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博物馆——玉器珍品鉴赏

早在新石器时代 , 昆仑山下的先民 就将发现的玉石 作为瑰宝向东西方运送 , 并在这一时期开凿出了一条古老的道路 , 它就是“丝绸之路”的前身“玉石之路” 。

玉器在中国已经有了7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 华夏文化博物馆的玉器馆中共展示了100多件玉器精品 。 完全是按照玉器的发展历史陈列的 , 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各个朝代出土的玉器 , 还能看到很多宫廷御用的玉雕精品 。 古人根据政治、生活的不同需要 , 给玉赋予了很多精神内涵 。 它象征了美好、财富、伦理道德等等 , 同时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们从不角度 折射出汉代上层社会人们 对生活与生命的理解 。


华夏文化博物馆——玉器珍品鉴赏

华夏文化博物馆——玉器珍品鉴赏// //

青玉编钟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该套青玉编钟由63枚钟组成 , 分三层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钟架上 , 从上至下按由小到大排列 , 可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 。 横梁上装饰兽面纹 , 两端雕刻龙首 , 横梁间有人俑用手和头托举梁架 , 上层横梁顶端镂雕双龙纹 。 两侧和中间的钟架用榫卯方式相连 , 底有四兽形足承载整套编钟 , 每面钟架前均有乐伎执槌敲打奏乐 。 编钟是中国古人艺术智慧的结晶 , 它的声音清脆悦耳、悠扬恢弘 , 每当宫廷宴会或皇室祭祀等重大场合 , 人们就会演奏编钟 , 将气氛推向高潮 。 编钟在古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 不同等级的贵族享用不同规格的编钟 , 平民则无权享用 , 所以古人用“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的生活场景 。 现在我们欣赏到的这组青玉编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汉代玉编钟 , 这组汉代玉编钟是祭祀的礼器 , 虽然不能演奏乐曲 , 但它的制作难度却比青铜编钟大得多 , 需要数百名工匠们数十年精雕细琢才能完成 。 这组编钟所用的玉料是和田青玉 , 总重量达230多斤;运用了浮雕、圆雕、镂雕等雕刻手法 , 活环、掏膛工艺随处可见;63枚甬钟按大小排列悬挂在钟架上 , 气势恢宏;钟架上的龙凤图案明确告诉我们这是一件皇家礼器 。 汉代人崇信“事死如事生” , 也就是说人离世以后也要和生前一样 , 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世的生活 。 这件不计成本精心制作的玉编钟 , 就是这种观念的真实写照 。


华夏文化博物馆——玉器珍品鉴赏

华夏文化博物馆——玉器珍品鉴赏// //

青玉错金瑞兽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这是一件汉代的青玉错金瑞兽 , 它的形象如同一只母狮子 , 头上有一只角 , 古代把这种造型的瑞兽称为“辟邪” 。 它表情警觉 , 四肢伏地 , 身体放低 , 好像马上就会一跃而起 。 别看它体量不大 , 但周身都运用了中国古代顶级技术错金工艺 。

错金是将金镶嵌于器物上的工艺 , 难度极大 , 因此错金器物非常珍贵 。 东汉的张衡曾在它的《四愁诗》中写道“美人送我金错刀 , 何以报之英琼瑶” 。 玉器错金比青铜器错金难度大得多 , 工匠要在玉料上先刻出深浅如一的凹槽 , 然后将金丝或金片镶嵌进凹槽中 , 最后要把玉器表面错磨光滑 , 任何一个环节稍有不慎 , 玉石就可能碎掉 ,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 这种金玉结合的器物同时拥有温润的质感和金属的光泽 , 在当时是身份的象征 , 后来的中国人更多地把金和玉相结合作为装饰物 , 还赋予了“金枝玉叶”、“金玉良缘”等美好的寓意 。


华夏文化博物馆——玉器珍品鉴赏

华夏文化博物馆——玉器珍品鉴赏// //

铭文出廓璧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这件和田白玉玉璧颜色莹白 , 质地细腻温润 。 内区双面均为错金银纹饰 , 错金部分由骑马拉弓的武士和奔跑的动物组成 , 银线勾勒出几何纹装点其中 , 再现了古代皇宫贵族的狩猎场景 。 外区镌刻60字铭文 , 出廓部分镂刻龙纹、凤纹和玄武纹 。 龙、凤和四神图是汉代玉器常用的题材 , 该器具有典型的汉代玉器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