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幽默糖衣包裹下的苦涩现实

作者:木子李长篇小说《围城》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钱锺书所著的经典之作 , 讲述了知识青年方鸿渐大半生的遭遇以及他与多位女性之间的爱恨情仇 。 当中的故事高潮跌宕 , 出场人物众多且个个性格鲜明 , 写作语言犀利却不失风格 , 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造诣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


《围城》:幽默糖衣包裹下的苦涩现实

《围城》:幽默糖衣包裹下的苦涩现实// //

《围城》

《围城》的魅力经久不衰 , 自问世以来 , 一直备受大众的喜爱 。 读者们爱《围城》带给他们的会心一笑 , 爱《围城》带给他们的笑中有泪 , 尤其爱《围城》当中所夹带的独特幽默 。


《围城》:幽默糖衣包裹下的苦涩现实

《围城》:幽默糖衣包裹下的苦涩现实// //

幽默 , 是钱锺书先生的代名词 , 也是《围城》的标签 。 《围城》借着方鸿渐的人生轨迹向我们诉说着近代中国的心酸历史 , 但并不是直接将那段过去毫无修饰地暴露给读者们 , 而是通过 “幽默”这一面哈哈镜 , 将残酷的现实内核以趣味的外表展示给读者们 。

那么 , 当时的社会 , 又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我们能否通过自己的双眼将“哈哈镜”内扭曲的物像还原呢?


《围城》:幽默糖衣包裹下的苦涩现实

《围城》:幽默糖衣包裹下的苦涩现实// //

“为什么照镜子”:封建思想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钱锺书先生喜欢用人物之间的矛盾来塑造有趣的情节 。

方鸿渐曾给父亲写过一封信 , 心中有这么一句:“每揽镜自照 , 神寒形削 , 清癯非寿者相 。 ”鸿渐意在用凄婉的措辞来打动父亲 。 结果 , 父亲却回了一句:“汝非妇人女子 , 何须置镜?”父亲质问鸿渐 , 你不是妇女 , 为何要照镜子呢?父亲更指责鸿渐“已濡染恶习 , 可叹可恨 。 ”父亲竟把重点放在了鸿渐照镜子这一点上 。 最后 , 鸿渐不得不再写一封信向父亲解释“镜子是同室学生的 , 他并没有买” 。

虽然父子之间因为“镜子”而闹得不愉快 , 但是我们看到这里都会忍俊不禁 。 钱老达到目的了 , 他逗乐了我们 , 也让我们有所思考 。


《围城》:幽默糖衣包裹下的苦涩现实

《围城》:幽默糖衣包裹下的苦涩现实// //

为什么照镜子只能是妇人所为 , 而在男人身上却变成了“为世所贱”呢?

尽管外来文化不断冲击 , 但是在当时的中国社会 , 特别是农村社会 , 封建传统思想依旧根深蒂固 。 鸿渐来自一个乡绅家庭 , 父亲是一名前清举人 ,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父亲那么抗拒鸿渐“照镜子”一事了 。

“男尊女卑”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调 。 对于那些与女性及与女性相关的事物 , 当时的社会皆戴着有色眼镜来进行审视 , 并不知不觉地赋予它们不好的含义 。 就如鸿渐不能像女性一般“照镜子” , 也就是说 , 在男性身上不能出现女性的行为 。 这种想法 , 不仅是对女性的有意亵渎 , 更是对男性的无形束缚 。


《围城》:幽默糖衣包裹下的苦涩现实

《围城》:幽默糖衣包裹下的苦涩现实// //

《围城》剧照

时至今日 , 这种对性别的刻板印象仍到处可见 , 男生不该太“女性化” , 女生也不该太“男孩子气” 。 其实 , 性别的本身本不应代表太多的内涵 , 独立的个体及思想才是该被重视的一方 。 “处女的耳朵失贞”:新旧思想的碰撞

在作品《围城》中 , 灵活的比喻也是钱锺书先生作品的一大特色 。 钱老总能用恰当的比喻 , 将事情本质有趣生动地说明 , 这是钱老幽默的化身 。

留学归来的方鸿渐被邀请到学校做演讲 , 题目是“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 。 鸿渐在台上高谈阔论着“鸦片”“梅毒” , 这些出格的言论让“几个教师皱着眉头” , 甚至让“记录的女生给你涨红脸停笔不写” , 因为“仿佛听了鸿渐最后一句 , 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失去了贞操” 。


《围城》:幽默糖衣包裹下的苦涩现实

《围城》:幽默糖衣包裹下的苦涩现实// //

《围城》剧照

虽然 , 我们不能评价鸿渐的演讲有多高水准 , 但从钱老的“耳朵失贞”这一个风趣直白的比喻可以看出 , 鸿渐的大胆言辞还是给在座的教师和学生们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 尽管“鸦片”和“梅毒”在现在看来算不上是什么羞于启齿的禁忌之词 。

事实上 , 当时仍是封建思想大行其道的年代 , 因而社会群众对新思想新文化是渴望的 , 同时也是害怕的 。 囫囵吞枣般违心地吸纳新思想 , 就可能会造成和鸿渐演讲一样的结果——演讲的人没有传达有用的内容 , 听演讲的人没有半点收获——也就是 , 新思想没有得到全面深刻的理解 , 社会也没有完全敞开心怀接受新思想的洗礼 。


《围城》:幽默糖衣包裹下的苦涩现实

《围城》:幽默糖衣包裹下的苦涩现实// //

《围城》剧照l幽默 , 最犀利的讽刺

《围城》的幽默是独一无二的 。 书中环环相扣的精彩情节 , 让人拍案叫绝的生动描写 , 充斥着荒诞的氛围 , 它的一字一句都是钱锺书先生的精心雕琢 , 也是他独特的幽默体现 。

《围城》也是钱锺书先生对社会现状深刻思考的幻化 。 书中各种看似风趣的议论 , 其实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辛辣讽刺 。 它说“婚姻就像围城 , 城外的人想涌进来 , 城内的人想逃出去”;一纸文凭就如亚当夏娃下身的树叶 , 能“遮羞包丑” , 可以把“一个人的空疏、寡漏、愚笨都遮盖起来” 。 每一句看似漫不经心的打趣 , 都是将严峻的社会现象无情地解剖 , 再血淋淋地展现在大众的面前 , 加上了名为“幽默”的滤镜 , 让我们更容易接受 。

钱锺书的《围城》仿佛柠檬一般 , 既能赋予我们酸甜的阅读体验 , 也让我们领略到读后的苦涩感受 。


《围城》:幽默糖衣包裹下的苦涩现实

《围城》:幽默糖衣包裹下的苦涩现实// //

《围城》仿佛是一颗水果硬糖 , 幽默是其令人愉快的水果甜味 , 而辛酸的社会现实便是其硬糖内核 。 阅读《围城》 , 就如品尝一颗水果硬糖 , 我们乐于品尝甜味 , 但也苦恼于其难以吞咽的口感 。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 , 它如今对读者们仍有着深深的吸引力 , 其味无穷 , 爱不释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