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晋大地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魏拯民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从三晋大地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魏拯民

2014年9月1日 , 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 , 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 7名山西籍英烈赫然在列 , 其中魏拯民排在首位 。 2019年是他诞辰110周年 , 本文通过缅怀其从上党奔向长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赞歌的感人事迹 , 以示对英雄魏拯民的崇高敬意 。

赤胆忠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1909年2月3日 , 魏拯民出生于山西省屯留县王村一个普通农家 , 少年时代便拥有远大理想 , 认为:“在世间为人 , 总得有为国为民的志气 , 不得遇事坐视旁观 , 采取毫不关心的态度 。 ”1924年秋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第一中学 。 五四运动后 , 新思想、新文化的浩荡春风吹进这所学校 , 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 。 他加入该校青年学会 , 和同学们接触到宣传马列主义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书刊《向导》《新青年》《民国日报》等 。 中共党组织也在省立一中积极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 他在这些革命活动的熏陶下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觉悟 , 深刻体会到了只有推翻军阀统治 , 进行社会改革 , 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

1925年春 , 魏拯民第一次参加革命斗争实践 。 山西军阀阎锡山兵败雁北 , 为了扩军备战 , 开征“房屋估价税” 。 他和学校师生一起在中共领导下 , 通过开展反对当局强征房税的群众运动 , 揭露阎锡山的真面目 。 他接到党支部交付的编写、散发宣传资料的任务后 , 十分激动 。 下课后便和同学们一起投入到传单、标语的书写和刻印工作中去 。 深夜 , 他为了驱除倦意 , 就用凉水冲头 , 振奋精神后 , 继续工作 。 这次斗争最终取得重大胜利 , 阎锡山不得不下令取消征收房税的决定 。 经革命熔炉锻造的他很快成长起来 , 6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

1926年6月下旬 , 为更好地开展革命活动他返乡秘密组织成立学联 , 积极奔走提出中学生暑假回县要求补助津贴的申请 。 7月上旬 , 他召集在太原、长治、临汾、榆社等地读书的回乡学生在县城关帝庙内开会 , 经推选正式成立由中共党员领导的县中等学校学联 , 下设交涉津贴、清查贪污、助农抗税、抵制洋货4个股 。 在关帝庙挂起学联牌子 , 贴上标语 , 会后游行示威 , 散发传单 , 发表演说 , 在屯留县造成很大影响 。 学生要求补助津贴的斗争也取得胜利 , 给学生们巨大鼓舞 。 此后 , 他以屯留县学联的名义领导学生、农民为主的各种力量 , 开展反对贪官污吏、抗缴田赋杂税的斗争 , 培养吸收积极分子入党入团 , 开展党的活动 。 1927年1月 , 他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 。 从此由一个爱国者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

1928年2月 , 屯留县党组织遭到破坏 , 大部分党员分散转入地下斗争 。 魏拯民转移到榆社县中学 , 边读书边进行革命活动 。 他从未忘记理想信念 。 同年夏 , 他离开山西到北平 , 考入私立宏达学院学习并从事学生运动 。 他秘密地在同学中传播革命思想 , 组织进步同学到前门、天桥、东安市场等繁华场所张贴标语 , 散发传单 , 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罪行 , 鼓动人民团结起来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30年5月 , 他与在北平读书的屯留籍学生商讨创办屯留期刊《锄耕》 , 他负责撰稿、印刷、装订、邮递等工作 。 他在《锄耕》上发表文章 , 以锋利笔法和具体事实揭露屯留县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欺压百姓的桩桩罪行 , 申诉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 每期《锄耕》从北平秘密运回屯留散发时 , 群众争相传阅 , 热烈讨论 , 一时洛阳纸贵 。

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怀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步步入侵 , 革命活动的开展日益艰难 。 魏拯民认识到空有一腔爱国热忱还远远不够 , 决定拿起武器同人民一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 1930年11月 , 他按照党组织指示进入国民党在河南安阳的一所军事干部学校学习 。 他刻苦学习军事技术 , 并和一批进步青年组织读书小组 , 审慎地进行革命宣传工作 。 他曾在日记里写道:“真正革命的人 , 做事要光明磊落 , 要做常人所不能做的工作 , 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 。 ”“要作空前绝后的为人类幸福的一桩伟大事业 , 必须在以前有充分的预备与准备 , 方可以有胜利之操、成功之可能 。 ”

