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淄博曾有一处神秘的“55号工地”!

新中国成立不久 , 我国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 , 战争的创伤还没有平复 , 和苏联的关系僵化又失去了经济建设的依赖 , 西方国家竭力封锁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技术和物资 。 毛主席和党中央果断决定“走自己的路” ,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张白纸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

在这一重要时期 , 胜利油田开始大规模勘探开发建设 , 但交通运输相对滞后 。 当时 , 山东只有津浦、胶济两条铁路运输大动脉 , 隶属于惠民专区的东营还没有通铁路(张东铁路是1973年才正式通车的) , 胜利油田所有开发建设用的设备物资都是从张店火车站和辛店火车站卸车 , 再用汽车转运到东营 。 1963年12月7日 , 东营至辛店公路建成通车 , 给油田建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 这是境内最早的沥青公路 。

胜利油田最早在张店三马路设立了(联络)办事处 , 在中埠建设了专门生产输油管线的钢管厂 。 在辛店西侧设立了转运库和储藏油库以及汽车大修厂 , 油库后来对外称“胜利油田101油库” 。 淄博成了胜利油田的门户 , 同时也是坚实的大后方 。

在如此形势和环境下 , 国家着手考虑建设油田配套的炼油生产装置 , 选址在废弃了博兴县湖滨的方案后 , 石油部把目光集中到了当时的昌潍专区临淄县和淄博市淄川区的交界区域 。

经过专家的勘察 , 这里依山傍水 , 便于隐蔽;距离胶济铁路最近 , 便于运输;而且这里有丰富的水源地—大武水源地 , 非常适合建设炼油厂 。 当时设计污水在本厂处理后直接向淄河排放 , 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不利因素考虑的比较简单 。

石油部把几套方案上报国务院后 , 国务院征求国防部的意见 , 据说当时任国防部部长的林彪在地图上淄河岸边的打虎山下画了一个圈 , 基本确立了建设炼油厂的位置(仅是传说 , 没有依据) 。 不管怎么说 , 国家是批准了在此地建设炼油厂的方案 。


揭秘!淄博曾有一处神秘的“55号工地”!

揭秘!淄博曾有一处神秘的“55号工地”!// //

建国后 , 我们国家的第一个大型炼厂是兰州炼厂,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3个项目里最惹人注目的一个项目 。 设计产能是100万吨/年,主要炼制克拉玛依原油和玉门原油 。

大庆炼厂是1961年决定建设的,1962年开始施工 , 大约18个月之后,一期工程建成 。 大庆炼厂一共两期工程,一期的规模和兰州炼厂一样也是100万吨/年 。

而老齐国故地打虎山下的炼油装置设计加工原油能力为250万吨/年 , 这在全国是最大的炼油装置了 , 且是我国第一套也是唯一的一套联合炼油装置,常减压、催化裂化、焦化、脱硫、电精制等装置、单元等都集中在一起 , 这样即节省了管道输送距离 , 又能集中控制操作 , 有着在当时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 。

1965年 , 抚顺炼建公司从南京抽调50多名职工作为第一批建设先遣部队 , 在打虎山下架起了临时活动房 , 开始三通一平(三通一平是建设项目在正式施工以前 , 施工现场应达到水通、电通、道路通和场地平整等条件的简称)的前期准备工作 。 后来石油部又从抚顺石油二厂、三厂、大连七厂调来部分职工支援这里建设 。

1966年4月1日 , 在淄博市淄川区南仇公社南仇村和昌潍专区临淄县孙娄公社王朱村交界的地方 , 一座现代化的炼油装置正式破土动工 。 为了对外保密 , 这里对外邮政称为“淄博市第五十五号信箱”(当时大多数不方便公开的单位一般都是使用信箱 , 我记得四八一厂是“淄博市九号信箱”) 。 因为这里属于石油会战项目之一 , 所以这里对外一般称呼为“五十五号工地” , 其实是九二三厂新建的一个炼油厂 , 正式官名为“石油部九二三厂胜利炼油厂” 。


揭秘!淄博曾有一处神秘的“55号工地”!

揭秘!淄博曾有一处神秘的“55号工地”!// //

石油部要求“油罐要建在地下 , 不用或少用钢材 , 建设非金属油罐 。 建厂速度要快 , 质量要好 , 投资要省 , 做到投资一个亿 , 钢材一万吨 , 全厂定员800人 , 一年建成投产 。

建厂初期,国家处在困难时期,又逢“文革”开始,国企职工很多年没有增加工资 。 考虑到石油会战地点一般都远离城市,不是戈壁滩、大草原,就是盐碱地,劳动强度又大,既没有加班费,更谈不上奖金 。

