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历代官刻述略(上)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宣城历代官刻述略(上)
宣城历代官刻述略(上)
童达清
第477期
唐朝发明雕版印刷以后 , 迅速在全国普及流行开来 , 宣城的刻书出版事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 其刻书之早之多、质量之精 , 在安徽地区乃至全国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
宣城刻书事业的繁荣 ,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宣城是皖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文化发达 , 人口众多 , 有其客观的需要;优质的宣纸为书籍的印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紧临四大刻书中心之一的徽州 , 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 刻工的流动比较方便;元大德二年旌德县尹王祯发明木活字印刷 , 大大提高了刻书效率 。 等等 。
宣城古代的刻书 , 主要有官刻、私刻、坊刻等形式 , 限于篇幅 , 本文仅讨论其中官刻书籍的状况 。
官刻指宣州(宁国府)、宣城县的官方刻书 , 其具体组织者又往往是府州学和县学 。 府州学先后称宣州州学、宣城郡学、宁国府学、宁国路学、宣城郡学、宛陵郡斋 。 从今存宣城官刻来看 , 所刻书籍多为政经类图书和名人诗文集 。 今就目力所及分朝代加以叙述 , 其后代翻刻附见于原刻后 , 不再单独列目 。
一、两宋时期
1、《宣城郡图经》(《宣州图经》)
一般认为 , 图经之类书籍的大规模编修始于隋朝 。 隋建立后 , 为了改变行政区划混乱、侨州郡林立的乱象 , 加强对全国的户口赋税控制 , 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实行“大索貌阅”和“输籍法” , 隋炀帝大业年间 , “普诏天下州郡 , 条其风俗、物产、地图 , 上于尚书 。 ”(《隋书》卷三十三《经籍二》)《宣城郡图经》当编定于此时 。 唐初李贤注《文选》 , 于鲍照《还都道中》、谢朓《敬亭山》两诗下皆注引《宣城郡图经》 , 即为明证 。 其后唐、五代 , 《宣州图经》当经过多次重修 , 《元和郡县志》《太平御览》也都曾多次引用《宣城郡图经》 , 当即其递修本 。 今所知版刻《宣州图经》当始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 , 惜此书久已亡佚 , 其具体刊刻情况不得而知 。
2、《李贺诗歌编》
宋代的李贺诗集主要有五种版本:京师本、蜀本、姚氏本、宣城本、鲍钦止本(万曼《唐集叙录》) , 一般认为 , 宣城本始于北宋 , 乃是根据贺铸刊本翻刻 。 傅增湘说:“全书用宋乾道间宣州官文书纸印……此书四卷相连 , 犹存卷子装遗式 , 在宋刊中为仅见 , 可宝之至 。 其字体欹斜古朴 , 与余藏北宋本《范文正公集》有相似处 , 当是北宋刊本 。 其卷前序目、卷一首叶及《集外诗》一卷 , 则南渡后年补也 。 (《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二)由傅氏所言 , 则此本始刻于北宋 ,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续为补刻 。