为了革命事业他甘愿奉献一切 。 家人几次去信告其妻子患重病 , 他都不忍荒废课业回去探望 。 等到课业结束回到家中时 , 妻子却已病故 , 他悲痛万分 。 事毕 , 他又收拾好行囊带着对妻子的愧疚与思念返校继续完成学业 。

九一八事变后 , 中共中央为加强对东北抗日斗争的领导 , 陆续从关内选派党、团员到东北工作 。 魏拯民一直渴望拿起武器同人民一道抗击日本侵略者 , 党组织批准了他的申请 。 1932年五六月间他赴东北先后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 。 不久后 , 他引起了反动当局警宪的注意 。 他装扮成工人搬进铁路工厂女党员董秀珍、刘寿山夫妇家里 。 白天继续冒险深入工人区、平民区、学校、市郊基层党支部指导发展组织、建立工会 , 晚上还要写报告、起草文件、印刷宣传材料经常忙得废寝忘食 , 彻夜不眠 。 他远离家乡后为使家人放心 , 在给父母报平安的信中特意将一张自己和董秀珍母女的合影放入其中 , 让父母认为他已在东北娶妻生子 , 了却一桩心愿 。 此举是党组织为掩护其身份、躲避军警宪特的跟踪搜查特意而为 , 他父母却信以为真 。

他呕心沥血 , 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 , 长期患心脏病和胃病 , 因环境恶劣、工作繁忙 , 病情日趋严重 。 但他始终以坚强毅力忍受着疾病折磨 , 从未向战友们透露病情 。 同志们见他日渐消瘦才知他病情严重 , 都为他焦虑担忧 , 而他总是神情自若地说:“病怕什么 , 不怕肉体病 , 就怕思想有病 。 ”为了工作他从不顾及自己 。 同志们见他行军时气喘吁吁步履艰难 , 便为他做了一副担架 , 他谢绝了 , 坚持拄着棍子走;同志们把缴获的马送给他骑 , 他叫警卫员用它驮伤病员 。 因翻山越岭他几次因心脏病发作昏迷过去 。 为了他的健康同志们有时会把缴获的米面派人送些给他调剂伙食 , 而他总分享给大家一起食用 。

满腔热忱的群众路线楷模

中共满洲省委为加强对东满地区的领导 , 于1934年冬派魏拯民到东满地区工作 。 他一赴任就深入汪清、延吉等县游击队和游击根据地了解情况 , 发现该地区在统一战线工作中有“左”的关门主义倾向 , 未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 。 当时有一个所谓的“民生团” , 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满朝鲜族中策划的反动组织 , 人数极少且未打入革命队伍内部 。 但东满特委在反“民生团”斗争中却因此错误地伤害了许多朝鲜族同志 , 造成许多冤假错案 , 使东满一大批干部、战士蒙受不白之冤 , 甚至遭到打击 , 严重影响了东满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进一步发展 。 处理此问题时 , 他以一个政治家的睿智和远见卓识 , 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 , 把广大朝鲜族同志从“民生团”阴影里解脱出来 , 使东满党组织的抗日武装在这场危机后驶上正确航线 。

1935年3月 , 魏拯民被委任为中共东满特委书记 。 同年夏受满洲省委的委派赴共产国际听取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的传达 。 他在捎给家乡战友的信中说:“五十六国代表欢聚一堂 , 群英聚集 , 万分兴奋 。 ”特别使他振奋和鼓舞的是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不是孤立的 ,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都在支持我们 , 都在关心着我们每个斗争的胜利” 。

1936年3月 , 魏拯民秘密主持召开东满党组织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领导干部会议 , 决定将该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 , 王德泰任军长 , 他兼第二军政委 。 会后 , 他俩率部向南满开辟长白山抗日游击区 。 抗联二军主要活动在朝鲜族居多数的东满地区 , 指战员大多是朝鲜族同志 。 魏拯民常对他们讲 , 日本侵略者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 , 汉、朝两族要亲密团结共同战斗 。 为便于和身边的朝鲜族战士交流思想 , 他拜他们为师每天坚持学习朝语 。 1937年春节时 , 为让他们欢度佳节 , 他还用罐头盒作为压制冷面的工具给他们做冷面吃 , 艰苦的环境下 , 大家相处的其乐融融 。