为此石油部领导经国务院批准,专门给会战职工每月发12元野外津贴 。 当时一般职工月工资四五十元,中层干部七八十元,领导干部也就是一百多元 。 这12元野外津贴在当时的确是个不小的数字,可以买20斤猪肉 。 胜利炼油厂在1969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都享受这个待遇 。 记得我的一位领导的妻子从外地调来 , 本来调令上要求她25日报到 , 为了多休息几天 , 崴过年2号去报到就没有那12元野外补贴了 , 她为此懊悔了许多年 。

石油部康世恩副部长对建设胜利炼油厂指示:“这个地方地少 , 我们不能与民争地 , 要在山头上做文章” 。 在胜利炼油厂的建厂方针中 , 有一条方针就是厂区不准建围墙 。 而是要求炼油厂职工到周围农村去住 , 去像当年建立革命根据地那样做群众工作 , 建立起无形的“铜墙铁壁” 。

当时企地关系非常好 , 公社、大队、社员积极支援厂里建设 , 企业也力所能及的帮助村庄发展 , 就像“一家人”一样 。 有件小的事情 , 足可以看出当时企地融洽的良好关系 。 “有一次 , 有一位农民在工地上拿了几块不太能用的木板回家了 。 公社领导发现后 , 组织几个人敲锣打鼓 , 让他带上木板送回指挥部并赔礼道歉 。 ”在当时工地上没有围墙 , 也没有保安人员的情况下 , 那么多的建筑材料和设备从来没有丢失过 。 炼油厂老厂长丁柏昌1966年8月从新疆克拉玛依独山子炼油厂调到了山东来参加胜利炼油厂的建设 。 在谈起这段经历时 , 丁老回忆说 , “虽然工地上人员很紧张 , 日夜加班赶工期 , 但指挥部还是决定从各单位抽调5%的职工到南仇公社和王朱大队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做群众工作 , 一个月换一次 。 ”


揭秘!淄博曾有一处神秘的“55号工地”!

揭秘!淄博曾有一处神秘的“55号工地”!// //

后来为加快建设 , 山东省政府决定从附近农村抽调部分壮劳力参加炼厂建设工作 , 称“亦工亦农工” , 最多时达2500多人 。 因为厂址选在了大虎山山坡上 , 再加上原油罐、部分成品油罐要建在地下隐藏起来 , 所以土方、石方的工程量很大 。 当时施工机械也不像现在这样现代化 , 大量的工作要靠人力来完成 。 工地上独轮车、平板车、马车是主要运输工具 。 所有人的努力换来的是“胜利炼油厂速度” 。

在工程会战时期 , 许多老领导以身作则、舍小家顾“大家” , 奋战在工地最前线 , 哪里艰苦、哪里有困难 , 哪里就有领导在 , 廉洁奉公 , 公而忘私 , 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

会战指挥部党委书记胡涵秋胡涵秋从来不领每月那12元的野外津贴 。 他的烟瘾较大 , 但吸烟一直用火柴点火 , 从不用打火机 。 因为用打火机要使用汽油 , 那是占厂里的便宜 。 他喝水的茶杯口有一处破烂不堪、缺口少把 , 可他一直用了多年 。 但为了职工能吃上热乎的加班饭、干活能有换洗的工作服却费尽脑汁想办法解决 。 会战的职工看在眼里,敬在心里,都亲切地称他为“老胡头” 。

副总指挥万振环是“老革命” , 文革前就是行政十三级干部 , 在胜利炼油厂的建设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 同时 , 也是文革受到冲击最厉害的领导之一 , 但他一身正气 , 严于律己 , 从不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开后门、情批油” 。

曾任炼油厂总工程师、副厂长的徐谦是炼油技术的“泰斗”、“大师”,是“全国三八红旗手” 。 她身材瘦弱,但瘦小的身体里却潜藏着巨大的创造力 , 曾来访过她的采访人员称赞她:“在徐谦身上,既有王进喜精神,也有焦裕禄精神,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 她生活艰苦朴素 , 从不损公肥私 , 她家里晾衣服的铁丝、给女儿写信用的信纸都是自己花钱买的 。 虽然她是全国屈指可数的炼油专家,主要尽力都用在会战上 , 大部分时间都在职工食堂买饭用餐 , 很少开伙 。 厂里分给她一套福利住房,她婉言谢绝 。 后来,厂里趁她进京开会时,组织人“强行”把她的家搬进了一套小开半新住房,所有家当仅有一辆地排车 。


揭秘!淄博曾有一处神秘的“55号工地”!

