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排满高潮(五)

清廷努力制止旗人“排汉” , 以减缓满汉之间的敌对情绪 。 1911 年 10 月 31 日 , 清政府致电各省督抚及将军、都统 , 称“现外间纷传荆州驻防有排汉之举 , 虽属毫无影响 , 然此事颇与大局有关 , 诚恐各省以讹传讹 , 多滋误会 。 应即责成各该督抚、将军、都统严查所属驻防旗营 , 不得误信谣传 , 妄思暴动 。 如有不服缔禁 , 即以军法从事” 。 以此观之 , 政府似无听凭满人排汉之意 。 稍后又诏令禁军:“朝廷对于此次乱事 , 绝无种族观念 , 无论满汉 , 一体同视 。 尔军士人等务宜仰体朝廷意旨 , 毋得激生事端 , 以致大局决裂 , 招外人干涉之祸 , 倘有诬造谣诼 , 是即违背朝廷 , 即按军法严惩” 。 对于京师旗人将大杀汉人的谣言 , 清廷多次辟谣 , 并将有“排汉”之举的署民政大臣杜春革职 , 视化除满汉畛域为“弭乱之急务” 。


辛亥革命——排满高潮(五)

辛亥革命——排满高潮(五)// //

革命党亦反对民族仇杀 。 武昌起义后 , 满族留日生惊慌万状 , 甚而计划向日本借兵 , 章太炎尚在东京 , 作书以告:“所谓民族革命者 , 本欲复我主权 , 勿令他人攘夺耳 。 非欲屠夷满族 , 使无孑遗效昔日扬州十日之为也 。 亦非欲奴视满人不与齐民齿叙也 。 囊日大军未起 , 人心郁勃 , 虽发言任情 , 亦无尽诛满人之意 , 今江南风靡 , 大势已成 , 耆定以还 , 岂复重修旧怨 。 ”各省光复中 , 绝大部分满城都曾出现旗兵与民军对峙的情况 , 但最终经历长时间激烈战斗的不多 。 立宪派一向立场温和 , 反对民族仇视 , 多数革命军领袖也反对滥杀无辜 。 对于旗人武装 , 汉人多采取军事威胁加谈判的方式 , 尽量劝降以减少伤亡 。 如镇江革命党人李竟成包围旗营后 , 便派绅商代表向满洲都统宗室载穆等说降 , 晓以利害 , 最终旗兵缴械 。 杭州革命党陈黻晨和楼守光与旗营协领贵林有旧 , 经过数日往返磋商 , 最终和平解决 。 在成都 , 旗营代表文蔚卿先向军政府示善 , 后由都督尹昌衡带兵严密监视满城军队 , 收缴了旗人武器 。

然而 , 流血的暴力事件仍不可避免 , 一些八旗驻防城市中的旗人披祸至深 。 反满暴行首发于武昌 , 当事者回忆 , 起义“三天来杀旗人不下四五百人 , 横尸遍地 , 不及时处理 , 恐发生瘟疫” 。 武昌四大满姓家族都被杀害 , 其财产也被没收 。 以致黎元洪也亲自颁布告示 , “我们排满革命 , 只是推翻帝制统治 , 满族人民 , 俱是同胞 , 如无违反本革命军宗旨重大嫌疑事实 , 一律子以宽大 , 不得再肆妄行杀戮 。 犯者严惩不贷” 。 第一个发生大规模反满暴行的驻防城市是西安 , 陕西革命党多隶属哥老会 , 仇满情绪很强烈 , 同盟会虽反对残酷屠杀 , 但最后还是会党势力占了上风 。 民军和旗兵相持之时 , 民军挖墙攻入满城内 , 攻击北城楼 , 引发火药库爆炸 , 旗兵伤亡很大 。 第二天 , 革命军在满城内逐户搜索 , 一些士兵又杀害了一些不必要杀害的旗兵及家属 。 血腥的冲突在西安一直持续了三天 。 太原是旗人伤亡惨重的下一个驻防城市 , 当时有旗兵 600 多人 , 据报载当地满城“被屠甚为惨烈” , “当乱起之时 , 该满城地居城之东北隅 , 并未得有消息 。 迨闻炮声 , 始知事变 , 遂始逃奔 。 追奔至营门 , 已被围住 。 是时炮弹如雨 , 营内房舍尽毁 , 全城无一逃生者” 。 接下来在本已达成和平的镇江 , 由于一系列的误会 , 也发生了暴力排满行动 。 在福州 , 民军与旗兵的血腥冲突也持续了三天 , “旗兵及妇女投河死者数百人” 。 南京光复后 , 没有任何防备的旗人也成了某些革命军满腔怒火的牺牲品 。 汉人之屠杀必然引起旗人报复 。 湖北军政府曾遭到旗人士兵的攻击 。 荆州驻防旗兵听说札凤池、宝英等官佐被杀 , 愤怒异常 , 出队至荆州沙市 , “逢人便杀 , 大屠两日” 。 福州旗人文凯等组织杀汉党 , 居民闻之“无不惶惶” 。 成都旗营千余人联队曾扑出满城 , 先发制人 , 击毙汉民数人 , 将军及都统闻变劝谕 , 始稍平静 。 署民政大臣桂月亭(春) , 倡诛戮京师汉人为报复之议 , 昌言于朝 , 为奕劻、载涛所斥 , 谓若此 , “吾满族将无噍类” 。 桂意稍沮 , “然犹调三山旗营兵入京 , 编附警队 , 以防南人” 。 京师汉人恟惧 , 纷纷避往天津 。