率先垂范的领导作风

极端困难的自然环境 , 对抗联战士的身心都是极大考验 。 冰天雪地的抗战岁月锤炼了他政治上的深谋远虑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 更磨练出他率先垂范的领导作风 。

随着对日作战的节节胜利 , 敌人不断向东北增兵 , 对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实行更加残酷的封锁 , 从经济、政治、军事和思想上“围剿”抗联 , 甚至利用政治上的欺骗宣传和诱降等手段 , 妄图从抗联内部进行分化瓦解 , 达到其“不攻自破”的目的 。

在此严峻时刻 , 1936年6月底至7月初 , 在金川河里地区 , 魏拯民和杨靖宇共同主持召开了中共东、南满党和东北抗日联军一、二军主要领导干部联席会议(即河里会议) 。 组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 , 杨任总司令 , 魏任政治委员 。 为提高部队的政治思想素质、保持和提高战斗力 , 他抓住战斗间隙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革命不能光靠勇敢和热情 , 还要有政治头脑、远大理想 。 政治是武器 , 它不但能使我们进步 , 更能有力地打击敌人??咱们向老乡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 发动群众起来打日本鬼子 , 这就是政治工作 。 每个指战员都要是一名政治宣传员 。 ”在宿营地或密营里他常不顾疲劳和疾病折磨亲自给大家上政治课 , 用通俗语言讲述深刻的革命道理 。 他还亲自编写教材 。 在他编的《政治读本》首页上写着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 ”有个干部见此 , 还兴奋地向他建议:组织人抄写 , 一班发一本 , 叫大家学习 。 为克服纸墨缺乏的困难 , 指战员们把桦树皮一片片剥下来当纸 , 把树枝烧成炭条磨出尖来当笔 , 群策群力抄写读本 。 他为教战士学习文化有时就在雪地上用树枝写字 , 还常给战士们讲党的优良传统、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

1938年5月 , 魏拯民兼任第一路军副总司令 , 同年冬在桦甸县头道溜河密营里举办党员训练班 , 他亲自给党员讲解党的基本知识、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通过他言传身教 , 一路军中的党员思想觉悟普遍提高 , 成为部队的核心和中坚 。 在他身边工作的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普遍较高 , 他们战斗中冲锋在前 , 英勇杀敌 , 有的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 。 因重视对军队政治思想建设和军事技能的培养 ,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的队伍不断壮大 , 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 成为东北抗日战场上的主力军 。 东北抗联的经验为当时全国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借鉴并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

1940年2月杨靖宇牺牲后 , 魏拯民承担了全面指挥重任 。 他怀着对敌人的满腔怒火拖着病体顽强地走出密营 。 3月中旬 , 他在桦甸县头道溜河主持召开了中共南满省委和一路军干部会议 , 讨论党的工作和军事问题 。 鉴于地方党组织遭重挫 , 决定从军队中抽调部分干部转到地方加强地方工作 , 将一路军缩编为3个支队继续坚持在长白山区开展游击斗争 , 还决定由他继续任南满省委书记并接替杨靖宇统帅一路军 。 虽然他已成为一路军实际意义的总指挥 , 但他从未向组织上提出正式任命的要求 。

长期紧张、艰苦、频繁的战斗 , 使其病情日益严重 , 他常忍受病痛折磨以顽强意志夜以继日坚持工作 。 他以一个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战士们 , 更激发了他们保家卫国报仇雪耻的雄心壮志 。 敌人原以为杨靖宇牺牲后一路军将一蹶不振 , 但一路军仍在英勇战斗的事实使他们不得不承认:“杨靖宇牺牲后 , 魏拯民代彼指挥” , “甚至还全部消灭了我们一个团的讨伐队” 。

因长期的艰苦环境 , 不断的浴血奋战 , 夜以继日的工作 , 魏拯民积劳成疾 。 可他仍继续顽强战斗 , 特别是他全面指挥、统帅一路军后 , 既要与日军浴血奋战 , 又要时刻与病魔作斗争 , 即使病逝前夕上不了战场 , 也用纸笔作武器在密营指挥 。 1941年3月8日 , 积劳成疾的魏拯民终究还是被病魔吞噬了生命 。 慷慨赴死易 , 从容守节难 。 他带着疾病与敌坚持斗争的抗联精神感染了抗联战士 , 使东北的抗日烈火不但没熄灭反而越烧越旺 。

来源:《党史文汇》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