揭秘!淄博曾有一处神秘的“55号工地”!// //

副指挥荆治平分管后勤工作 , 他经常到食堂了解伙食情况 , 他几乎每天都到工地的近十个食堂走一遍 , 就餐人多食堂忙不过来时还亲自下厨帮忙 。 有一次 , 看见有的职工把吃剩的半拉馒头扔到洗饭盒的水池里,他毫不嫌弃的从污水池中捡起来放在嘴里就吃,这情景引起了在场职工的感动 , 这样的教育胜过了千堂“课” 。

还有联合装置车间主任马金昌,多次被厂、总厂评为生产标兵、劳动模范,后来又当选为党的“十大”代表 。 盛夏外出学习不开电扇 , 他说:“炼油厂和总厂广大党员推选我为‘十大’代表,只授给我了干好党的事业的权力,并没有给我浪费的权力 。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他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 。

新华社采访人员来厂采访当时的厂党委书记卫前春 , 两人谈得很投机,下班了还谈兴未尽 , 经人提醒,他们才想起吃饭 。 于是在厂里的食堂让厨师炒了四个菜、要了几个馒头,两人边吃边谈 , 饭后卫前春说是要请客,采访人员说他请客,二人争请互不相让 。 有人建议到厂调度室开几张加班餐票顶账,食堂也表示这顿饭由他们请 。 两人都不同意,最后他们每人各出十元钱才平息了“争端” 。 没过几天,我国最大的炼油厂建成投产的消息由新华社发布,从此,胜利炼油厂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


揭秘!淄博曾有一处神秘的“55号工地”!

揭秘!淄博曾有一处神秘的“55号工地”!// //

丁柏昌在胜利炼油厂乃至齐鲁石化是位德高望重的建厂元老 。 建厂时期,他任生活办公室主任 。 深受职工喜爱的“福利汤”就是他和胡涵秋的杰作 。 他深入食堂很抓伙食质量,让职工“吃饱不贵,吃好不费”,炼油厂的食堂始终是公司地区最好的 。

丁老干一行爱一行 , 干一行就干好一行 , 而且工作扎实、姿态最低 , 工作是最高标准 , 享受是最低标准 。 记得他在担任胜利炼油厂党委书记期间(那时的炼油厂的职工已达七千多人) , 在五里地之外的一个车间邀请他参加车间大会 , 时间是下午刚上班就开始 。 车间领导认为他工作忙肯定是坐公车晚点到 , 没有想到还不到上班点他就到场了 , 原来他是步行赶来参加会的 。 车间的领导和职工无不深受感动 。

在他担任齐鲁石化公司副经理初期 , 为了能解决职工通勤方便 , 利用休息时间亲自逐线、逐车乘坐 , 在上下车人多聚集的地方下车勘察 , 根据厂区和生活区分布情况调整了职工通勤路线、车次和站点 , 极大的方便了职工群众 。 丁老退休后退岗不退休 , 仍然关心着公司的发展 , 时常到各单位作报告讲传统 , 给公司发展提建议荐措施 , 所以说丁老“德高望重”一点不为过 。 在胜利炼油厂艰苦创业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 。 正是这些优秀于品、优美于心、优越于形的领导者 , 带领广大职工共同奋斗 , 创造了胜利炼油厂的辉煌 。


揭秘!淄博曾有一处神秘的“55号工地”!

揭秘!淄博曾有一处神秘的“55号工地”!// //

1967年10月 , “五十五号工地”上的联合炼油装置建成投产 , 一次开车成功 。 在当时 , 同等规模的炼油装置建设需要三年的时间 , 他们创造了”胜利炼油厂速度” , 只用了一年 。

之后 , 炼油厂在边生产边建设的条件下 , 自力更生 , 艰苦奋斗 , 先后建成了氧化沥青、硫磺、烷基化、铂重整等生产装置 , 对联合炼油装置进行技术改造 , 使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了350万吨/年 。

1975年 , 胜利炼油厂在北生产区建成了年产250万吨的第二套炼油装置 。 1987年技术改造后年产量达到300万吨 。

胜利炼油厂第三套常减压炼油装置于1988年5月20日一次开车成功 。 生产出合格产品 , 胜利炼油厂第三套常减压装置是齐鲁乙烯工程的配套项目 , 原油加工能力为150万吨/年 。 1998年技术改造后年产量达到400万吨 。

2003年 , 胜利炼油厂根据石化集团公司要求 , 开始对第一常减压装置和第二套常减压装置进行适应性改造 , 使高硫高酸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了600万吨/年 。


揭秘!淄博曾有一处神秘的“55号工地”!

揭秘!淄博曾有一处神秘的“55号工地”!// //

胜利炼油厂做为齐鲁石化公司的“龙头” ,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 , 目前拥有60余套生产及辅助生产装置 , 炼油综合加工能力达1300万吨/年 , 以胜利原油和进口原油为原料 , 生产汽油、柴油、煤油、石油液化气、硫磺、沥青、石油焦等石油化工产品 , 成为国内最大的石油炼制企业之一 。

“五十五号工地”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 但是“胜炼人”自强不息、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永存 , 他们创造的辉煌业绩永载我国石化行业发展史册 。


揭秘!淄博曾有一处神秘的“55号工地”!

揭秘!淄博曾有一处神秘的“55号工地”!// //

(部分史料和图片来自网络 , 领导的部分事迹摘自张洪礼先生的《胜利炼油厂的精神和力量》 , 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来自内容合作平台“心语拉呱” , 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