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一之路:“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为何屡屡应验?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中国统一之路:“从西向东 , 从北向南”为何屡屡应验?
公元前202年 , 在结束为期四年的楚汉之争、击败楚霸王项羽后 , 刘邦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汉帝国的首都 , 究竟是要建在长安 , 还是洛阳?
这一年 , 他车驾来到洛阳 , 大有在此定都的意向 。
对于刘邦和他的手下文武大臣来说 , 他们大多属于(函谷)关(以)东人 , 定都洛阳 , 毗邻家乡 , 并且洛阳也算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东有成皋(虎牢关) , 西有殽邑(崤山) , 背靠黄河 , 面临伊水、洛河 , 形势险峻 , 可谓少有的宝地 。
刘邦的烦恼:“从西向东”的秘密
正当刘邦属意洛阳之时 , 来自齐地的一个小兵、戍卒娄敬求见了刘邦 , 并向刘邦献言说:大王你为何要选在洛阳这个小地方呢?“秦地(关中平原、长安一带)被(崤)山带(黄)河 , 四塞以为固 , 卒然有急 , 百万之众可具也 。 因秦之故 , 资其美腴之地 , 此所谓天府者也 。 ”
娄敬说得在情在理 , 刘邦也有所动心 , 他衷心明白 , 四年楚汉相争中 , 他屡屡被项羽所败、狼狈逃命 , 都是幸亏驻守在关中长安一带的萧何 , 及时征兵、运粮救急 , 他才得以多次逃过大难 , 最终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夺得天下 , 但话说过来 , 娄敬毕竟只是一个小兵 , 跟那些撺掇他定都洛阳的人相比 , 娄敬人微言轻 , 他心里有些难以定夺 。
就在这个时候 , 张良站了出来 。
张良也力主定都长安 , 他说:洛阳虽然险固 , 但地方太小 , 方圆不过数百里地 , “田地薄 , 四面受敌 , 此非用武之国也 。 ”相反 , 长安隶属关中地区 , 东有崤山、函谷关之险 , 西有甘肃、四川作为后方 , “沃野千里 , 南有巴蜀之饶 , 北有胡苑之利 , 阻三面而守 , 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 , 天府之国也 。 ”
张良分析得入情入理 , 刘邦最终由此定计 , 西汉正式定都长安 。
中国统一之路:“从西向东 , 从北向南”为何屡屡应验?// //
▲楚汉相争形势图:刘邦从西向东击败了项羽 。
刘邦依托关中、击败项羽 , 定都长安 , 这里面 , 潜藏着中国历史的一个惊天秘密 。
在刘邦之前 , 周武王也是依托关中 , 征伐灭亡位处河南安阳一带的商国;
秦始皇则是依据秦国立足关中平原的地理优势 , 最终得以耀武东方、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而在汉朝之后 , 北周武帝宇文护也是凭借着立都长安、坐拥关中的有利形势 , 最终以弱小的国力反而消灭了位处东方的强大北齐 , 从而统一北方 , 并为后来的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
总结这些历史事件 ,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脉络和共同点:即这些王朝赖以兴盛和发家取胜的路径 , 都是:
从西向东 。
想当初 , 公元前1000年左右 , 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 , 虎贲三千人 , 甲士四万五千人 , 以东伐纣” , 而商纣王则是临时“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 , 却仍然最终落败;
而原本作为周人的部族奴隶、从事养马的秦人 , 由于国力衰弱 , 一直到公元前四世纪商鞅变法以前 , 还是被函谷关以东的诸侯国 , 作为未曾开化的戎狄来看待;
抛开国势、君主、经济实力、军事策略、民心人望等各种因素不说 , 最爱君心想 , 从西方起家的他们 , 为何能以相对衰弱的国力 , 却最终战胜东方的强敌、一统天下呢?
难道他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 不论其他因素 , 从历史地理来说 , 真的仅仅是因为依托了关中平原?
