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飞为什么说解放军大迂回与蒙古灭金的战略如出一辙?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楚云飞为什么说解放军大迂回与蒙古灭金的战略如出一辙?


楚云飞为什么说解放军大迂回与蒙古灭金的战略如出一辙?

楚云飞为什么说解放军大迂回与蒙古灭金的战略如出一辙?// //

《亮剑》中 , 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 楚云飞在病床上听到了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消息 , 知道国军在大陆的失败已经无可避免 , 就是因为他看到 , 解放军这种大迂回的战略思路 , 不是要把国军赶出大陆 , 而是要尽可能的把国军消灭在大陆 , 避免让国军过多的逃往台湾 , 为接下来解放台湾做准备 。

传统上 , 历代从北向南进攻 , 多数都会选择在荆襄一带突破南方的防线 , 同时在长江下游渡过长江 , 两路进兵 , 压迫南方政权 。 即便选择比较大的迂回 , 多数也是先攻取四川 , 占据上流的优势 , 在进攻荆襄地区的时候 , 同时从四川出发 , 顺流而下 , 可以水陆夹攻 。 但蒙古开了一个先例 , 有两次比较大的战略迂回 。


楚云飞为什么说解放军大迂回与蒙古灭金的战略如出一辙?

楚云飞为什么说解放军大迂回与蒙古灭金的战略如出一辙?// //

第一次是在灭金过程中 , 当时金国已经迁都到了开封 , 窝阔台率军与金军隔黄河对峙 , 而拖雷率领的三万蒙古西路军 , 却从关中一带出发 , 向南进入汉中 , 又沿汉水穿越宋朝境内 , 再向东进入金国境内 , 从南向北进攻金军 。 拖雷军突然出现在金军后背后 , 金军就全线崩溃了 , 只能放弃开封 , 继续向东南方向逃跑 。

之后 , 在与南宋的对峙中 , 蒙古曾经发动过多次对南宋的进攻 , 每次都把主要进攻方向放在钓鱼城和襄阳两个点上 , 但始终未能突破宋军的防线 。 到蒙哥时期 , 忽必烈奉命镇守关中地区 , 蒙古命令忽必烈进攻四川 , 忽必烈也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战略迂回 , 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进军路线 , 就是从关中西部地区绕过秦岭 , 沿着甘南、甘孜进入川西藏区 , 再一路向南 , 最后消灭了云南的大理政权 , 再由南向北进攻四川 。

蒙古的这两次战略大迂回 , 都是在对手正面防御体系已经比较稳固 , 正面进攻难以突破的情况下 , 出奇兵 , 从对方防御体系的边缘地带进行战略迂回 , 绕到对手防御体系的后背去 , 再从敌人背后进攻 , 就可以突破对手的防御体系 。 而且 , 蒙古的这两次大迂回的行军路线 , 所经过的都是荒无人烟的地区 , 非常艰险 , 没有特别坚强的战斗意志 , 是做不到的 。


楚云飞为什么说解放军大迂回与蒙古灭金的战略如出一辙?

楚云飞为什么说解放军大迂回与蒙古灭金的战略如出一辙?// //

而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之后 , 国军主力军队已经基本上都被消灭了 , 国军在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等人主导下 , 曾经试图退守西南 , 依托西南地区的崇山峻岭 , 固守待变 。 但解放军一方面由四野沿今天的京广铁路南下 , 进行正面进攻 , 攻占广州后 , 再由陈赓兵团向西进攻广西和云南 , 一面由二野秘密从武汉取道陕西 , 翻越秦岭 , 进入陕西 , 再逐步进攻云南地区 , 进行战略迂回 , 打乱了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退守西南的计划 。

此外 , 在进攻广东时 , 林彪试图正面一线平推 , 这样做比较稳妥 , 而陈赓主张迂回兜击 , 绕道到敌人后背 , 这样做可以防止广东的国军退守海南岛 。 发生争执后 , 中央同意了陈赓的意见 , 进行了战略迂回 , 将广东地区的国军余汉谋集团基本上消灭在了广东境内 , 既没有逃往海南岛 , 也没有让桂系军队向西退回广西 , 为之后解放大西南准备了条件 。

所以 , 从战略全局的角度看 , 解放军在三大战役结束前后 , 就基本上形成了通过战略大迂回 , 将国军分割歼灭的战略思路 , 让国军既没有机会整体退守大西南的机会 , 也没有机会将更多的军队撤退到台湾和海南 , 导致国军像抗战时期一样 , 固守大西南 , 坚守待变的战略计划完全落空 。 楚云飞感慨解放军的战略思路与蒙古如出一辙 , 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