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万历、张居正打造的明朝弊政,康熙决定彻底改正

前言:康熙的清明节圣旨

续上文“1712年清明节 , 58岁的康熙宣布一项重大个人决策” 。

上文我们讲了自1684年后 , 清朝开始全国性的建设 , 经过26年发展 , 清廷财政收入盈余较为充分 。 从1710年开始 , 康熙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民生建设 , 连续三年减税1200万两白银 。 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摸清全国人口数 , 康熙皇帝“独裁”决定:从1713年以后的所有年份 , 无论增加多少人都按照1711年的丁口税进行收税 。

上文我们谈了康熙为什么要这样做 , 同时 , 也谈了一些对“永不加赋”问题的误解 。 例如耽误了财政 , 其实并没有耽误 , 从1713年的财政收入都是增长的 。 1720年、1721年、1722年连续三年库存白银从四千多万两降到两千多万两 , 其原因是对西北、西南用兵导致 。 有了战争 , 库存白银自然会降低 。

还有流民问题、陋规问题 , 也不能算在“永不加赋”上 。

本文继续上文谈谈“永不加赋”问题好处 。 上文我们已经说了 , “永不加赋”从提出到最终实现经过了27年的历史 , 中经雍正的“摊丁入亩”(1723年)定型 , 再到乾隆五年(1740年)彻底完成 。 在这期间 , 各种问题必然会有 , 本文就谈谈这些问题 。


嘉靖、万历、张居正打造的明朝弊政,康熙决定彻底改正

嘉靖、万历、张居正打造的明朝弊政 , 康熙决定彻底改正// //

(1)“永不加赋”之所以出现本来就是为“抑制流民”

有些文章说“永不加赋”文章造成“流民”问题 , 这种观点说得很奇怪 。 根本对不上号 , 因为 , “永不加赋”的目的很多 , 其中之一就是为了应对“流民”问题 。 除了自然灾害、战乱必然造成“流民”外 , 就是避税问题 。

A.康熙五十二年到六十一年清朝自然灾害问题

康熙五十二年 , 本年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地震 , 四川大部分地区发生地震 , 山东栖霞地震 。 广西灵川、田阳;广东潮安;江西横峰、石城、赣州;云南鹤庆;浙江台州;安徽合肥发生水灾 。 台州和常山、安徽五河发生旱灾 。 江苏高淳、丹阳发生虫灾 。 广西全州发生风灾 。 广东的化州、阳江、广宁发生疫情 。 浙江武义县发生火灾 。

康熙五十三年 , 比五十二年要轻 , 但引起我兴趣的主要是我的家乡在六月份发生大风 , 今北京市顺义区“树木尽拔” 。

可以说 , 以上灾害都会造成“流民”出现 。 这很正常 。 只要地方政府出现庸官懒官贪官 , 对自然灾害治理不好 , 就会出现这一固有现象 。

B.为了避税丁银 , 人们开始出现逃税问题

丁银就是人头税 。 “永不加赋”是以1711年丁数为基础 , 无论多生多少人也不增加 。 这有以个问题 。 保证了基本税赋 , 即无论多生多少的前提是你得保证1711年丁数 。 这里面涉及几个问题 。

什么叫丁?丁得是成年男人 , 也就是16岁 , 老年为60岁 , 60岁免丁银 。 所以 , 16岁以下、60岁以上被称为“不成丁” 。


嘉靖、万历、张居正打造的明朝弊政,康熙决定彻底改正

嘉靖、万历、张居正打造的明朝弊政 , 康熙决定彻底改正// //

交丁银怎么交?丁银征收是按“户”收不是按“丁”收 , 无论你家有多少丁只缴纳一丁钱粮 。 那么 , 丁减税不能减 , 户内其他丁递补;户内无丁亲族代;无亲族那就甲图内代 。 那么 ,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 , 减丁的话 , 谁去代 。 这就造成“矛盾”了 。 一般情况下 , 谁的胳膊腕细、谁没人、谁老实就被代了 。

那么 , 正如康熙在圣旨中所说的那样 , 细节问题留待实践中慢慢解决 。

问题出现后 , 特别是康熙五十五年重新编审人丁钱粮时问题就大规模出现了 。 由此 , 清廷上下积极想办法 。 最终 , 雍正元年开始实行“摊丁入亩”政策 。

早在康熙四十二年(1716年) , 他就说:“朕四次经历山东 , 于民间生计无不深知 。 东省与他省不同 , 田野小民俱系与有身家之人耕种 。 丰年则有身家之人所得者多 , 而穷民所得之分甚少;一遇凶年 , 自身并无田地产业 , 强壮者流离四方 , 老弱者即死于沟壑 。 ”

对于百姓民生困苦 , 特别是“两极分化”现象 , 康熙认为 , 作为天下百姓的管理者 , 应该不要过多索取 。 所以 , 1717年 , 他又说“为民牧者若能爱善而少取之 , 则民亦渐臻丰裕 。 今乃苛索无艺 , 将终年之力作而竭取之 , 彼小民何以为生?”

