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佛教名山

山西五台山

[简介]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北部五台县境内 , 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 , 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 , 被称为“华北屋脊” 。 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 , 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 , 拔地崛起 , 巍然矗立 , 峰顶平坦如台 , 故名五台 。 又因山上气候多寒 , 盛夏仍不知炎暑 , 故又别称清凉山 。

五台山风光秀丽 , 夏无酷暑(盛夏时节 , 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 , 气候宜人 , 是久负盛名的避暑胜地 , 因其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五台县东北 , 以“东、西、南、北、中”五座环护而立的台顶而得名 , 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 , 居于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


四大佛教名山

四大佛教名山// //

[历史渊源]

五台山历史悠久 , 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 , 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札礼五台山者 , 更是自北魏到清朝 , 从未间断 , 翻开五台山各大寺的“庙史” , 第一页几乎全是“敕建”二字 。 五台山也是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场 , 因此受到西藏、内蒙、青海、甘肃、黑龙江等少数民族的无比尊崇 。

五台山被国内外佛教公认为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 , 成为举世瞩目的佛教圣地是从唐代开始的 。 唐太宗曾言“五台山者 , 文殊閟室 , 万圣幽栖 , 境系太原 , 实我祖宗植德之所 , 切宜祗畏 。 ”(山西通志卷)从此五台山便被公认为文殊圣域 。

登上皇位的武则天自称她“神游五顶” , 于长安2年(公元703年)敕命重建五台山清凉寺 , 竣工后 , 命名僧大德感法师为主持 。 这是五台山佛教在全国佛教界取得举足轻重地位的发端 , 随着唐王朝的国威远扬和唐朝文化的传播 , 五台山的声望也随之显赫于世 。

五台山在隋唐时已经名声远播 , 宋以后 , 日本、印尼、尼泊尔等国的僧侣与五台山都有往来 。


四大佛教名山

四大佛教名山// //

浙江普陀山

[简介]

普陀山 , 位于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 , 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 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 。

普陀山是全国最著名最灵异的观音道场 , 佛教圣地 , 寺院无论大小 , 都供奉观音大士 。 可以说是“观音之乡”了 。


四大佛教名山

四大佛教名山// //

[历史]

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 , 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 。

唐大中(公元847—860)年间 , 有梵僧(又说西域僧)来山礼佛 , 传说在潮音洞目睹观音示现 。

唐咸通四年(公元863) , 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回国 , 途经普陀山海面时触新罗礁受阻 , 于潮音洞登岸 , 留佛像于民宅中供奉 , 称“不肯去观音院” , 观音道场自此始 。

宋元两代 , 普陀山佛教发展很快 。 宋乾德五年(公元967) , 赵匡胤遣内侍(太监)王贵来山进香 , 并赐锦幡首开朝廷降香普陀之始 。

元丰三年(公元1080) , 朝廷赐银建宝陀观音寺(即今前寺) 。 当时 , 日韩等国来华经商、朝贡者 , 也开始幕名登山礼佛 , 普陀山渐有名气 。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宝陀观音寺主持真歇禅师奏请朝廷允准 , 易律为禅 , 山上700多渔户全部迁出 , 普陀山遂成佛教净土 。

嘉定七年(公元1214) , 朝廷赐钱万锣修缮圆通殿 , 并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 , 与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合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 。

普陀山凭借其特有的山海风光与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 , 很早就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来山隐居、修炼、游览 。 据史书记载 , 早在2000多年前 , 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 。 秦安其生、汉梅子真、晋葛雅川 , 都曾来山修炼 。 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 , 早在唐代就成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 。 至今山上仍留有高丽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 , 流传着韩国民族英雄张保皋等事迹 。 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 , 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 。 宋陆游、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士 , 都先后登山游历 。

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 , 特遣内侍携重礼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 。

