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后十个皇帝


唐朝最后十个皇帝

唐朝最后十个皇帝// //

唐朝始于618年李渊称帝 , 终于907年为朱温所灭 , 共历二十一代皇帝 。

806年顺宗被迫内禅 , 宪宗李纯即位 , 改元永贞 , 是为唐朝第十二代皇帝 。 从806年到907年唐朝灭亡的百余年间 , 共历十代皇帝 。 每代皇帝平均在位时间为十年 。

宪宗是在宦官的拥立下继承皇位的 。 顺宗重用王伾、王叔文等进行政治改革 , 抑损宦官势力 。 宦官俱文珍等对此大为不滿 , 谋夺朝柄 , 乃逼顺帝立淳为太子 , 改名纯 。 不久 , 顺帝在俱文珍与节度使韦皋、裴均等人逼迫下内禅 , 由李纯继位 。

宦官专权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 代宗即位于非常时期 , 宦官李辅国有拥立之功 , 因而深受重用 。 代宗把御前符印军号都委交他处理 , 李辅国后来甚至对代宗说 , “大家﹙指代宗﹚但内里坐 , 外事听老奴处置 。 ”

德宗则把神策军交给宦官统领 。 796年窦文场、霍仙呜分任左右神策护军中尉 , 从此宦官执掌禁军成为定制 。 其时北衙六军已经名存实亡 , 神策军是中央唯一的一支有较强战斗力的军队 。 宦官执掌这支军队实际上就掌控了京师的全部军事力量 。

宪宗即位之初便大力遏制强藩巨镇的扩张势头 , 企图恢复中央集权的局面 。 从806年至812年 , 朝廷先后讨平西川节度使刘闢、夏绥节度使留后杨惠琳、镇海节度使李绮;又迫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归命 , 在成德镇自立的王承宗也向朝廷输贡赋、请官吏 。 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 , 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 , 发动叛乱 。 宪宗发兵讨伐 。 经过连年战争 , 最终于817年生擒吴元济 , 平定了淮西叛乱 。 祸害几十年的藩镇之乱得以扫平 , 其他藩镇相继表示归顺 , 国家气象为之一新 , 故史称宪宗中兴 。


唐朝最后十个皇帝

唐朝最后十个皇帝// //

(唐宪宗)

唐宪宗虽然平定了部分藩镇的叛乱 , 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割据势力的根源 , 因而取得的成就难以巩固 。 宪宗去世后 , 短短的两年间 , 卢龙、成德、魏博、淄青、泽潞、徐泗、汴宋、浙西等镇又纷纷发生变乱或不禀朝命 。

宪宗的政绩还有一个极大的弊端 , 便是重用宦官 。 他不仅以宦官主禁军 , 还以宦官主枢密 。 凡承受诏旨出纳王命皆委之宦官 。 宦官既掌军政大权 , 遂挾制君主之势 。

宪宗晚年服食金丹 , 性情暴烈 , 动辄打骂和诛杀宦官 。 元和十五年﹙820﹚ , 宪宗暴卒于中和殿 , 真相不得而知 。 但说服药暴崩 , 唯外界传说为宦官陈弘志等所害 。

宪宗死后 , 诸宦官拥立李纯第三子李恒继位 , 是为唐穆宗 。

穆宗即位后 , 以宦官王守澄为枢密使 , 梁守谦为中尉 , 皆尊宠用事 。 在位四年 , 由于奢侈放纵 , 措施不当 , 致使各地藩镇再度叛乱 , 宪宗中兴局面完全丧失 。

穆宗病故后 , 长子李湛继位 , 是为唐敬宗 。 在位期间 , 敬宗只知游宴享乐 。 朝中宦官当政 , 朋党纷争 。 面对强藩反叛却无力反击 , 加之天灾频仍 , 百姓苦不堪言 。 826年冬 , 敬宗一日夜猎还宫 , 和宦官刘克明等人击球群饮 , 忽然灯灭 , 敬宗竟被害 。 王守澄、梁守谦及宰相裴度共迎立李湛弟李昂为帝 , 是为唐文宗 。 同时发神策军捕杀乱党 , 刘克明投井自尽 。

