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首届得主、著名理论经济学家胡培兆逝世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首届得主、著名理论经济学家胡培兆逝世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首届得主、著名理论经济学家胡培兆逝世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首届得主、著名理论经济学家胡培兆逝世// //

厦大教授、著名理论经济学家胡培兆4月26日逝世 , 享年84岁 。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方面获悉 , 厦大教授、著名理论经济学家胡培兆4月26日逝世 , 享年84岁 。

公开简历显示 , 胡培兆出生于1937年 , 浙江省永康市人 , 厦门大学教授 , 中共党员 。 胡培兆曾任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 , 并先后兼任经济学院副院长、院长 , 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 。

胡培兆曾受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学部召集人 , 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等 。

东南网此前刊文介绍 , 1956年 , 胡培兆考入厦大经济系 , 如愿成为经济学家、厦大校长王亚南的弟子 。 1960年毕业分配时 , 由于成绩优良 , 胡培兆被保送到复旦大学读研究生 。 但是 , 到校不久 , 复旦压缩研究生规模 , 他被调整为助教 。 后来又被调回家乡浙江金华一个镇中学教书 。

这位曾经踌躇满志的“未来的经济学家”一度苦闷万分 , 他写信给王亚南 , 后者给他回的信 , 他一直保留:社会总是美好的 , 但不能保证每个人的工作都理想 。 只要把自己永远放在进步状态 , 有志于为社会为人民尽一份力量 , 迟早总是有着落的 。

胡培兆后来从这段岁月中总结出:要把自己永远安置在进步状态的“心态自我平衡模型” 。 意思是 , 每个人面前都有两条曲线:一条是理想曲线 , 另一条是现实曲线 。 这两条曲线最终都会相交 。 不论在哪个节点上相交 , 心态都要自我平衡 , 都要使自己处于进步状态 。

王亚南表面劝自己弟子要安心 , 暗地里寻机向浙江省有关领导提出调回胡培兆请求 。 不过 , 1965年发出的函调 , 1977年才生效 。 1977年胡培兆被调回到母校厦大任教 。 回校后他出版的第一本著作《马克思与<资本论>》 , 就是在中学教书时写的初稿 。

1979年胡培兆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虽然这观点现在过时了 , 但是 , 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前 , 有重大历史作用 。

胡培兆的一些同事说 , 他认为正确的就一定坚持到底 , 真理面前绝不妥协 。 改革开放后 , 大量引进外资鼓励民营企业发展 , 有人说资本家又回来了 , 剥削又开始了 , 让投资者有后顾之忧 。

从1988年开始 , 胡培兆先后撰写了一系列文章 , 提出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是合理的 , 只要各得其所 , 就不是剥削 。 后来的实践也证明 , 胡培兆是正确的 。

1985年设立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 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 , 胡培兆是第一届获奖者 , 他也因此从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 。 1997年 , 他被聘请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 , 理论经济学评议组的其他成员包括厉以宁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