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荫为扶植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怎样储蓄人才?

导语:王茂荫为扶植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 , 怎样储蓄人才?

即平时要注意造就、储蓄各种备用人才 。 王茂荫很重视蓄才实用性 , 对于当时各种突发事件所产生的乏才之难 , 政府蓄才功能的要求也相应越来越突出 , 而现实中的清廷所作所为用王的话来说却是“夫急而求之 , 缓而置之 , 此孟子所谓:‘苟为不蓄 , 终身不得’也 。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 , 清廷便急诏“才能出众、深通韬略之人” , 而下无以应 , 此为初始的情况 。 而等英夷“暂就羁縻”后的十年间 , 清廷却再也不提求才之事 。


王茂荫为扶植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怎样储蓄人才?

王茂荫为扶植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 , 怎样储蓄人才?// //

?“夷务之兴 , 十余年来 , 在下均有难得人之患” 。 这便是最典型的“急而求之 , 缓而置之” 。 王茂荫在咸丰元年便对清廷的做法提出了异议:英夷“今虽暂就羁縻 , 而豺狼之性 , 鬼蜮之情 , 必且为患 。 异日不预蓄材 , 何以待之?”认为战争的失利就是因为对敌太缺乏应须的了解 , 是缺乏了解西方人才的结果 , 请求储蓄夷务之才 。


王茂荫为扶植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怎样储蓄人才?

王茂荫为扶植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 , 怎样储蓄人才?// //

但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 1858 年 , 王上书请刊刻《海国图志》以备了解夷情之用时 , 朝廷仍置之不理 , 而此时正处于《天津条约》签订之后的短暂休战阶段 。 不只夷务 , 其它各项时务也都如此 , “因思天生一代之才 , 以供一代之用 。 自古不闻借才异代 , 何至今而才难如此?”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 , 必须下功夫于平日做好蓄才的准备 。 尤其是战祸纷纷 , 寻求平乱之才是咸丰年间最为紧要之事 , 就算是改革科举 , 广行保举“及今行之 , 收效已在十年之后” , 是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 。


王茂荫为扶植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怎样储蓄人才?

王茂荫为扶植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 , 怎样储蓄人才?// //

王茂荫认为仅仅注意识别人才是不够的,还必须恰当的使用人才,正所谓“求之贵得其真 , 用之尤期其当” 。 对于那些至关重要的职位 , 更是应该如此 。 他以军队的情况为例 , 指出:“三军之命,系于一将 , 将得其人 , 则军用命 , 不得其人 , 则军不用命 。 故行军必以选将为先 。 国家简贤任能,岂不欲得人而任!”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时 , 王向来以才为第一评判标准 , 因此他甚至屡荐因故被革职的官员 , “臣意军营需才 , 贵能杀贼 , 当先问其人之能不能 , 至其出身之正否 , 似可俟大功告成 , 再行分别定议 。 ” 。


王茂荫为扶植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怎样储蓄人才?

王茂荫为扶植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 , 怎样储蓄人才?// //

治国平乱虽然贵乎得人 , 但得人不能合理的利用 , 则会功亏一篑 。 “方今能者不易得,若得之而不用,用之而不使各路之兵皆为所用,则必不济 。 ”因此应该避免有而不用 , 用而不适的情况 。 为了防止埋没人才 , 他还极力强调避免以下两种状况 。 一是将有才之人交与无才之人用 。 这样会造成“上既不知所以用,而下又不乐为用,则有用亦归于无用矣 。 ”这种情况所造成的恶果是最严重的 。 二是不能虚衷采纳有才者的意见 。 他说“有善用之人,或献谋而不见听,或力谏而不见从,则虽有真才,而亦终无以见 。 ”“聪明材力,误用可惜” 。 他所说的“误用” , 既包括未能及时选用人才 , 也包括一般地使用人才不当 。 不论何者,皆属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


王茂荫为扶植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怎样储蓄人才?

王茂荫为扶植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 , 怎样储蓄人才?// //

用人不循常格 , 这是我国古代人才论中的一个精华 。 王茂荫继承了古代人才论中的这一精华 , 主张“破格用人” , “简用才能 , 不拘资格” 。 咸丰二年底 , 太平军攻克武昌三镇 , 围九江 , 兵锋直指江宁 。 王茂荫上书请求咸丰破除陈规、择贤而任 , “有能精通谋略 , 善晓兵机 , 可以参赞军务者 , 或才能出众 , 智勇足备 。 可当将帅之任者 , 或专门名家 , 精于一艺 , 可备军营之用者 , 无论内外大小臣工 , 均许各举所知 。 不能自奏者 , 呈该管衙门代演 , 以备试用” 。 在这危急关头 , 王要求上自军务将帅 , 下至军营差委 , 都可由大小臣工推荐候选 , 然后择贤能之士破格录用 。 这虽然是对咸丰当时破格用人的顺应之举 , 但要求如此大范围的变动 , 对于封建社会中相沿的那种“循资格”用人的陈规陋习 , 也是一个挑战性的举动了 。


王茂荫为扶植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怎样储蓄人才?

王茂荫为扶植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 , 怎样储蓄人才?// //

咸丰三年 , 太平军开始北伐 , 所向披靡 , 清军却不断粉饰战绩 , 名胜实败 。 王茂荫再次强调用人不可循资格按名位委任 , 而应注重真实才能 。 十月 , 北伐军进抵静海 。 他又上奏说:近闻贼至天津 , 总兵十分恐惧 , 欲逃离天津;而敢于督战者 , 却是一个不出名的知县 。 总兵者 , 武职大员也;知县者 , 文职小官也 。 咸丰八年四月 , 英法联军已进抵达天津 , 王茂荫给咸丰提了若干防御措施 ,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破格用人 , “若但按名位委任 , 势必至于误事 , 非彼为误 , 其才能限之也” 。 因此皇帝“应该诏令廷臣 , 各举所知 , 无论资格例 , 得奏事者自行具奏 , 不能者具呈长官代奏 , 以期解策群力之效 。 ”王茂荫一方面请求皇帝积极求才济用 , 不断陈述自己的用才主张 , 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 , 为清廷大力推荐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