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 , 赐金、赐字、赐佛经、赐紫衣 , 礼遇有加 。

新中国历任中央领导人也都亲自莅临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 。

五朝恩宠 , 千年兴革 , 佛国香火 , 由是鼎盛 , 赫赫声名 , 广播远扬 。

最早见于志史的来普陀修炼的著名道教人物为秦始皇年间(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10年)的安期生 。 他曾受学于河上丈人 , 卖药于东海边 , 人称“千岁翁” 。 相传秦始皇东巡时 , 以重金召他去寻求长生不老药 。 安期生不受其命 , 曰:“后数十年求我于蓬莱山下 。 ”不久安期生渡海至桃花岛、马秦(今朱家尖)和普陀诸岛隐居修道 。 今普陀山几宝岭下东侧岩洞中有“仙人井” , 其水虽大旱大潦亦无增减 , 色味甘洁 , 井窟中寒气侵人 , 虽酷暑不可久居 , 相传为安期生炼丹遗迹 。

另一位曾在普陀山长期隐居修道的著名道教人物是梅福 , 字子真 。 他精娴诗书 , 博学多才 , 曾补南昌尉 , 因见王莽擅权 , 汉室将倾 , 便弃妻子 , 隐姓埋名 , 于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年)渡海来普陀山 , 结茅山椒 , 采药炼丹 , 直至终老 。 后人因此称此山为“梅岑山” , 此名沿袭了千余年 。 北宋宣和年间 , 山上尚有梅福留下的“履迹瓢痕” 。


四大佛教名山

四大佛教名山// //

四川峨眉山

[简介]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 , 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 , 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 , 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 。

对于峨眉山名来历 , 众说纷纭 。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 峨眉山就闻名于世 。 而峨眉山名 , 早见于西周 , 据晋代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杜宇以褒斜(今陕西汉中)为前门 , 熊耳(今四川青神县境内)、灵关(今四川雅安芦山县西北)为后户 , 玉垒(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内)、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内)为城廓 。

但为什么称之为“峨眉” 。 其说不一 。 一说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 , 另一说是因“两山相峙 。 ”而得名 。 还有一种说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边上 , 大渡河古称“涐水”山爱水而得名 , 故称“涐眉山” 。 峨湄山只是因为是山 , 才离开了水 , 由“涐湄”变成了“峨眉” 。 这种说法系近代文人赵熙之论 , “是山当涐水之眉 。 眉者 , 湄也 , 以水得名 。 ”峨眉山自春秋战国以后 , 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 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


四大佛教名山

四大佛教名山// //

[历史]

公元1世纪中叶 , 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 , 药农蒲公在今金项创建普光殿 。

公元3世纪 , 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 , 中国僧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 。

6世纪中叶 , 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 , 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 , 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 。

公元8世纪 , 禅宗独盛 , 全山禅宗一统 。

9世纪中叶 , 宋太祖赵匡胤 , 派遣以僧继业为首的僧团去印度访问 。 回国后 , 继业奉记来山营造佛寺 , 译经传法 , 铸造重62吨 , 高7.85米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于今万年寺内 , 成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 。

作为“佛门圣地”的峨眉山 , 千百年来得以闻名 , 除了佛法的宣扬 , 佛徒信众的礼拜 , 历来与名人学士、墨客骚人的咏赞、记述和传播有着密切关系 。 诗人李白、苏东坡留下不少赞美峨眉山的诗篇 。 在二峨山(古绥山)下不远处的沙湾镇 , 有现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 。 郭沫若写下了不少峨眉的诗篇 , 堪称峨眉诗人 , 曾书写“天下名山”题名 。

关于峨眉派武术历史沿革 , 与少林和武当派有所区别 , 少林派相传是南北朝时期来华的古印度高僧中国禅宗始祖达摩传授的;武当派是由明初道家张三丰创始 。 峨眉派的始创则远远早于两派 , 根据现有史料研究后认为 , 峨眉武术孕育时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 , 成型于春秋的战国 , 以白猿祖师(司徒玄空)的“峨眉通臂拳”为历史依据 。

