 比如他和沈葆桢的关系 , 沈葆桢是下级 , 但是基本上他都是在包容沈葆桢 。 对李鸿章也是如此 , 李鸿章遇到涉及自己利益的时候寸步不让 , 曾国藩晚年把接班人的位置给了李鸿章 。 在处理“天津教案”之后 , 在湘军裁军之后 , 分别把军权和外交权转移给了李鸿章 。

此外 , 曾国藩做事心眼比较实 , 不懂得表面一套 , 背后一套 , 他总是表里如一 。 他练湘军 , 本来这不是他的职责 , 皇帝让他办团练 , 办一支民兵 , 他说办民兵不管事 , 一千多人对扭转国家的局势不起作用 , 我要练 , 就练一支真正的有战斗力的队伍 , 所以招募了两万人 , 花了几年的时间 , 练成了一支湘军 。 曾国藩做事的特点 , 就是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 。

而他的学生李鸿章就不同 。 他喜欢从最方便的地方开始做 。 比如要创立一支海军 , 皇帝、太后也愿意花这个钱 , 他就花钱购买最先进的军舰 , 打造了当时亚洲第一强的海军 。 要真的把一支海军练成 , 还要抓管理、抓训练 , 特别是抓武器的更新换代 。 北洋海军建成之后十年 , 是整个世界军事史上 , 海军发展最快的时期 , 但是李鸿章接下来就放松了 , 因为他做的主要就是门面工程 , 给别人看的 。 接下来的海军经费 , 干脆拿去给太后修颐和园 , 海军的管理也乱七八糟 。 所以后来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 , 李鸿章就知道 , 如果是真打一仗 , 中国是打不过日本的 。

曾国藩还有一个社交特色是不越界 , 他保持着一个比较好的尺度 , 他不会和谁如胶似漆 , 天天一起吃饭喝酒 , 这样的话那个人一倒他也跟着倒了 。 他的一生很谨慎 , 做事懂得规避风险 。 他跟肃顺、穆彰阿的交往也是他风险意识的一个体现 , 这两个人都倒了 , 但是他没有问题 , 因为他们的交往是属于正常的、工作范围的交往 。

曾国藩与皇族

张宏杰对咸丰的评价是很低的 。 曾国藩认为咸丰有种妇人之识 , 曾国藩对他的评价是很准确的 , 他只注小处 , 不注重大处 。 书中也有写到 ,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咸丰与英法两国争执的都是一些礼仪上的事情 , 比如你不要在我这里派外交使节 , 比如见面要磕头 , 不磕头不见 。

鸦片战争分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打到天津 , 签订了《天津条约》 , 允许四国使臣驻扎在北京 。 签完了人家退兵后他又后悔了 , 接受不了他们到北京来不磕头 , 他就让大臣把这个推翻 。 他是好面子、注小节的人 , 他缺乏一个大的战略思维 , 他和曾国藩的冲突大部分都是在这个方面 。 曾国藩一直主张在对外交往中注重大处 , 注重有关国计民生的东西 , 关于面子的小事 , 咱们能不计较就不计较 , 实际上就是针对咸丰提出的理念 。

慈禧从政治从能力上说比咸丰高很多 , 但是她和咸丰有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她的知识结构比较差 。 她好在不会太受君臣、华夷之防的束缚 , 她一上台就知道必须要重用曾国藩 , 依靠曾国藩 。 曾国藩在私下里跟赵烈文是无话不谈 , 很多话他在日记里绝对不会写 , 对恭亲王的印象啊 , 对慈禧的印象啊 , 他都不会写 , 幸好这些他都给赵烈文谈了 , 赵烈文也写日记 , 都记下来了 , 不然大家永远不知道 。

曾国藩几次挫折与应对

曾国藩一生确实得益于挫折 , 所以现在我们说 , 一个人的能力有一种叫做逆商 , 就是说我们除了情商和智商之外 , 还有一个逆商——逆境商数 , 是我们该如何面对逆境 。

像曾国藩这样天资比较平庸的人 , 从小经历了无数的挫折 , 所以他的逆商很高 , 他能够做到越挫越勇 。 特别是多次考秀才失败 , 但是他锲而不舍 , 洪秀全和他形成一个很好的对比 。 洪秀全也是多次考秀才 , 但是考了三次之后 , 就精神崩溃了 。

曾国藩刚到北京做官的时候 , 确实也有挫折感 。 因为他作为一个湖南乡下的读书人 , 带着一口浓重的乡音 , 家境又那么贫寒 , 来到北京 , 见到那么多世家大族的子弟 , 那么多有学识的人 , 那么多名儒 。 所以跟人家一比 , 他确实是有一种自卑感 , 但是正是这种自卑感促使他立下了要学做圣人的志向 。 也是立志要对自己进行一次巨大的超越 , 这是他离家学做圣人之志的一个重要原因 。

曾国藩一生当中最大的一次挫折 , 就是咸丰七年被解除兵权 , 也正是因为这次挫折 , 他的为人处世、他的胸襟、他的性格实际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他就从“申韩之术”转换为“黄老之学” , 懂得“水利万物而不争” , 胸襟更广 , 层次更高了 。 所以说曾国藩一生确实得益于挫折 , 如果没有这次挫折 , 他也不会像后来那样顺利地平定太平天国 , 做官也做到比较高的段位 。

后来的剿捻失败 , 包括“天津教案”处理的结果 , 对他确实都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 这两个挫折在他人生当中发生的都相对比较晚 , 所以那个时候的精力、体力都已经比较衰退了 。 所以这两个挫折 , 对他来讲负面作用比较大 。 特别是“天津教案”的精神打击 , 是造成他在六十岁出头就去世的一个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