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

董其昌自画像

晚明书法丰富多彩光鲜照人 , 活跃着两个创作意识不同的阵容:一是以继承为主沉浸于古帖者 , 其以董其昌、陈继儒等为代表;二是另辟蹊径异军突起的创新型书家 , 代表者为黄道周、倪元璐等人 。

创新型书家虽然被世人所褒扬 , 但在当时影响较小 , 且薪火不继 。 而继承派则阵营强大 , 盟主董其昌被后人称为帖学殿军 , 对明末清初书坛产生了极大影响 。 董氏的书法天赋极高 , 其书法的临习成功与其颇具传奇性的人性一样 , 一直成为后人议论的话题 。

一、披沙捡金——“吾书无所不临”

1、“纯师”与“绝肖”

董其昌是一个聪明肯学自尊心很强的文人 , 他在书法上的执意追求 , 是在受刺激后产生的 。 十七岁时 , 他与比自己小一岁的家侄董传绪一起参加生员府试 , 文章获得好评 , 而因书法不佳置为第二 。 这个打击由坏事变成好事 , “自是始发愤临池矣 。 初师颜平原《多宝塔》 , 又改学虞永兴 。 以为唐书不如晋、魏 , 遂仿《黄庭经》及锺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 凡三年 , 自谓逼古 , 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 。 ”董氏遭受打击专意临池 , 一发不可收拾 , 三年便大见成效 , 自意为超越了祝允明、文徵明 。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

董其昌临颜真卿书

之后董氏交游范围不断拓宽 , 曾在大收藏家项子京处看到众多名家真迹 , 还于金陵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右军《官奴帖》 , 随着见识的开阔和认识的提高 , 逐渐发现了自己以前的无知和狂妄 , “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 , 徒守格辙耳” 。 尽管董氏对年轻时行为羞愧难当 , 但由此也看到了其在艺术上不同凡响的高韵傲骨 。

董其昌认为“学书不从临古入 , 必堕恶道 。 ”临古便要对帖书中的点画结构之精微进行仔细临习 , 诚如孙过庭《书谱》所谓“察之者尚精 , 拟之者贵似 。 ”因此董氏在临池过程中 , 不遗余力挖掘古人书法的用笔技巧和结构规律 , 精心临习以求肖似 。 他曾看到了多本赵子昂所临的《兰亭》 , 认为“盖文敏犹带本家笔法 , 学不纯师 , 余则欲绝肖此为异耳 。 ”

一个成名的书家 , 都有自己的书写习惯 , 这些习惯在临写古人字帖时 , 不可避免的带入其中 , 所谓“楚人习夏 , 不能无楚” 。 赵子昂临写了很多《兰亭》 , 大都带有自己笔法 , 故董氏谓其“学不纯师” 。 董其昌认为自己临写的《兰亭》 , 在笔法上“绝肖”右军 。 从其《临〈兰亭〉》墨迹看 , 在笔法上确实具有比较纯正的右军意绪 。 再如其五十二岁所临颜真卿《东方朔画赞》卷 , 也可以看出对颜书理解之深 , 可谓是“绝肖”颜氏笔法 。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

董其昌临王羲之兰亭序

怎样能达到“绝肖” , 多临习是不二之法 ,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获得古人书写技法意趣 。 董其昌非常聪明 , 但也具有非常强大的恒心毅力 , 在临帖上舍得下大功夫 , 其谓“临颜太师《明远帖》五百本后 , 方有少分相应 , 米元章、赵子昂止撮其胜会 , 遂在门外 。 ”

董氏自负的认为 , 自己所临颜书能形神兼备 , 而米、赵因下临写功夫少而难登堂入室 。 因此他每当获得重要范本后 , 便反复临习烂熟于心 , 故以善临称颂书坛 。 其友洪黄门得有摹本褚遂良《西升经》 , 遂以相赠 。 且曰:“子临百本 , 使马骨追风画龙行雨 , 以一本见酬 。 ”由此可见 , 世人对董氏的临书认可度之高 。