在峨眉山有文字记载以来4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 , 峨眉山茶史及其茶文化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 它们同峨眉山道、释、儒文化及峨眉派武术文化组成了峨眉山文化大观 , 最先将峨眉山森林中野生古茶择而饮之的是远古农耕时期纷至沓来峨眉山中觅寻长生不老修行之术的中国远古原创道教人物 。

茶道中的峨眉派始于公元845年间 , 由峨眉山昌福禅师(今眉山人)创立 , 创编茶道律谱《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书 。 隆元法师是一名峨眉山本地人 , 对茶的种植和制作都较为精通 , 通过他的努力 , 峨眉茶道又溶入了一些种茶法和制茶法 , 并获得大量的民间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习 。 后来的当代人 , 大多都知道峨眉山历代高僧几乎都会种茶制茶 , 著名的中国名茶“竹叶青”、“峨眉雪芽”、“峨眉白芽”、“妙品”等 , 就是峨眉山历代高僧自种自制的极品绿茶之系列产品 。


四大佛教名山

四大佛教名山// //

安徽九华山

[简介]

九华山 , 位于安徽池州 , 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 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 。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 , 因有九峰形似莲花 , 唐天宝年间(742~756)改名九华山 。 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 。

南朝时 , 以此山奇秀 , 高出云表 , 峰峦异状 , 其数有九 , 故号九子山 。

唐天宝年间诗圣李白曾数游九华山 , 睹此山秀异 , 九峰如莲花 , 触景生情 , 在与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中曰:“妙有分二气 , 灵山开九华” , 因此“九子山”改为“九华山” 。

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 , “自是造化一尤物” 。 “江边一幅王维画 , 石上千年李白诗” 。

清代时概括有“九华十景” 。 对外开放后 , 新辟八大景区 , 百余处新景点 。 新老景点交相辉映 , 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 , 加之四季分明 , 时景、日出、晚霞、云海、雾凇、雪霰 , 佛光等天象奇观 , 美不胜收 , 令人赞叹不已 , 流连忘返 。 素有“东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誉 。


四大佛教名山

四大佛教名山// //

[圣山缘起]

九华山开辟为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 , 成为一千多年来僧侣及大众的朝圣地 , 缘起于新罗国僧人“金地藏”的修道故事 。

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王族金乔觉(696 —794年) , 24岁时削发为僧 , 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来华求法 , 经南陵等地登上九华 , 于山深无人僻静处 , 择一岩洞栖居修行 。 当时九华山为青阳县闵员外属地 , 金乔觉向闵氏乞一袈裟地 , 几亩或数顷都不在话下 , 何况只是区区一袈裟地 , 闵氏自然不暇思索、慷慨应允 , 此时只见金乔觉袈裟轻轻一抖 , 不料展衣后竟遍覆九座山峰 。 这使闵员外既十分诧异 , 又大开眼界、叹未曾有 , 由静而惊 , 由惊而喜 , 心悦诚服地将整座山献给“菩萨” , 并为持戒精严、艰苦修行的高僧修建庙宇 , 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 , 金大师有了修行道场和收徒弘法的条件 。 金乔觉由此威名远扬 , 许多善男信女慕名前来礼拜供养 。 连新罗国僧众闻说后 , 也相率渡海来华随侍 。 闵员外先让其子拜高僧为师 , 遂后自己亦欣然皈依、精进修行 。 至今九华山圣殿中地藏像左右的随侍者 , 即为闵氏父子 。

金乔觉驻锡九华 , 苦心修炼数十载 , 唐贞元十年(794年) , 于九十九岁高龄 , 跏趺示寂 。 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 , 仍“颜色如生 , 兜罗手软 , 罗节有声 , 如撼金锁” 。 根据金乔老的行持及众多迹象 , 僧众认定他即地藏菩萨化身 , 遂建石塔将肉身供奉其中 , 并尊称他为“金地藏”菩萨 。 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 , 由此名声远播、誉满华夏乃至全球 , 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应化圣地 。


四大佛教名山

四大佛教名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