宣城历代官刻述略(上)// //
此本清末原为季沧苇珍藏 , 后归袁世凯之子袁克文 , 袁氏在他的《寒云手写所藏宋本提要二十九种》一书中 , 对此书的版式、行款、字体、刻工姓名、避讳字、纸色、刻工刀痕、藏书印、题跋等方面均加以详细论证 , 判定为“北宋刊南宋印” 。 1918年诵芬室影印此本 , 董康亦有考定 。 此书今存台湾中央图书馆 , 1971年台湾亦有影印本 。
明弘治十五年(1502) , 宁国府知府刘廷瓒重刻《唐李长吉诗集》四卷 , 此本乃是用南宋刘辰翁评点本 , 朱墨套印 , 半页9行 , 行18字 , 白口 , 四周双边 。 此版今藏国家图书馆 , 有两种印式 , 一为四卷四册 , 一为四卷一册 , 则此本后当续有翻印 。
3、《宛陵集》
南宋绍兴九年(1139)七月 , 汪伯彦任宣州知州 , 其到宣城 , 首试州学 。 宣州州学鉴于“梅圣俞诗集自遭兵火 , 残编断简 , 靡有全者” , 请刻梅尧臣《宛陵集》 , 汪伯彦欣然允从 。 是刻凡六十卷 , 竣刻于明年正月 , 书后附有汪伯彦上元日(正月十五日)的《重刻宛陵诗集后序》 。
宣城历代官刻述略(上)// //
宋嘉定本《宛陵集》
明正统四年(1439)知府袁旭重刻 , 已附有《拾遗》一卷、《附录》一卷 。 万历四年(1576)宣城知县姜奇方、道光十年(1830)知县梁中孚也曾相继重刊(附录增为五卷) 。
4、《谢宣城诗集》
南齐谢朓任宣城郡太守 , 在宣作诗文颇多 , 但年远易湮 , 且《谢宣城集》全本十卷“世所罕传” 。 绍兴二十七年(1157) , 宣州知州楼炤“视事之暇 , 裒取郡舍石刻并《宣城集》所载谢诗” , “继得蒋公之奇所集小谢诗 , 以昭亭庙、叠嶂楼、绮霞阁所刻及《文选》《玉台新咏》本集所有合成一编 , 共五十八篇” , 删去《谢宣城集》后五卷的应用之文 , 编为《谢宣城诗集》五卷刊刻行世 , 成书于是年七月 , 卷首有楼炤《谢宣城集序》 。
历代翻刻《谢宣城集》极多 , 然皆以楼炤刻五卷本《谢宣城诗集》为祖本 。 宁国府尚翻刻有北宋唐庚辑本《三谢诗》一卷 , 收谢灵运诗四十首 , 谢惠连诗五首、谢朓诗二十一首 。 此书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据涵芬楼版影印 , 卷中有“嘉泰甲子郡守谯令宪重修”字样 , 谯令宪并未知过宁国府 , 历修府志也未记载 。 清代藏书家顾广圻《百宋一廛赋》曾提及此书:“至于宣城之三谢 。 ”(《思适斋集》卷一)他怀疑此郡当是指庐陵郡 , 则谯令宪先是嘉泰四年(1204)任吉安知府时刊刻此书 , 嘉定八年(1215)任江东提刑使时令宁国府再翻刻是书 , 这样才有宣城本《三谢诗》 , 此种推测较合于情理 。
嘉定十二年(1219)洪伋任宁国府知府 , 他认为:“谢公诗名重天下 , 在宣城所赋为多 , 故杜少陵以谢宣城称之 , 在宣城宜有公之集矣 。 后公六百五十余年 , 枢密楼公始克锓之木 。 距今又六十四年 , 字画漫毁 , 几不可读 , 是用再刻于郡斋 , 以永其传 。 ”于是命宁国府学重刻《谢宣城诗集》 , 成书于明年十二月 。 此书刻工有侯琦、潘德璋、潘晖诸人 , 收藏家称“字体方整而气息浑厚 , 与浙杭本迥别” 。
宣城历代官刻述略(上)// //
其后明嘉靖十六年(1537)宁国府知府黎晨 , 万历七年(1579)宁国府推官史元熙委邑人梅鼎祚 ,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宁国府同知郭威钊委邑人梅庚 , 均曾多次校订重刊 。
5、《双溪集》与《燕喜词》