董其昌有非常好的笔性 , 临古帖往往能得其精髓 。 他曾拿所临右军《十七帖》给大书家邢侗看 , “子愿谬称合作 , 请多为之 , 足传耳 。 ”这种能在临帖中直摄古帖神魄的能力 , 当然是成为一个优秀书家必不可少的素质 。

2、“吾书无所不临”

人们对于书法的学习方法不尽相同 , 大都提倡初学者“习古人书 , 必先专精一家” 。 董其昌则不然 , 一开始便转益多师 , 最初的三年中就换了数位书家和字帖 。 之后学习的范围更加广泛 , 不时的从朋友处借临古人名迹 , 其曾经大言不惭的说:“吾书无所不临仿 。 ”

从他的题跋及流传下来的作品看 , 历史上楷行草书名家作品几乎都从涉猎 。 董其昌不只是临习崇拜书家之迹 , 有趣的是对风格上不喜爱的作品也不惜一试 , 由此获得了更多的书法体验 。 钱泳记董其昌书法曰:“见一书卷 , 临锺、王、虞、褚、颜、柳及苏、黄诸家 , 后有题云:‘此数帖余临仿一生 , 才得十之三四 , 可脱去拘束之习 。 ’书时亦年八十一 。 ”钱氏把董氏书法上的成就归功于一生不懈的追求 , 良有以也 。 董其昌于明崇祯九年九月卒 , 年八十二岁 , 传世有其《书苏、黄、米、蔡四家帖卷》及《背临〈兰亭卷〉》 , 均为崇祯九年八月所书 , 离逝世一月左右 , 令人感叹不已 。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

董其昌临魏晋唐宋诸书卷

虽然董其昌学书“无所不临” , 但特重真迹 , 谓“字之巧处在用笔 , 尤在用墨 , 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及此窍也 。 ”认为只靠学习碑石刻帖 , 只能得到形骸 。 米芾是董氏崇拜之书家 , 其曾提出:“石刻不可学 , 但自书使人刻之 , 已非己书也 。 故必须真迹观之 , 乃得趣 。 ”董氏之论与之如出一辙 。 于是董其昌千方百计的寻找前贤真迹进行临摹 , 不用说晋唐墨迹 , 就是宋元佳作也从不放过 。 每当著名真迹得不到临写时 , 会魂牵梦萦遗憾不已 , 一有机遇幸会 , 则不辞劳苦手摹心追 。 右军《官奴帖》墨迹为难得的唐响拓 , 其梦想二十余年而不得借临 , 后在吴太学处看到 。

董其昌论用笔非常佩服米芾提出的“无垂不缩 , 无往不收”之论 , 除此之外 , 其发现用笔上一个最为简单而最为重要的问题:“发笔处要提得起笔 , 不使其自偃 , 乃是千古不传语 。 ”所谓“偃”就是笔卧在纸上 , 书写时会形成横涂竖抹的侧锋 。

因他对苏东坡之书略有微词 , 谓“坡公书多偃笔 , 亦是一病 。 ”由此其所追求的“锥划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想象得以实现 , 其用笔所提倡的“巧妙”也由此而出 。 比较起来董氏更重视结构 , 他认为再好的用笔也要通过“结字得势”去实现 。

他在临帖形成一个习惯 , “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 , 时常参取 , 此最关要 。 ”从而使他的结字 , 达到了一个同时代人难以达到的境地 。 故冯班谓董氏书法“全不讲结构” , 亦证实了其不与别人相同而自成结构也 。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

董其昌临徐浩书张九龄告身卷

二、瓜熟蒂落——“背临”与“仿书”