文宗即位之初 , 革除奢靡 , 厉行节俭 , 开一代新风 。 文宗虽为王守澄等所立 , 但深恶宦官专权 , 对宦官的不法行为尤其痛恨 , 力图从宦官手中夺回政权 。 当时宦官中势力最大的是王守澄 , 他曾三次操纵皇帝废立 , 又执掌神策军指挥权 。 气焰嚣张 , 威胁朝廷 。

太和九年﹙835﹚五月 , 为铲除王守澄势力 , 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等为文宗出谋划策 , 擢用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 , 该职原由王守澄担任 。 仇士良当初拥立文宗有功 , 却受王守澄压制 , 因而对其愤愤不平 。 十月 , 文宗见时机成熟 , 赐王守澄毒酒 , 令其自尽 。 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王守澄就这样除掉了 , 但禁军权力仍掌握在宦官手中 。

王守澄死后 , 文宗又与李训、郑注等密谋 , 准备铲除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集团 。 大和九年﹙835﹚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金吾左仗院石榴树夜来有甘露” , 李训等建议:天降祥瑞 , 又近在宫禁 , 陛下宜亲往一看 。 于是 , 文宗前至含元殿 , 命宰相等先往视看 。 他们回来 , 奏称疑非真甘露 。 文宗遂命仇士良带领宦官前去察看 。 仇士良等到达左金吾仗院后 , 发现幕后埋伏武装士兵 , 慌忙退出 。

李训见宦官返回 , 知道密谋败露 , 急忙呼唤金吾卫士上殿保驾 。 宦官退至含元殿 , 迫使文宗乘辇入内宫 。 李训急呼金吾卫士上殿保驾 , 一面攀辇高呼“陛下不可入宫” 。 金吾卫士和京兆府吏卒约五百人登殿奋击 , 宦官死伤数十人 。 这时 , 宦官将李训打倒在地 , 把文宗劫持到宣政殿 , 将宫门关闭 , 朝臣一时惊散 。 李训见事已至此 , 便脱下官服 , 骑马逃出京城 。

仇士良派遣神策军以皇帝的名义开始了血腥的报复 。 李训、韩约等先后被捕杀 , 郑注也被宦官所杀 。 数日之间 , 皇宫内血流成渠 , 横尸遍地 。 仇士良还下令关闭宫门 , 搜索诸司官吏 , 被滥杀者千余人 。 朝列几乎为之一空 。 整个京城处在腥风血雨之中 。

这次事变史称“甘露之变” 。 事变后 , 朝政由宦官把持 , 文宗似木偶任其摆布 。 仇士良等气焰熏天 , 凌逼皇帝 , 蔑视朝官 , “天下事皆决于北司” 。

北司 , 相对南衙而言 。 南衙 , 指宫禁以南的宰相官署;北司 , 指宫禁北部宦官所在的内侍省 。

省 , 指皇宫的后部;宫 , 指皇宫的前部 。 所谓宫省 , 即宫禁 , 乃皇帝居住的地方 。

宫省制度是围绕君主建立起来的制度 , 其核心是君主 。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 , 权力的大小 , 往往取决于离君主的近远 。

内侍省是皇宮的禁区 , 设置为君主和后妃日常生活服务的机构和人员 , 主要是宦官、女官 , 其地位比外廷官和宫中官低 , 但接近君主 , 容易取得君主的信任 , 也易获取权力 。

“南北司如水火” 。 南衙北司之争是唐朝末年外廷官僚集团与内廷宦官集团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 。 这两个集团都是寄生在皇权上的政治势力 。 皇权的沦落必然动摇他们的生存基础 。

