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雄关古寨 | 香炉寨

雄关漫道真大别

古寨春风从头越

——吕旅

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 , 鄂豫两省交界、江准之间 。 1932年划湖北麻城、红安(黄安)、河南光山各一部分区域建县立治 , 始称经扶县 。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夺取政权更名为新县 。 建治虽短 , 但历史久远 。 新县山高地险 , 揽江淮、拥群山、衔楚豫 , 河流纵横 , 道路通畅 , 自古多为兵家必争之地 。 历史长河中 , 不屈不挠的大别山英雄儿女 , 为抵御侵略、躲避战乱、反抗压迫 , 在山山岭岭上 , 聚村聚族立关建寨 。 据不完全统计 , 新县在不同朝代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关寨百余座 。 这些关寨 , 很少见于系统文字记载 , 但在民间家谱和口传中留有许多扬正气、振精神的感人故事 , 留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

雄关古寨

香 炉 寨

香炉寨又名胡家寨 , 座落在香炉岭上 。 香炉岭位于沙窝镇朴店村胡上湾村民组西北角上 , 东距朴店村驻地约四公里 。 香炉寨海拔750米以上 , 近似呈长方形 , 南北宽约四百米 , 东西长约二公里 。 四周寨墙保存比较完好 , 最高处约六米 , 损毁寨墙遗存也近两米高 。 一般山寨最多东西南北四个门 , 而此却有内外八个寨门 。 每个寨门都有条石砌成的门楼 , 其中东西两门门楼均为两层 , 西门门楼保存较好 。 南北门、驮门外山体坡度较缓 , 东门、西门、西南角门外均为陡崖 , 其中西门外陡崖高约四十米 。

寨内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 。 生产区在寨子中部和东部 , 南低北高 , 最低处驮门附近有水井和池塘 , 池塘上方土壤深厚 , 有坡地和人工整修的平地 , 生长着茂密的林木 。 生活区在寨子西端 , 有近百间房屋遗迹 , 人称“寨中寨” , 也是寨上位置最高处 。 “寨中寨”东边与生产区有寨门相连 , 临近生产区的房屋石岸高达十余米 。 “寨中寨”房屋密布 , 有些房子倚山石为墙 , 该是平民所住;有些房子用石条建成 , 该是寨上头面人物所有 。 今“寨中寨”上多被油茶树覆盖 , 最大油茶树直径十厘米左右 。 寨子西北角称狮子头为天然巨石 , 邻近狮子头下峭壁上有一暗道通往寨外 。 整个香炉寨 , 地势险峻 , 易守难攻 。

香炉寨全貌


大别山雄关古寨 | 香炉寨

大别山雄关古寨 | 香炉寨// //

从香炉岭正南方的拜金岭朝北看 , 香炉岭酷似一个香炉 , “香炉岭”由此而得名 。 不仅如此 , 拜金岭、香炉寨、白云山金顶 , 三山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 , 而且三点的间距大致相等 。 相传在古时候 , 白云山金顶祖师庙的祖师爷很灵验 , 远处的村民来求神许愿 , 有求必应 , 而附近的人来许愿却不算灵验 。 于是 , 在民间就留下了一句歇后语 , 叫做“白云山的菩萨 , 应远不应近 。 ”因此每年都有湖北省、安徽省的许多善男信女 , 成群结队早早来到白云山金顶上求神许愿 , 许愿后当天下午赶回家去 , 比较辛苦 。

有一年 , 一群湖北的香客走迷路了 , 等转到拜金岭 , 已过了午后时刻 , 前面还有二十来里路程 , 怎么办?正在进退两难之际 , 有人却异想天开的想出一个办法来 , 跪在拜金岭上 , 对着香炉岭和白云山金顶叩拜、焚香化纸 , 许下心愿 , 居然非常灵验 。 以后湖北的香客每年许愿 , 不用再上白云山 , 只在拜金岭许愿就行了 。 传说“拜金岭”(意为祭拜白云山金顶菩萨的地方)因此而得名 , 香炉岭名声更响 。

瓮城寨门


大别山雄关古寨 | 香炉寨

大别山雄关古寨 | 香炉寨// //

据说 , 元代的统治者笃信佛教 。 元兵攻占到哪里 , 寺庙就修建到哪里 。 到了南宋末期 , 朴店这里已被元军占领 , 元军帮助当地百姓在香炉岭的西端地势较高处的山坡上 , 建起了一座规模不大的寺庙 , 名曰“香炉寺” 。 平时寺中有三、四个和尚 。 寺庙的香火很旺盛 , 红火了近百年 。 元末农民大起义开始后 , 香炉寺的和尚逃往北方 , 寺庙香火断绝 。 到了明朝末年 , 香炉寺破败的非常厉害 , 只剩下断壁残垣 。 本地胡氏家族在此修筑香炉寨 , 将残存的庙基拆除用来修筑山寨 , 从此香炉寺踪迹全无了 。 由上可知 , 香炉寺初建于元朝初年(约1240年)至今已有770多年的历史 , 香炉寨建于明朝末年(约1620年)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 在民间口头流传中 , 香炉寺是朴店村境内修建最早的寺庙 , 但由于年代久远 , 知道的人非常稀少 。

