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近体诗兴起之后,古体诗却并未消亡?

这个问题要从整个诗歌的发展来看 。


为什么唐朝近体诗兴起之后,古体诗却并未消亡?

为什么唐朝近体诗兴起之后 , 古体诗却并未消亡?// //

诗的发展从来与音乐脱不开关系 。 最早的诗都是用来唱的 , 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后 , 文化开始普及 , 文人创造了大量的诗歌 , 但是音乐的发展没有跟上 , 诗这种形式才逐渐脱离了音乐 , 开始独立吟诵 。

虽然平仄格律是在唐朝近体诗形成的时候提出来的 , 但古体诗并非没有韵律 , 在格律诗之前的永明体就已经开始遵守四声韵 。 而且在千年淘汰下来 , 随着汉以前那些古诗附着的音乐散佚 , 那些读起来不顺口 , 没有语言美感 , 不便于吟诵流传的诗就慢慢淘汰忘却 , 不存于世了 。 但是有些有文字记录的还在 , 我们今天拿出来读 , 就会发现平仄不顺 , 因为在歌唱的时候 , 字词会发生变调 , 不用遵守汉字本身的音调 , 当然也可能千百年来汉字的音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这一点和现在的歌词极其类似 。 流行歌曲 , 除了尾字押韵之外 , 考虑更多地是符合音乐的音调 , 而不考虑汉字本身发音的影响 。


为什么唐朝近体诗兴起之后,古体诗却并未消亡?

为什么唐朝近体诗兴起之后 , 古体诗却并未消亡?// //

而到了魏晋时期 , 曹植开发梵呗 , 沈约的《四声韵》开启了“平上入去”在诗歌创作中的使用 , 初唐的宫廷诗人在此基础上 , 结合声韵要求 , 对仗要求 , 字数要求 , 创造了绝句、律诗和排律这几种格律体形式 。 当时的宰相许敬宗发现四声韵相对于格律诗来说还是复杂 , 于是在武则天钦定下主持编制了一部声韵书 。 这本书就直接把四声韵针对格律诗简化为平仄 , 把四声中的“平”和“上去入”声分为平仄两部分 。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平仄来源 , 也是南宋末年刘渊《平水韵》的底子 。

相对来说 , 近体诗虽然后来成为科举的主要手段 , 强行推动了平仄格律的发展 , 平仄格律也确实是适合诗词创作、语句通顺的好工具 , 但是在个人创作中 , 像李白这类具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的诗人 , 在诗心爆发的时候并不会在乎平仄格式 。 诗以言志 。 平仄的规范虽然好 , 但是把所有的表现形式局限在四句、八句自然是不必要的 。 所以格式自由的古体诗和精雕细琢的近体诗一直是齐头并进 , 共同发展 。

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影响 。 格律成熟之后的古风 , 多多少少都会遵从平仄相间的规定 , 因为这些规定 , 本身就是从古体诗上总结出来并精细化的 。 古体诗不能做到字数对等、对仗、一韵到底 , 但是平仄上还是得遵从人们吟诵时的腔调变化 , 如果连这一点也要反着来的话 , 你的古体诗就是反人类 , 是会被唾弃淘汰的 。


为什么唐朝近体诗兴起之后,古体诗却并未消亡?

为什么唐朝近体诗兴起之后 , 古体诗却并未消亡?// //

严格来讲 , 那种自由的古体诗还是没落了的 。 它的没落是在于它本身的古拙意境随着人类社会的精细、精致化而无法回归 。

唐以后的古风 , 其实有两个走向 , 一个就是律古 , 就算不守平仄格式 , 不一韵到底 , 但是文字句式整饬 , 不再有杂言、长短句 。

另外一个就演变成了“诗余” , 从乐府歌行体直接生出了“宋词”这另一个辉煌的格律体 。 宋词除了押韵比近体诗宽松之外 , 平仄字数可是死死地 , 对音乐的附着也是很紧密的 , 只是音乐经过隋唐大融合 , 胡乐不断入侵汉化 , 近现代全球音乐文化大融合 , 产生宋词、元曲、现代诗、歌词这些长短、随性的新文体是历史必然 。

至于现代人写的所谓“古风”(古体诗) , 大都是想写古诗 , 又不愿意钻研格律 , 写出一些似古非古的东西 , 堆砌一些辞藻 , 自己图一乐而已 。

也没什么不可以 。


为什么唐朝近体诗兴起之后,古体诗却并未消亡?

为什么唐朝近体诗兴起之后 , 古体诗却并未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