最终 , 康熙在财政盈余较大情况下 , 开始大力发展民生问题 , 大规模为百姓减税 。 这一政策无疑是好的 , 无论这一政策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 , 都可以探讨 。 但是 , 对于一些网络文章粗暴地将一些无关问题归咎于“永不加赋”也是错误的 。


嘉靖、万历、张居正打造的明朝弊政,康熙决定彻底改正

嘉靖、万历、张居正打造的明朝弊政 , 康熙决定彻底改正// //

例如“陋规问题”“流民问题” 。 其实 , 这两个问题更直接的错误牵引者是明朝得赋税政策 。

(2)清代延续明代赋税问题 , 对丁银田赋开始改正明朝的一些错误

清代的赋税政策是承袭明代 , 但是明代赋税政策的问题 , 清朝统治者们也不是不了解 。 明代的赋税管理比较差且凌乱 , 明廷的户部只有户丁总数而没有丁银统计 , 丁银是归地方官员使用 , 用于行政办公等方面 。

A.明朝灭亡与“丁银”不清、人口不清问题

“丁银”是明朝中后期税赋改革开始出现的 , 其定型也就是“一条鞭法” 。 明朝前期没有“丁银” , 明朝时成丁是16到59岁 。 以户计役称甲役(里甲)、以丁计称徭役(均瑶) , 除此就是杂泛 , 杂泛 。 总体上 , 明朝中后期的徭役主要是均瑶、里甲、驿传、民壮(民兵)等 。

因为 , 明代徭役主要由地方政府编审调查 , 所以 , 非常杂乱无章 。 到了丁银出现后 , 丁银就全部由地方政府支配 。 由此 , 徭役加大了贫富差距 , 地主豪强利用关系不用缴税 , 贫穷农民却背负徭役主体 , 这就造成“流民”大量出现 。 例如 , 海瑞担任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知县时 , 洪武初年 , 权限七万七千三百七口 , 嘉奖三十一年竟然只有四万六千口 。 可能吗?洪武初年天下还是“大乱平静之日”人口少 , 可天下和平百余年 , 人口竟然少了这么多 。


嘉靖、万历、张居正打造的明朝弊政,康熙决定彻底改正

嘉靖、万历、张居正打造的明朝弊政 , 康熙决定彻底改正// //

对于这些问题命令各种规章制度 , 不要造成贫富差距太大 , “务使贫富适均 , 毋致偏累 。 ”

正德十年的“八分法”将给朝廷上供物料的里甲徭役 , 从十年一轮变为每年都向所有成丁摊派的方式进行改变 , 这就是较早的丁银出现 。 这是福建的情况 。

南直隶苏州府也开始类似做法 。 但每个地方的标准都不一样 , 例如吴县每丁征银3分、常熟是1分;每亩征银吴县是1分2厘 , 常熟是7厘7毫 。 丁银占徭役银的比重 , 吴县是30%、常熟是5% 。 如此等等 , 不一而足 , 情况非常凌乱 。

最终 , “一条鞭法”从隆庆四年江西开始逐步推广 。

江西布政司所属府州县各项差役 , 逐一较量轻重 。 系力差者 , 则计其代当工食之费 , 量为增减 。 系银差者 , 则计其扛解交纳之费 , 加以增耗 。 通计一岁共享银若干 , 照依丁粮编派 。 开载各户由贴 , 立限征收 。 其往年编某为某役、某为头户贴户者 , 尽行查革 。 如有丁无粮者 , 编为下户 , 仍纳丁银 。 有丁有粮者 , 编为中户 。 及粮多丁少 , 与丁粮俱多者 , 编为上户 , 俱照丁粮并纳 , 着为定例 。

《大明会典·卷二十·赋役》


嘉靖、万历、张居正打造的明朝弊政,康熙决定彻底改正

嘉靖、万历、张居正打造的明朝弊政 , 康熙决定彻底改正// //

定陵出土的龙袍

请注意“加以增耗”四字 , 有些人将“火耗”出现推到康熙的“永不加赋”政策上 , 其实完全不符合历史 。 “火耗”“陋规”这些自古就有 , 只不过各个时期名称不同而已 。

“一条鞭法”定型后 , 因为南方田赋重、徭役轻 , 北方向反的历史成因 。 大体上 , 北方丁银占三分之二以上 , 长江以南地区丁银相对较少、大部分都被摊入田赋 。 这也是为什么 , 万历后期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流民”再次大规模出现的根本原因 。

更为严重的是 , 明朝的人口问题也一直是个谜 。 即著名的“二百年未生一人 , 未死一人”问题 , 即古代中国只重视“纳税人口”轻视“人口数量”问题 , 造成明朝统治者的人口数量只是纳税丁口 , 从洪武到明末基本一致造成 。 统治者对于本国内到底多少人是不清楚的 , 甚至户部对人口问题也不甚了了 。

B.清朝一建立就着手将“丁银”控制在中央手中

清朝建立后 , 刚坐稳北京城的顺治二年 , 即1645年清廷就要求把丁银、田赋全部上缴中央 , 并对人丁进行编审统计 。 由此 , 三年一编 。 因为太繁杂 , 顺治十三年改为五年一编审 。 到了顺治十八年 , 清廷终于公布了全国丁银数:直省徭里银300万8900两9钱 , 米12570石1斗 。

因为清廷将“丁银”数量和分配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 虽然对清廷摸清人口数有一定好处 , 并抑制一定的地方政府腐败问题 。 但是 , 清廷将各种税赋掌控在自己手中 , 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更加紧张 。 这就导致了“陋规”、腐败问题更加严重 。


嘉靖、万历、张居正打造的明朝弊政,康熙决定彻底改正

嘉靖、万历、张居正打造的明朝弊政 , 康熙决定彻底改正// //

为此 , 康熙决定在五十一年清明节这天发布“永不加赋”的诏书 , 是对明朝“丁银”问题的“终结” 。 然而 , 任何问题都不是单一的 , 必然会影响其他问题 。

下文我们就谈谈“永不加赋”从理论到实践的历程 , 以及期间的各种问题 。

1712年清明节 , 58岁的康熙宣布一项重大个人决策

从清明“插柳”“戴柳”到左宗棠种柳 , 从习俗到脊梁精神

大食和大唐72年间屡次发生摩擦 , 怛逻斯激战终于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