历史的星空:从北向南的征服
而在从西向东的神奇路径之外 , 中国的军事历史中 , 还潜藏着另外一个惊天秘密 , 那就是:
从北向南 。
公元280年 , 西晋沿袭曹魏的强大基础 , 最终渡江南征 , 消灭东吴、一统天下;
公元588年 , 隋文帝派遣大军渡江消灭南陈 , 最终统一全国 , 结束了为时三百多年的魏晋南北朝乱世;
公元1127年 , 女真人南下攻占东京(开封) , 俘虏徽钦二帝 , 消灭北宋;
公元1644年 , 满人又南下入关 , 最终攻灭南明和各地反抗势力 , 建立清朝;
而在当代史中 , 解放军也是依托北方 , 最终从东北反攻直下海南 , 消灭国民党政权 , 建立了新中国 。
中国统一之路:“从西向东 , 从北向南”为何屡屡应验?// //
▲西晋南下灭吴:开启中国从北向南的历史走向 。
纵横1700多年的时空 , 可以看出 , 从西向东、从北向南 , 是中国的历史时空中 , 多么神奇的一种组合和趋势 。
难道 , 这真的仅仅、只是一种巧合?
北京邮电大学客座教授倪健中在《东西论衡》中指出:“‘十’字是中国人的天下·····先横后竖 , 先左后右 , 从上到下 , 十字的运笔方向竟然与中国历史重心(尤其经济重心)由西向东 , 从北向南的转移轨迹惊人地吻合 。 ”
可以说 , 一个“十”字 , 潜藏着中国历史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历史趋势和惊天秘密 。
赵匡胤的遗憾:北宋的隐忧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三月 , 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 。
在赵匡胤看来 , 尽管北宋因袭后周立国 , 建都东京(开封) , 但开封位处黄河南岸的平原地区 , 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 , 但作为立都的最佳选择 , 地处关中平原的长安城 , 由于历经唐末和五代十国的长期战乱破坏 , 加上粮食运输困难等问题 , 立都的基础条件已经被破坏 。
与之相比 , 尽管地方偏小 , 但相对开封来说 , “河山拱戴 , 形势甲于天下”的洛阳 , 不啻为相对较佳的立都宝地 。
中国统一之路:“从西向东 , 从北向南”为何屡屡应验?// //
▲北宋定都开封 , 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 。
但臣子们却激烈反对 , 在他们看来 , 他们的身家财产早已安定在开封 , 况且开封毗邻黄河和大运河 , “当天下之要 , 总舟车之繁 , 控河朔之咽侯 , 通荆湖之运漕” , 而作为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 , 更是力主“安天下者 , 在德不在险 。 ”
在赵匡胤看来 ,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说 , 由于开封无险可守 , 因此在北宋建国之初 , 他就被迫集结几十万重兵拱卫开封 , 而他希望迁都洛阳 , 就是希望“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 , 但作为开国皇帝 , 赵匡胤有眼光 , 却没有决绝的魄力 , 最终只能妥协、定都开封 , 对此他仰天长叹道:“不出百年 , 天下民力殚矣!”
赵匡胤的预判是正确的 。
一百多年后 ,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 , 金军攻破开封 , 北宋灭亡 。
作为开国之君 , 赵匡胤原本想巡着先人的足迹 , 从东向西逆向寻求一个险固的国都 , 他也预判到了可能出现的从北向南的军事威胁 , 但最终他却没能坚持自己的选择 。
历史 , 最终以赵匡胤最不愿意见到的形势 , 呈上了一个残酷的结局 。
“根本之地”:军事政治的基础
对于中国历史呈现的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历史、战略趋势 , 古人也看出了端倪 。
明末清初的魏禧就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 , 要“有根本之地 , 有起事之地 。 ”曾国藩则更进一步指出 , “自古行军之道不一 , 而进兵必有根本之地 , 筹饷必有责成之人 。 故言谋江南者必以上游为根本 , 谋西域者必以关内为根本 。 ”
魏禧和曾国藩的眼光都很独到、老辣 。 而在影响中国历史从西向东的趋势中 , 这个“根本之地”就是关中平原;而另外一个影响中国趋势的从北向南的“根本之地” , 就是淮河流域 。
作为秦人起兵和养兵的基础 , 关中平原南有秦岭、北有黄土高原作为屏障 , 八百里秦川四周高、中间低 , 这种平原与山地相结合的山间谷地 , 使得关中平原成为冷兵器时代的“四塞之国”、“形胜之区”;无论是周武王、秦始皇 , 还是刘邦、北周武帝、唐高祖李渊 , 他们都是依托关中平原 , 最终从西向东征服了天下 。
