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解放日报》征文|结缘40年,这几件大事最难忘

摘要:我为《解放日报》写了上百篇新闻、通讯、言论、散文和报告文学 , 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


我与《解放日报》征文|结缘40年,这几件大事最难忘

我与《解放日报》征文|结缘40年 , 这几件大事最难忘// //


我与《解放日报》征文|结缘40年,这几件大事最难忘

我与《解放日报》征文|结缘40年 , 这几件大事最难忘// //

我1979年正式调到南京军区新闻处工作 , 开始结缘《解放日报》 , 迄今已40年 。 40年中 , 我为《解放日报》写了上百篇新闻、通讯、言论、散文和报告文学 , 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

《解放日报》有重视军事宣传的好传统 , 南京军区历任领导很看重这张报纸 。 时任军区司令员、开国中将聂凤智是当年解放上海的主力部队27军的军长 , 他对上海有特殊的感情 。 有一次他指示我要充分运用南京战区范围内的省报阵地搞好军事宣传时 , 点的第一张报纸就是《解放日报》 。 军区新闻处担负着南京战区内重大新闻事件的宣传任务 , 是军区对外军事宣传的窗口 , 因而与《解放日报》等省市报纸关系密切 。 1979年10月 , 我和新华社驻南京军区采访人员吴东峰专程到上海参加“南京路上好八连”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 “好八连”是享誉军内外的英雄连队 。 当年 , 八连从硝烟弥漫的战场来到繁华的上海南京路站岗执勤 。 面对敌对分子糖衣炮弹的袭击 , 八连官兵发扬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 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 保持了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 , 在南京路站稳了脚 。 八连“拒腐蚀 , 永不沾”的事迹 , 受到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赞誉 。 但“文革”中 , 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 , 连队建设出现了偏差 。 例如:八连当年是穿着草鞋进南京路的 , 精神是可贵的 。 但八连却认为只有穿着草鞋才是保持了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 , 因而部队发胶鞋后 , 八连还提“穿了胶鞋 , 丢了草鞋 , 是忘了无产阶级” , 不准战士穿胶鞋 。 连队在南京路执勤时 , 一班住的宿舍墙壁上有几面大镜子 , 有的同志怕“镜子照一照 , 无产阶级思想全跑掉” , 把镜子糊了起来 。 甚至战士们对改善伙食提些意见 , 也被认为是资产阶级贪图享乐的思想在作怪 。 由于思想上阶级斗争这根“弦”绷得太紧 , 结果反而把八连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搞乱了 , 使连队建设走了弯路 。 如何正确看待连队建设出现的这些问题 , 既保持连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 又坚决废弃极左的东西 , 八连党支部组织全连先后三次进行真理标准讨论 。 八连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理 , 认真总结历史经验 , 切实认清了极左思想对部队建设的危害 , 废弃了影响连队建设的形式主义的东西 , 从实际出发 , 制定了加强连队建设的措施 。 八连的这次真理标准讨论 , 对全军的思想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典型意义 。 我们将这次讨论写成了《“南京路上好八连”指战员进一步认清极左路线危害 , 从实际出发加强连队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新闻 。 稿件发哪里?考虑到《解放日报》是当年最早宣传八连的报纸 , 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 , 《解放日报》有着很重的分量 , 我们把稿件发给了《解放日报》 。 《解放日报》很快就在一版刊发了这篇稿子 , 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 对推动全军基层连队真理标准讨论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 刊发这篇稿件的1979年11月12日的《解放日报》 , 现已珍藏在“好八连”连史馆 。


我与《解放日报》征文|结缘40年,这几件大事最难忘

我与《解放日报》征文|结缘40年 , 这几件大事最难忘// //

1979年11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版面 。

在推动思想解放 , 倡导改革新风中 , 《解放日报》一直领舆论之先 。 1985年5月 , 南京军区召开学习科学文化、培养两用人才先进代表大会 。 按惯例 , 南京军区的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由军区新闻处邀请战区范围内的各省市新闻单位参加 。 《解放日报》副总编陈迟带有关编辑应邀到会 。 南京军区机关为了筹备这个大会 , 花了几个月时间 , 做了大量工作 。 但当时军队正面临体制改革、精简整编 。 军区党委常委对这次大会的开法重新做了研究 , 决定进行改革 。 一是缩小会议规模 , 由原定的1000人减少到167人;二是压缩会议时间 , 由原定的4天压缩到一个半小时;三是不在会上空谈经验介绍 , 原定介绍的经验材料 , 改为通过报纸和内部刊物等渠道与官兵见面;四是领导不陪会 , 军区三位下部队的副司令员一个都不回来陪会;五是军区领导不轮番讲话 , 只有一位副政委做报告 。 报告稿由12000字压缩到4000字 。 陈迟副总编听完我的情况介绍后 , 认为南京军区在改革会风上带了一个好头 , 这件事值得宣传 。 在陈迟副总编的鼓励下 , 会议当天我写了一条《原定四天大会 , 九十分钟开完》的新闻稿 , 从会风改革这个侧面报道了这次别开生面的大会 。 《解放日报》第二天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这则新闻 , 并配发了《倡导新会风》的评论 。 其实 , 选取会风改革这个角度报道军区的大会 , 我开始是有些顾忌的 , 因为以往军区先进代表大会都报道得全面庄重 。 不料事后 , 军区领导表扬了这次会议的报道 。 这件事 , 使我感受到了《解放日报》对改革宣传的敏锐度 。

《解放日报》对传统文化的致力传承 , 我感受尤深 。 我调离南京军区机关后 , 工作岗位多次变动 , 工作地域跨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数省市 。 这期间 , 虽然写稿不多了 , 但订阅《解放日报》成了我数十年不变的习惯 。 我喜欢《朝花》副刊 , 从中可以获取传统文化的滋养 。 没想到我调上海工作后 , 成了《朝花》的专栏作者 。 2012年初参加上海的一个艺术活动时 , 我和《解放日报》的几位领导谈起我与上海一批老书画家之间的忘年交 。 他们当即鼓励我把这些写下来 。 报社文艺部齐铁偕主任在《朝花》开辟了“艺海钩沉”专栏 。 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的一年半时间里 , 我利用业余时间为这个专栏写了26篇“忘年交”之作 , 纪念已故的艺术大师 , 宣传健在的老艺术家 , 为海派画坛留下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 “艺海钩沉”每一篇文章的发表 , 我都会收到许多来信来电 。 据不完全统计 , 这一个系列散文收到的手机短信就有数千条 。 中国军网专设《宝贵的文化记忆》栏目 , 连载了“忘年交”系列散文 。 人民网、新华网、中华网、中国广播网、搜狐等数十家网站发表了一些网友饱含深情的读后感 。 已故老艺术家刘伯年先生的长子专门从美国给我致信感谢 , 并寄赠我一幅刘伯老生前画作 。 由此可见《解放日报》的社会影响力 。

与《解放日报》结缘40年 , 使我受益良多 。 我很欣慰 , 在我生命中最美好的这个年龄段 , 有这样一份报纸相依相伴 。 今天 , 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 但我相信 , 《解放日报》通过融合发展一定会越办越好 。 我也会继续为《解放日报》写稿 , 做她的忠实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