据《胡氏家谱》记载 , 整个明朝时期 , 居住在香炉岭附近的村民为本地“香山公”支派的胡氏家族 。 胡氏家族的远祖在元末明初时 , 从江西饶州府(今上饶市)前来河南省光州府 , 在今沙窝镇杨畈村胡湾组插旗为标 , 定居下来 , 成为当年从江西迁往沙窝最早的三个家族之一 。 胡氏家族迁到沙窝定居后 , 人口发展很快 。 过了几代人 , 老族长迁出几家人往今朴店村胡畈村民组居住 。 后来又分出几家人到香炉岭下面的胡上湾居住 , 陆续形成了新的村落 。 在明朝时期 , 胡氏家族经过了二百多年、十多代人的繁衍生息 , 人丁兴旺 , 至明朝后期 , 已发展到数百人之多 。

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内忧外患 , 风雨飘摇 , 大厦将倾 , 无力回天 。 胡氏的老族长见明朝气数将尽 , 天下行将大乱 , 自己家族数百人到哪里避难?万贯家财放在哪里藏匿?权衡再三 , 唯有修建山寨 , 才能自保 。 老族长毅然决定集全族之力修建山寨 , 族人都很赞同 , 他们经过反复比较 , 最终选中了香炉岭作为寨址 。

西门耸立


大别山雄关古寨 | 香炉寨

大别山雄关古寨 | 香炉寨// //


大别山雄关古寨 | 香炉寨

大别山雄关古寨 | 香炉寨// //

山寨设计巧妙、构筑坚固 , 充分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建筑艺术 , 显示了劳动人民不畏艰难的精神 。 山寨始修于1620年 , 历经十多年终告竣工 , 起名“胡家寨” , 由胡氏老族长担任寨主 。 相传 , 老寨主武功精湛 , 八个儿子个个武艺高强 , 分守内外八门 , 时称“八大王” 。 一般普通寨兵也都会些功夫 。

胡家寨修成 ,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 天下大乱 。 在本地活动的义军有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两支队伍 。 李自成曾“三打河南开封府” , 张献忠则“九袭光州” 。 相传张献忠之父早在光州城做生意 , 曾受“吃驴屎、喝驴尿”之奇耻大辱 , 张献忠恨死了光州人 , 立誓要杀尽光州人以报父仇 , 所到之处鸡犬不留 , 在光州南边的光山县境内制造了一个横直百十里路的“无人区” 。 战争期间 , 这一带的百姓因有胡家寨的庇佑 , 才过了一段平安美好的生活 。

寨上野果


大别山雄关古寨 | 香炉寨

大别山雄关古寨 | 香炉寨// //


大别山雄关古寨 | 香炉寨

大别山雄关古寨 | 香炉寨// //

大约在1643年 , 张献忠第十次攻打光州 。 进军途中 , 得到了搜山犬、磨山鹰侦知的情报:在朴店地方的西边深山里还有一支数百人的农民武装 。 张献忠大怒 , 立即率领上万名精锐之师朝胡家寨扑来 , 决定先灭了山寨 , 再去攻打光州城 。 胡家寨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 , 寨墙内外血流成河 , 尸如山积 。 血战数天 , 寨兵虽然英勇 , 但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 寨兵和寨主全部罹难 。 在此前 , 张献忠率领军队已灭掉山寨无数 , 这一次攻打胡家寨满以为轻而易举 , 却不料使他蒙受了重大损失 。 最后两天 , 他下了死命令 , 仗着人多 , 采取人海战术 , 轮番不停地实施攻击 , 这才破了山寨 。 这次战役使他能征善战的八员战将七死一伤 , 士兵伤亡两千多人 , 元气大伤 , 打乱了他的作战部署 , 也无力进攻光州了 , 遂下令烧毁山寨 , 领着残兵败将退守到周河 , 再由此退到湖北 , 转战他方 , 从此再也没有进入河南 。

当年山寨攻破后 , 只有老寨主的长孙一人从暗道中逃出 , 活了下来 。 在亲友帮助下 , 掩埋了族人的尸体 , 然后娶妻生子 , 代代相传 , 经过几百年的繁衍 , 胡氏家族这派分支 , 如今又发展成为沙窝朴店村的名门望族了 。

峭壁上的寨墙


大别山雄关古寨 | 香炉寨

大别山雄关古寨 | 香炉寨// //

清朝初年 , 这里又恢复了社会安定 , 民众开始安居乐业 。 但人们始终有些害怕张献忠的队伍再来报复行凶 , 于是大家聚在一起 , 在征得胡氏后代同意后 , 将山寨改名为“香炉寨” 。 如今 , 三百七十多年已经过去了 , “香炉寨”名声已经叫响 , 远近闻名 。 倒是本地大多数人反而不知它的初名“胡家寨”了 。

母子石


大别山雄关古寨 | 香炉寨

大别山雄关古寨 | 香炉寨// //

香炉寨地处偏僻山区 , 平时除有几个挖药人和放牛人偶尔深入外 , 很少有人进入 , 因此 , 里面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没有遭到大的破坏 , 大部分保存良好 , 只要稍加修整 , 这里很快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旅游景点 。


大别山雄关古寨 | 香炉寨

大别山雄关古寨 | 香炉寨// //

《新县雄关古寨》一书由新县政协文史委组织编写 。 由于新县建县较晚 , 古籍史志中没有新县之名 。 对于古代留下来的大量历史文物、历史文化及名关古寨的挖掘及宣传不够 。 参与編纂的同志不辞劳苦 , 无私奉献 , 锲而不舍 , 冒酷暑 , 顶烈日 , 登关攀寨 , 跋山涉水 , 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 并多方查找史料整理出版了这本书 , 开创了关寨文化挖掘的先例 , 填补了新县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项空白 。

来源:新县政协文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