中国统一之路:“从西向东 , 从北向南”为何屡屡应验?// //
▲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是历朝历代从西向东的“根本之地” 。
而淮河流域 , 则是中国历史从北向南的“根本之地” 。
三国末年 , 曹魏与东吴在淮河一带相持不下 , 魏国的名将邓艾(就是后来率兵进入成都 , 灭亡蜀汉的邓艾)向司马懿献出高招 , 说魏国与东吴连年征战 , 而战线基本僵持在淮河一带 , 但战事要持续 , 粮食运输和土地耕耘是基础 , 因此他建议在淮河南北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屯垦 , 最终灌溉农田二万多顷 , 使得淮河流域成为曹魏进攻东吴的先锋阵地 , 最终为西晋灭亡东吴 , 奠定了经济与军事基础 。
在最爱君看来 , 从这一点来说 , 三国战久归司马 , 其中消灭东吴和蜀汉的幕后最大功臣 , 并开启中国历史轴线从北向南的 , 邓艾是首推第一人 。
中国统一之路:“从西向东 , 从北向南”为何屡屡应验?// //
▲淮河流域:是从北向南的焦点 。
淮河流域 , 也是维系南宋一百多年江山的生命线 。
北宋灭亡后 , 正是凭借韩世忠等人在江淮流域的英勇抗击 , 加上岳飞、吴玠等人在中原和秦岭一带的驻守 , 南宋才最终得以守住了半壁江山;而在淝水之战中 , 东晋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 也正是由于控制了淮河流域的关卡险要 , 以及募集到了淮河流域的精锐“北府兵”:正是凭借着淮河流域的土地、人力和资源 , 南宋和东晋才得以守住了江山不失 。
所以 , 在中国军事政治的轴线上 , “南得淮则足以拒北 , 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 , 因此正是在1948-1949年间的淮海战役过后 , 国民党政权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崩溃 , 就已经不可避免 。
“十字架”:中华民族的神奇趋势
当然 , “根本之地”只是一种依托 , 决定中国历史和战略走向的从西向东趋势 , 在历史的进程中也在不断的迁移:
先是国都从秦朝、西汉时期的长安 ,
慢慢走向了东汉的洛阳 ,
尽管中间隋朝、盛唐的首都又回归到了长安 , 但北宋时最终向东移动到了开封 。
中国统一之路:“从西向东 , 从北向南”为何屡屡应验?// //
▲中国历史: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十字架” 。
此后 , 关中平原作为“根本之地”被慢慢淡化 ,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南方 , 从北向南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从金国灭北宋、
蒙古灭金国、南宋、
到满人灭南明、
到解放军击溃国民党大军 ,
从北向南在中国历史中的痕迹和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 尽管中间也有太平天国起于广西 , 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开始北伐等案例 , 但最终的历史走向 , 仍然是从北向南的胜利 。
或许你要说 , 红军、解放军的胜利 , 其革命起家的根据地和主要将领 , 不也都是南方的吗?
没错 , 但历史的最终胜利 , 仍然选择了由北到南 。
这难道冥冥之中 , 是中华民族的天意?
不要忘记了 , 祖国还有一个等待我们往南的方向:台湾 。
惟愿:天佑中华!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 , 关注后发送消息“最爱粉” , 免费获取101本经典电子书 , 读懂中国史不再求人 。
- 晋朝电视剧为何只拍到司马炎登基统一三国,以后的事情为何不拍?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徐向前,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 致敬民族英雄,致敬中国脊梁——王春晖激情创作钟南山院士肖像
- 八国联军侵华, 列强要求瓜分中国, 只有一个国家反对, 原因不简单
- 日本1年侵略大半个中国,为何攻打重庆6年都没攻下来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蔡琰: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赎回的汉末三国时期才女
- 《偃师造人》中国古代第一部科幻小说
-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表,涨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