此二书的作者为曹冠 , 字宗臣 , 号双溪居士 , 今浙江东阳人 。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 历平江府教授、国子录、太常博士兼权中书门下检正诸房文字 , 绍熙元年(1190)起知郴州 。 曹冠早年以才称 , 为秦桧十大门客之一 。 秦桧死后 , 曹冠被斥退 。 淳熙十二年(1185)十一月 , 詹騤任宁国府知府 , 延曹冠入其幕 。 十四年(1187) , 詹騤令府县两学刻其《双溪集》二十卷、《燕喜词》一卷 。 “使君大监状元詹公既深知之 , 一见其文集尤加叹赏 , 叙而锓版于郡庠 , 名之曰《双溪》 , 因其居也 。 又以其所著乐府可歌于闺门之内者 , 别为一集 , 名之曰《燕喜》 , 摭其实也 。 ”
杨万里淳熙十五年正月作《谢曹宗臣惠〈双溪集〉》诗:“家在东阳宝婺边 , 官在宣城莲幕里 。 ”(《诚斋集》卷二十四)正记其事 。 今《双溪集》已不存 , 《燕喜词》尚存于世 , 前有宣城县丞詹效之《燕喜词跋》 , 宁国府通判陈[髟/犭異]《燕喜词序》 , 可考其刊刻情况 。
6、《宁国府志》
嘉定九年(1216) , 宁国知府赵希远主修 , 久佚 , 内容无考 。
7、《宣城总集》
《宣城总集》是今知宣城的第一部诗文总集 , 南宋李兼编 。 李兼(1143—1208?) , 字孟达 , 号雪岩 , 宣城人 。 历官台州知州 , 除宗正丞 , 未任卒 。 李兼平时有志于乡邦文献的收集 , 至其晚年《宣城总集》基本成书 。 全书共二十八卷 , 分二十三门 , 收诗千余首 , 赋、颂、杂文二百余篇 。
《宣城总集》编成后 , 李兼未及刊行即已辞世 。 其子李蒙善(号后轩居士)继承父志 , 亲自誊写校对 , 并得到当时宁国府知府杨伯岩、孙梦观 , 邑人吴潜、吴渊等的捐金资助 , 吴潜并亲自为该书作序 , 此书才得以出版问世 。 《宣城总集》的刊刻年代不详 , 当在绍定元年(1228) , 因杨伯岩任宁国知府在宝庆末 , 孙梦观任在绍定元年 。 明初修《永乐大典》后不久《宣城总集》即已亡佚 , 赖《永乐大典》方得以窥见《宣城总集》的概貌 , 惜《永乐大典》也已不全 。
8、《广微孝经说》
《广微孝经说》为袁甫著 。 袁甫字广微 , 号蒙斋 , 庆元府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 。 嘉定七年(1214)状元 , 绍定二年(1229)提举江东常平时曾行部至宣城 。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广微为鄱宪日 , 为诸生说《孝经》 , 旁及诸子 。 诸生录之为此编 , 凡三卷 。 ”
约淳祐二年(1242) , 宁国府知府王遂刻之于宁国府学宫 。 王遂大概考虑到后二卷乃是“引《论语》、《孟子》而发者” , 因此仅刻了第一卷 , 旁加附注 , 并非完本 。 直到元大德十年(1306) , 贵溪姜翔仲将后二卷刻之于家塾 , 乃卒其刻(参见戴表元《题新刻袁氏孝经说后》 , 《全元文》卷四二一) 。 然而无论是宋刻还是元刻 , 均已久佚 。
9、《致堂读史管见》
是书由宁国府知府刘震孙刻成于宝祐二年(1254)闰六月 , 凡三十卷 , 书后附有刘震孙《重刻致堂读史管见后跋》 , 可考见其刻书之缘由 。 《致堂读史管见》是南宋胡寅的史论著作 , 以春秋大义来评论《资治通鉴》所记之史事 , 自绍兴二十五年(1155)问世后影响很大 。 “震孙服膺是书有年矣 , 每惜江浙间独欠此本 。 假守宛陵 , 公余细加雠校 , 乃刻置郡斋 , 与学士大夫共之 。 ”此刻载有刻工姓名几近百人 , 对研究这一时期宣城的出版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宣城历代官刻述略(上)// //