辛亥革命——排满高潮(五)

辛亥革命——排满高潮(五)// //

满汉矛盾在辛亥年酷烈的暴力中达到极点 , 以京师为例 , 时人恽毓鼎载“复有都中旗兵仇视汉人 , 欲先发肆戮之说 , 于是满人惧为革命汉人所杀 , 汉人复惧为报雌满人所杀 , 讹言满城 , 朝不保夕” 。 莫里循在信中也说消息灵通的汉人、满人已经离开北京 , “汉人害怕满人报复 , 大批出走或将他们的家眷送走 。 满人出走是因为害怕将来的下场” 。 相较而言 , 旗人当然处于弱势 。 社会盛传革命军以服装、名字、头型、说话口音、女人大小脚等辨旗即斩 , 甚而有操北音即杀之说 , “一犬吠声 , 百犬吠影 , 风声鹤唳 , 人人相惊以伯有” 。 此类谣传难于一一考证 , 然旗人改名换姓、易装皆为事实 。 《申报》载:学生之旗藉者 , 纷纷冠以汉姓 , 世家之有协领之匾额者 , 急为卸下 。 “他若妇女改装 , 男子改姓者 , 尤不一而足” 。 在南京 , 满人天天哭泣 , 尤其是妇女 。 因为既没有缠足 , 服装也和汉人不同 。 她们“纷纷向估衣铺购买汉人妇女衣服 , 打扮成汉人 。 男子也都改名换姓 , 充作汉人” 。 满人伤亡严重也是事实 。 辛亥年二品以上旗藉大员殉难者即不下 10 人 , 遑论他人 。 被戕者如广州将军孚琦(满人) , 福州将军朴寿(满人) , 四川总督赵尔丰(汉军)、署理四川总督端方(汉军)、伊犁将军志锐(满人) , 镶白旗汉军副都统良弼(满人)等;自尽者如西安将军文瑞(满人) , 荆州副都统恒龄(满人) , 镇江都统载穆(满人) , 闽浙总督松寿(满人)等 。 辛亥年的极度恐怖 , 令旗人尤其是满人内心深处烙下了弥久不散的恐怖记忆 , 并对其余生乃至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

于此暴力漩涡中 , 爱新觉罗王朝之命运可想而知 。 经革命党边打边炸、袁世凯连哄带吓及奕劻、那桐假劝真骗 , 满洲贵族已经丧失了所有反抗的勇气 , 叶赫那拉·隆裕终于 1912 年 2 月 12 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颁布清帝辞位懿旨 。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 , 九夏沸腾、生灵涂炭 , 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 , 议开国会 , 公决政体 , 两月以来 , 尚无确当办法 。 南北睽隔 , 彼此相持 , 商辍于途 , 士露于野 。 徒以国体一日不决 , 故民生一日不安 。 今全国人民心理 , 多倾向共和 。 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 , 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 。 人心所向 , 天命可知 。 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 , 拂兆民之好恶 。 是用外观大势 , 内审舆情 , 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 , 定为立宪共和国体 。 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 , 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 , 当兹新旧代谢之际 , 宜有南北统一之方 。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 总期人民安堵 , 海宇乂安 , 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 , 为一大中华民国 。 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 , 优游岁月 , 长受国民之优礼 , 亲见郅治之告成 。 岂不懿欤 。


辛亥革命——排满高潮(五)

辛亥革命——排满高潮(五)// //

退位诏书表面上冠冕堂皇 , 似为满洲禅权 , 实则爱新觉罗“孤儿寡母”连性命亦堪虞 , 岂有讨价还价之力 。 该诏书由汉人所拟 , 亦是汉人各派利益妥协的产物 。 它既满足了南方革命党对民主共和的渴望:“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 , 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 , 人心所向 , 天命可知” 。 又满足了袁世凯对权力的追求 ,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政府” , 这一句话给袁氏留下了极大的操作空间 。 同时保全了满洲皇室的安富尊荣 , “退处宽闲 , 优游岁月 , 长受国民之优礼” , 这主要是温和的立宪派的愿望 。

退位诏书终结了清朝 , 也终结了中国帝制王朝时代 。 三天后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孙文亲率文武官员 , 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 , 宣告汉人之光复大功告成 , 标志清代满汉矛盾之终结 。 民国肇建 , 一度大行其道的“排满运动”竟然嘎然而止 , 末代皇室退处宽闲 , 世所罕见 , “五族共和”迅速代替了“驱逐鞑虏” , 自古鼎革之局 , 岂有如今日之文明者?个中缘由不易陈清 , 但无论如何 , 此为炎黄子孙之大幸 , 尽管满汉情仇远未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