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 文宗时 , 进士刘贲在对策中写道 , 宦官“总天下大政 , 外专陛下之命 , 内窃陛下之权 , 威慑朝廷 , 势倾海内 , 群臣莫敢指其状 , 天子不得制其心” , 并指出:“臣以为陛下宜先忧者 , 宫闱将变 , 社稷将危 , 天下将倾 , 海内将乱” 。 他还指出 , 法应该划一 , 官应该正名 。 现在的官员分外官﹙朝官﹚与中官﹙宦官﹚ , 政权分南司﹙外官﹚与北司﹙中官﹚ , 在南司犯法 , 跑到北司就没事 , 外官定了刑 , 中官则认为无罪 , 法出多门 , 是非混淆 , 原因就在于中外各自有其法 。 为此 , 他请求文宗:“塞阴邪之路 , 屏亵狎之臣 , 制侵凌迫胁之心 , 复门户扫除之役 , 戒其所宜戒 , 忧其所宜忧” , 也就是屏退宦官 , 信任朝臣 , 政权交给宰相 , 兵权交给将帅 。 在他看来 , 唯有如此 , 才能够救皇帝 , 救国家 。

840年文宗病重 , 命太子监国 。 仇士良等闯入宫中 , 声称“太子年尚幼 , 且有疾 , 请更议所立” 。 宰相李珏说:“太子位已定 , 岂得中变?”于是 , 仇士良等颁发伪诏 , 立文宗弟李炎为皇太弟 。 文宗死后 , 李炎即位 , 是为武宗 。

武宗即位后 , 仇士良因拥立之功被封为楚国公 。 武宗对仇士良表面上十分尊崇 , 内心却极为不滿 。 他任用淮南节度使李德裕为相 , 力图摆脱宦官的控制 , 仇士良感到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 , 以病请求告老还乡 。 武宗立即应允 。

仇士良在皇宫中经历了四十多年 , 先后侍奉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六位皇帝 , 期间宫廷事迹迭起 , 风云变幻莫测 , 而仇士良却能见风使舵 , 避开狂潮逆流 , 专权二十几年 。 这样的宦官在中国历史上也属罕见 。 临行前仇士良曾传授秘诀:“天子不可令其闲 , 常宜以奢靡娱其耳目 , 使日新月盛 , 无睱更及他事 , 然后吾辈可以得志 。 慎无使之读书 , 亲近儒生 , 彼见前代兴亡 , 心知忧惧 , 则吾辈疏斥矣 。 ”

846年武宗病卒 , 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皇太叔李忱为帝 , 是为唐宣宗 。 李忱是宪宗之子 , 即位时年已37岁 , 是唐朝末年最年长的一位皇帝 。

宣宗即位后 , 一反武宗旧制 。 武宗崇奉赵归真废斥浮屠 , 宣宗则诛杀赵归真诏复佛寺僧尼;武宗重用李德裕 , 宣宗却贬斥李德裕 , 任用牛党白敏中为相;武宗时李派得势 , 宣宗时牛派得势 , 李派全遭罢斥 , 李德裕贬死崖州 。 持续四十年的牛李党争乃告终结 。


唐朝最后十个皇帝

唐朝最后十个皇帝// //

(牛李党争)

宣宗励精图治 , 为人明察 , 对于吏治督察甚严 , 任用地方刺史 , 必须多方考察;亦能接受大臣规劝 , 谏官论事、门下封驳 , 多能听从 , 所以宣宗一朝的内政大致承平 , 藩镇与宦官的气焰也比前朝收敛 。 故人称宣宗为“小太宗” 。 在位十三年期间经济获得发展 , 收复被吐蕃占据数十年的河西走廊 , 史称“大中之治” 。

宣宗晚年服食方士之药 , 性情烦躁多疑 , 反复无常 , 晚政大不如初 , 南衙北司之争亦愈演愈烈 。

宣宗病故后 , 宦官王宗实等拥立宣宗长子李漼为帝 , 是为唐懿宗 。 李漼即位时年仅十七岁 。 在位十四年 , 懿宗荒嬉作乐 , 宠任宦官 , 放纵方镇 , “大中之治”的政绩丧失以尽 , 弄得民不聊生 , 农民起义不断 。 与内乱纷至沓来的是外患 。 外患主要是南诏之乱 。 朝廷倾力讨伐南诏 , 全国为之骚动 , 人力物力消耗甚巨 。