元大德初 , 前湖南廉访使卢挚奉旨收书 , 将“江南诸郡在官四库精善书板 , 舟致京师 , 付兴文署” , 此书刻版亦被收入兴文署 。 大德六年(1302)江东道廉访使姚燧有慨于“自是庠后学之士废读是书” , 因此令宁国路教授刘安重刊此书 , 是为元刊本 。 此本今国家图书馆藏有残本 。
10、《舍奠礼器图》
《舍奠礼器图》一作《释奠礼器图》 , 此书专为学宫祭礼而作 , 北宋祥符三年(1010)、天禧元年(1017)都曾刊刻颁行诸路 , 南宋绍熙间朱熹曾加以考定 。 景定四年(1263) , 赵汝梅知宁国府 , 乃取朱熹考定的《绍熙图式》重新加以参订 , “其图则本朱文公所已考及以博古所收 , 参订亦勤矣” , 汇为一卷 , 刊刻行世 。 后人陈设祭器、乐器 , 多取法此书 。 (可参见程陶孙《舍奠礼器记》 , 《元文类》卷二十七 。 乾隆《娄县志》卷八《学校志》)
11、《通鉴纲目凡例》《通鉴纲目》
咸淳元年(1265)正月 , 金华刊刻《朱子通鉴纲目凡例》 , 但由于金华离宣城较远 , 宣之学者多未之见 。 恰好宁国府通判潘子舆(或当为金华人)有此金华刊本 , 约咸淳二年 , 宁国府教授文天祐将之再刻于宁国府学 。
据文天祐《朱子通鉴纲目凡例序》:“既成矣 , 复相语曰:安得并刻《纲目》 , 备此一书 , 以为宣学巨丽之典也?”(《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四○四 , 《全宋文》卷八二五九)时至宋末 , 大厦将倾 , 事务丛沓 , 且《通鉴纲目》五十九卷 , 卷帙浩繁 , 当是无力刊刻 。
约元朝后至元年间 , 文敬所才将之刊刻行世 。 汪克宽《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凡例序》:“然鲁斋王公刊之金华 , 敬所文君刊之宣城 , 而传之未广也 。 至元丁丑 , 友人倪仲弘偶得于其友朱平仲 , 遂以示余 。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卷首下)汪克宽后至元三年(1337)得见宣城刻本 , 则其刻当在元统末至元初 。
文敬所其人生平不详 , 或文天祐后人移居宣城者 , 或任宁国路学官 。 邑人汪铢有《文敬所自杭归且闻学飞升之术 , 和韵奉寄》(《宛陵群英集》卷七)、汪泽民有《祥符寺追和文敬所壁间韵》(嘉庆《太平县志》卷十二) , 则其为元中晚期人无疑 。
二、元朝
1、《说苑》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七:“《校正刘向说苑》二十卷 , 元刊本 , 十一行二十字 , 白口 , 左右双阑 。 此本字迹结体方整 , 而笔意圆浑 , 似元翻宋刻 。 ……检取末册 , 有元人跋五行 , 录于左方:‘宪使牧庵先生暇日出示刘向《说苑》 , 有益后学 , 俾绣之梓 , 以寿其传 , 诚盛事也 。 大德癸卯冬十月朔 , 文学掾、河南后学云谦敬书 。 ’”
由上跋可知 , 是书刻于大德七年(1303) , 由江东道廉访使姚燧令宁国路儒学教授云谦具体负责刊刻事宜 。 云谦 , 河南人 , 曾任建宁路总管府知事 , 《宁国府志》职官表缺漏此人 。
2、《帝学》
《帝学》 , 北宋范祖禹撰 , 八卷(一作十卷) 。 明孙能全《内阁藏书目录》卷四著录此书二册 , 谓“元大德间云谦校刻” , 则当是大德年间云谦任宁国路教授时在宣城所刊 。 只是此书宣城刻本未见其他藏书家著录 , 想是早已亡佚了 。
3、《后汉书》
