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历史”看明朝十七帝和明朝276年(一)

元朝皇族内部的争权夺位进一步加速了元朝的衰亡 。 1333年后北方连续15年发生饥荒 , 紧接着黄河又泛滥成灾 , 饥荒和水灾耗尽了国库的储粮 。 到了14世纪40年代 , 几乎各行省都爆发了起义 。 1351年至1353年 , 几大起义领袖开始争夺天命的归属 , 有的人自称宋室后裔 , 有的人则利用宗教语言自称弥勒转世 , 其余人利用秘密会社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其中最有名的是白莲教 。


以“大历史”看明朝十七帝和明朝276年(一)

以“大历史”看明朝十七帝和明朝276年(一)// //

朱元璋像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是最后的胜利者 , 和汉刘邦一样 , 他出身平民 , 但时势造英雄最终成为天子 。 朱元璋祖籍安徽凤阳 , 幼年失怙(hù) , 曾入寺做和尚 , 这给了他识字的机会 , 在25岁时(1352年)加入了义军 。

朱元璋率领军队越过长江并在1356年攻下了经济中心长三角附近战略要地南京 , 在击败了长江上游和下游的其他政权后 , 在1367年控制了整个长江流域地区 。 而此时蒙古的领将们却在争夺权位自相残杀 。 1368年朱元璋攻占了北京建立明朝 , 但仍将国都定在南京 , 年号"洪武"后来也一直沿用这个年号 。 从这以后 , 明清两代的皇帝都只用一个年号 , 所以年号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某一皇帝 。


以“大历史”看明朝十七帝和明朝276年(一)

以“大历史”看明朝十七帝和明朝276年(一)// //

紫禁城

南京是太祖、建文帝两朝时的国都 , 城高18.2米 , 周长30多公里 , 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城市 。 永乐帝于1421年迁都北京 , 以南京为陪都 。 永乐帝兴建的北京城比元朝的大都还要宏伟 , 主城有12米高 , 周长20多公里 , 设有9处重兵把守的城门 。 京城中央为皇城 , 皇城之内是紫禁城 , 四周围绕着护城河 。

明代的专制统治


以“大历史”看明朝十七帝和明朝276年(一)

以“大历史”看明朝十七帝和明朝276年(一)// //

明各代皇帝

明朝十七帝的统治大约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洪武帝的草创和巩固时期(公元1368年-1398年)

2. 永乐帝的扩展与建设时期(公元1403年-1424年) , 及其后任者铺张奢靡的时期

3. 历时100年的衰败时期

4. 16世纪下半叶的改革时期

5. 17世纪早期的矛盾激化和最终崩溃阶段

这是明清之际一些儒家学者在明亡国后总结出的看法 , 洪武帝在位30年 , 他的统治对明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做了皇帝后朱元璋性格孤僻严厉 , 经常处于恐惧和怀疑之中 , 有时还会疑神疑鬼大发雷霆 。 他在遗诏中写道:"朕登基三十一年来 , 战战兢兢代行天意 , 无日或怠" , 1380年朱元璋废除了中央统治机构中书省 , 废宰相代之以大学士 , 大学士一职渐渐形成制度 , 地位在六部之上而类似一种皇帝的内阁 , 但他们只能奉皇命行事 , 手中并无实权 。


以“大历史”看明朝十七帝和明朝276年(一)

以“大历史”看明朝十七帝和明朝276年(一)// //

魏忠贤

朱元璋曾严禁宦官干政 , 并在宫里立了一块近1米高的铁牌 , 上书:宦官不得干政 。 他对宫里宦官的人数、品级、职务、衣服样式都作出了规定 , 不许他们处理奏折 , 并且规定宦官都必须由不认识字者担任 。 不过 , 宦官终究是所谓内朝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 在宦官呵护教育下的幼主经常会宠爱、信任身边的宦官 , 这样宦官在宫中的职权逐渐扩大渗透到了整个朝廷 。

"东厂"只向皇帝负责 , 主要负责搜集政府官员的秘密档案 , 在明朝宦官与大学士之间的权力斗争时有发生 。

政府的结构

明代统治者承袭了前代的政府结构:首先是六部等部门主管下的民政官僚机构;其次为中央领导下的各级军事机关;再次为独立的各级监察机关 。 京城的都察院有110名御史 , 此外各部也都设有相应的监察机构 。 御史们往往由较为年轻且品行端正的下级官员担任 , 通常每年一次派他们到各省督查司法和礼仪、钱粮并受理官员们的报呈和百姓的申诉 。

明朝全国分为15个省 , 后来到清朝时发展为18个省 。 省下设了159个府、234个州和1171个县 。 地方各级长官均不得由本省人担任 , 以防徇私舞弊 , 地方官员由下而上分别为知县、知州和知府 。 再往上为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 。


以“大历史”看明朝十七帝和明朝276年(一)

以“大历史”看明朝十七帝和明朝276年(一)// //

明政府机构

明朝军队是从太祖时期的"卫"发展而来的 , 每卫5600人 , 下分5部由职业军人组成 。 1393年 , 兵部下设493卫 , 隶属五军都督府分驻中亚、边疆、沿海、大运河线和京城等战略重地 。 "卫"成了独立于地方政府的戍军 , 在役军人的职位是世袭的并分有田地士兵可以自己自给自足 。 这只庞大的军队逐渐地也像辽、金、元时的军队一样 , 失去了战斗力 。

各省的行政机关和朝廷一样在草草建立之后逐渐定型 , 比如"道台"衙门就是一个例子 。 道台一开始知识分管地方食盐专卖、治安、风俗和治水等事务的官职 , 但到后来成了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 , "道"也成了一种在"省"、"州"之间的行政职级 。 巡按制度也是同样这样演化的 , 当初朝廷派监察御史到某一地区检查当地行政情况 , 以此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率 。 明代中叶以后 , 产生了"巡按"一职 , 权力和总督类似 , 通常负责管理两省的事务 。

土地和税收


以“大历史”看明朝十七帝和明朝276年(一)

以“大历史”看明朝十七帝和明朝276年(一)// //

两季水稻

明朝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得到了加强 , 将全国土地和人口都详细地登记在册 。 1393年的全国人口已达1000万户 , 总计6000万人 , 而实际人口可能是这个数字的两倍 。 土地档案表明当时有耕地0.52亿公顷 , 土地按照不同土质、肥力分类以此来收取不同的赋税 。

明代赋税制度沿用8世纪的两税法 , 按夏秋两季收取去年冬天次年早夏和夏秋收割的粮食 , 政府也垄断了茶叶和盐巴的买卖 。 将各户分为不等的档次 , 规定每户必须按照登记的16岁到60岁男丁人数服各项劳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