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队为何用纸做盔甲

明军中身着的“用草纸染成铁色后裱糊制成”的纸甲 , 其实也不是如一般想象的那样 , “自然并不是真正有效的防御装备 , 或许是封建统治者愚弄士兵为其利益卖命的一种手段” , 而是实在可用的防御性兵器 。


大明军队为何用纸做盔甲

大明军队为何用纸做盔甲// //

纸甲在历史上出现的同样很早 , 可能是唐末懿宗(860-874年)时代的徐商所首创 。 徐商是武则天时期的名臣徐有功的五世孙 , 唐懿宗时官拜河中节度使 。 为了抵御“突厥残种” , 徐商为部下制作了纸甲 , 其做法是将桑树纸做软后 , 多层叠在一起 , 然后在方寸之间布以4个钉孔 , 钉牢后做成纸甲 , 据称 , 其坚固异常 , 其强度甚至可以抵挡强弓硬弩的射击 , “如遇水雨浸湿 , 铳箭难透” 。 五代时期 , 后周渡过淮河 , 进攻南唐 。 结果当地百姓不堪其扰 , 纷纷起义 , “操农器为兵 , 积纸为甲 , 时人谓之‘白甲军’ 。 ”这是史籍上出现纸甲的第二次记载 。 到了宋代 , 正如《武经总要前集》名气指出 , 甲铠分“铁、皮、纸三等” , 而康定元年四月 , 宋仁宗更曾经“诏江南、淮南州军造纸甲三万 , 给陕西防城弓手” , 一次性制造和分发三万件纸甲 , 可见这种装备己经是当时的制式装备了 , 如果这是愚弄士兵的手段的话 , 恐怕兵卒早就造反了 。

明代的情况就更是如此了 。 人称“下帷学者、上马将军”的明末儒将茅元仪的记载表明 , 纸甲比铁甲皮甲更适合于步兵 , 所谓 , “甲为用命之本 , 当锋镝而立于不败之地者此也 。 ……步驰难以负重;天雨地湿 , 铁甲易生锈烂 , 必不可用矣 。 ”且在抗倭战争中 , 由于日军普遍装备“铁炮”(一种火绳枪) , “铳子可及 , 非坚不能御”;纸甲更是明军步兵的主要护身兵器 , “倭夷、土贼率用火铳神器 , 而甲有藤有角 , 皆可着用;但铅子俱能洞入 , 且身重难久 。 今择其利者 , 步兵惟有缉甲 , 用绢布不等 。 若纸棉俱薄 , 则箭亦可入 , 无论铅子!今须厚一寸 , 用棉密缉 , 可长至膝 , 太长则田泥不便 , 太短则不能蔽身 。 惟舟中可用重甲 , 盖不行路 , 不蹈泥田” 。 由此观之 , 纸甲还是颇受士兵欢迎的武器 , 决不是装潢修饰的“样子货” 。


大明军队为何用纸做盔甲

大明军队为何用纸做盔甲// //

因此 , 随着火器的使用在明军中越来越普遍(戚家军步兵营2700人中鸟铳手达1080人之多 , 占编制总数高达40% , 直到近两百年后 , 清军的火器比例才回复到这一水平) , 用处不大的旧式铠甲也就越来越不受重视 , 从明代后期开始 , 棉甲和纸甲已经代替钢铁铠甲成为明军的主要装备——毕竟绵甲和纸甲的重量比铁甲低 , 穿着它的战士机动性比穿铁甲的战士强 。 再者 , 这两种甲的制造比铁甲容易得多 , 成本也低 , 适合大量装备 。 故而 , 萨尔浒之战的明军身着棉甲或是纸甲 , 以及协同参战的朝鲜鸟枪手“积纸为甲” , 其实都是有其实战用处的 。 只可惜 , 这两种甲多是用来防御远程射击的火器 , 而不是用来防近战的刀剑——偏偏在萨尔浒之战中 , 历史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 明军遇到的敌人不是装备先进火绳枪的日军 , 而是仍然使用着落后冷兵器的满洲八旗……


大明军队为何用纸做盔甲

大明军队为何用纸做盔甲// //

颇为讽刺的是 , 明军的这套防身装备 , 日后却也被定鼎中原的清军所继承 。 清代发展到用绸、布、棉花和铁叶、铜钉等合制而成的绵甲 , 无疑要比明代以前的铠甲轻便得多 , 较适于火器时代的战斗要求 。 譬如八旗士兵大多装备绵甲 , 在甲上钉有成排的金属圆钉 , 以增强防护效能 , 并起到装饰作用 。 不言而喻 , 如果明军的绵甲(和纸甲)真的是一无是处的话 , 难以想象作为战胜者的清军为何却会加以效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