大德九年(1305)四月 , 宁国路翻刻《后汉书》九十卷、司马彪《志注补》三十卷 , 竣工于十一月 , 由江东道廉访副使伯都负责提调 , 宁国路教授云谦负责校刊 , 是为著名的“九路十七史”之一 。 此书乃翻刻宋景祐监本 , 卷首刻有“景祐元年九月秘书丞余靖上言”、“大德九年十一月望日宁国路儒学云教授任内刊”二行 , 各卷题有“宁国路学正王师道校正”等字样 。 此刻今残存《后汉书》三十卷、《志注补》十四卷 , 原藏日本内阁文库 , 今藏国家图书馆 。 明成化年间宁国府曾有重刻 , 具体情况不详 。
宣城历代官刻述略(上)// //
4、《大学章句疏义》《春秋集传详说》《隶释》《隶续》
此四种皆泰定二年(1325)刻 。 《大学章句疏义》一卷 , 元学者金履祥(1232—1303)著 , 由江东道刊行 。 家铉翁《春秋集传详说》三十卷 , 洪适《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七卷 , 皆宁国路儒学刊行 。 其具体刊刻情况 , 可参见龚璛《春秋详说原跋》(《春秋集传详说》卷末)、《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二、瞿中溶《古泉山馆题跋》 。
5、《春秋》《大学》等十九书
泰定四年(1327) , 龚璛任宁国路儒学教授 。 黄溍《江浙儒学副提举致仕龚先生墓志铭》:在宁国征逋租为钱十二万五千缗 , 刻《春秋》、《大学》等十九书以惠学者 。 (《文献集》卷八上)可见龚璛在任期间刻书之多 。 可惜这“十九书” , 除上面提到的《春秋》、《大学》外 , 其他已很难考定 。
今可考知者 , 惟有《四书集注句读音考标题》三册 , 张师曾著 , 见《明史》卷一三三 。 《千顷堂书目》著录题作《四书集注音考》 。 此书当是翻刻吴柔胜当涂郡斋嘉定十年刻本 , 杨士奇《四书集注二集》跋曰:“右四书集注 , 其句读、旁抹之法 , 兼取勉斋黄氏、北山何氏、鲁斋王氏、导江张氏诸本之长 , 宣城张师曾为之参校 , 加以音考 , 盖今最善本也 。 刻板在常州府学 。 此集六册 。 ”(《东里续集》卷十七)当即是同一书 。
此书刻于常州、苏州坊间 , 后人遂多以为乃常州府学刊刻 , 实误 。 今南京图书馆有藏本 , 可参见李致忠《南京图书馆所藏标抹本〈四书章句集注〉考略》 , 《文献》2012年第1期 。
6、《牧庵集》
姚燧(1238—1313) , 字端甫 , 号牧庵 , 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 大德五年(1301)由翰林学士出任江东道肃政廉访使 。 著有《牧庵集》 。
此书当刊于姚燧离任后 , 具体时间不详 。 吴善《牧庵集序》:曩得宁国所刊本 , 读之既非全帙 , 讹舛尤多 , 每为怅然也 。 (同治《饶州府志》卷二十六)宁国路所刻虽非当今通行的全本 , 却是《牧庵集》的最早刻本 , 其版本价值不言而喻 。
(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安徽省文史资料学术研究会理事)
- 谢朓出守宣城考论(上)
- 诸葛武侯:让世代英雄倾洒热泪,让历代豪杰感慨涕零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
- 明清宣城狸桥地区的诗歌创作(一)
- 千年古刹灵岩寺,引得历代文人墨客驻足游赏
- 在今天的安徽宣城,有几大姓氏人会说广西话,这是怎么回事?
- 宣城徐氏始祖:从王侯到神坛
- 历史探秘:历代皇室都喜欢用银酒具,仅仅是因为精美好看?
-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第二届会员大会成功召开
- 宣城“双桥”的重建者袁旭为何冤死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