懿宗一朝是唐末由衰而乱、由乱而亡的关键所在 。 懿宗死后 , 宦官刘行深等拥立其少子李俨为帝 , 是为唐僖宗 。 僖宗之后 , 还有昭宗、哀帝 , 三朝共计三十四年 , 此乃唐朝的崩亡时期 。

这个时期的李唐王朝政治腐败 , 赋役繁重 , 加上藩镇割据 , 战乱不息 , 阶级矛盾激化 。 874年爆发农民大起义 。 881年黄巢率义军攻占长安 , 僖宗逃往成都 。 黄巢起义被镇压后 , 僖宗于885年驾返京师 。 此时的唐王朝已是滿目疮痍 , 奄奄一息 。 所能控制的不过河西、山南、剑南、岭南诸道数十州 , 其余地方的藩帅皆自擅兵赋 , 相互兼并 。

888年僖宗去世 , 宦官杨复恭拥立李晔即位 , 是为昭宗 。 在位期间 , 內有宦官专权 , 外有军阀混战 , 乃至号令不出国门 。 藩镇气熖尤为嚣张 , 无论北司的宦官还是南衙的宰相 , 都必须依靠藩帅的支持才能维持自己的地位 。 南衙与北司的斗争 , 实质上是汴京节度使朱全忠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的斗争在中央政权的反映 。 这种情况说明唐朝皇帝进一步失去了昔日的政治地位 。

朱全忠与李茂真都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意 , 后来双方发生战争 , 昭宗被宦官和李茂真刼持到凤翔 。 朱全忠遂兵围凤翔 。 朱在军事上占优势 , 李终因实力不支 , 受制于朱 。

903年朱全忠拥昭宗还长安 , 尽诛内侍省宦官数百人 , 出使在外的宦官亦下令就地诛杀 。 唐朝宦官权势至此被彻底翦除 。 次年朱全忠逼昭宗迁都洛阳 , 强令朝廷百官随驾东行 , 随后尽毀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 。

904年朱全忠拥立李柷为帝 , 是为哀帝 。 在位期间 , 任由朱全忠摆布 , 完全成为一个傀儡 。 次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 , 又把被贬朝官三十余人全部杀死 , 投尸于河 。

907年朱全忠逼哀帝禅位于己 , 改国号为梁 , 史称后梁 , 是为梁太祖 。 至此唐朝灭亡 。

三百年的唐朝与四百年的汉朝 , 是中国中古史两大时代 。 这两大时代 , 都有盛有衰 , 有其灿烂的光明面 , 也有其惨淡的黑暗面 , 更有许多相似之处 。 譬如汉之盛世 , 文治与武功并茂;唐之盛世 , 也是文治与武功并茂 。 汉之武功 , 主要为对西北的经略 , 北伐匈奴 , 西通西域;唐之武功 , 主要的也在西北 , 是北伐突厥 , 西通西域 。 汉朝曾远征朝鲜 , 建置四郡 , 后来其地终于放弃;唐朝也曾远征朝鲜 , 建置安东都护府 , 后来其地也终于放弃 。 文治方面 , 汉朝有许多创制为后世之所本 , 唐朝也有许多创制为后世之所本 。 学术与文艺 , 则汉代提倡经学 , 儒术为盛;唐代崇尚佛学 , 儒释合流 。 文学则汉代之辞赋为特色 , 唐代之诗歌为特色 。 社会风气 , 汉之盛世 , 富有活力 , 及其衰也 , 则百病丛生;唐之盛世 , 更富有活力 , 及其衰也 , 亦百病丛生 。 汉末之衰乱 , 有宦官与州镇割据之祸;唐末之衰乱 , 亦有宦官与藩镇割据之祸 。 其治乱之迹 , 如出一辙 。


唐朝最后十个皇帝

唐朝最后十个皇帝// //

(黄巢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