1、背临

古人留下来的翰墨 , 一般为优秀的诗词歌赋文章 , 即便是书信手札 , 也都文笔高雅优美 。 所以长久临池 , 不但学习书迹技法 , 对帖中的文句内容也都能熟悉诵咏 。 董其昌是一个书画兼善诗词歌赋全能才子 , 在勤奋临池的同时 , 对诸多古帖内容都倒背如流 , 所以其经常用背临古帖的形式书写作品 , 来检验自己在书法学习上的成效情况 , 在他的题跋记载及传世作品中 , 能看到背临右军《兰亭序》《官奴帖》、颜真卿《蔡明远帖》、米芾《天马赋》等作品 , 并将深刻地体会感悟进行记录 , 再根据发现的问题 , 对书法学习进行合理的调整 , 为提升书法水平创造了条件 。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

董其昌临苏东坡书

董氏将不用对照字帖的背临 , 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余书《兰亭》 , 皆以意背临 , 未尝对古刻 , 一似抚无弦琴者 。 ”一个乐师若能在无弦琴上按照乐谱法度进行无声的演奏 , 而指法节奏不乱一如有弦琴 , 此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 。 但“抚无弦琴”仍然以原帖的法度为主要体现对象 , 这也正是董氏人前夸耀的主旨 。

2、仿书

不论是对临还是背临 , 都没有脱离原帖藩篱 , 由于惯性使然 , 很多人一离开字帖便难以成篇 。 为了摆脱这个困境 , 就是要下大力气深入探索字帖的用笔结体章法规律 , 并结合大量的实践操作 , 达到学以致用 。 在董其昌流传的众多书法作品中 , 有不少用各家书体仿写的作品 。 所谓“仿写” , 是指严格按照某家书法的法度规矩 , 书写自己择定的内容 。 这是巩固学习古帖的一种方法 , 也是学以致用进行创作的一种特殊形式 。

董其昌的仿书很早就开始了 , 其《楷书法卫夫人册》后记载:“万历三年法卫夫人小正笔意” , 时年董氏二十一岁 。 也就是说刚好是学书三年自以为大成时的作品 。

董其昌仿书家之多数量之众是前所未有的 , 从二十岁出头的青年 , 直到八十岁左右的耄耋之年的老翁 , 一直不间断的进行着 , 可谓难能可贵 。 更令人惊奇的是 , 董氏经常同时用数种书体仿写一幅作品 , “余曾书古诗十九首 , 自锺王以至苏米各拟之 , 为十九体也了 。 ”能用这么多种书体反串书写 , 这在书法史上也是罕见的 , 不论其是否有故意炫耀之嫌 , 只这种胆略气魄 , 就能让人退避三舍 。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

董其昌临·颜真卿裴将军诗卷(局部)

3、移花接木

董其昌是一个灵活多变的学者 , 在临帖上不墨守成规 , 特别善于会用“它山之石 , 可以攻玉” 。 尝云:“余每临怀素《自叙帖》 , 皆以大令笔意求之 。 ”这是借助对王献之书法的理解 , 来解决临怀素书法中的问题 。 学习书法会有作蚕自缚困惑难解之时 , 若遇难而退则半途而废 , 勉强为之又畏惧难行 ,

最好的方法有二:一是上窥 , 即追根求源获得灵感 , 去打破僵局 , 如“临《自叙帖》 , 以大令笔意求之”;二是下探 , 即看一下后来人学习此书家的情况 , 如“以虞书入永书” , 彼此借鉴 , 来调整自己学习路子 。 用一家书法去推进另一家书法的学习 , 与树木的嫁接技术大为相同 , 因此可将其称为书法学习的“移花接木” , 对现代人的书法学习 , 仍然有启发作用 。

董其昌的“移花接木” , 也时常使到仿书创作上 , 其《楷书储光羲五言诗轴》落款云:“以季海《道德经》笔意书之 , 兼用颜平原法 。 ”从作品字中情况能看出来 , 其是以徐浩法度为主 , 而不时将颜真卿特点加入其中 , 于此更能体现出“移花接木”的优越性 。

书法上的移花接木如同花木嫁接一样 , 也有其必要条件和规律 , 一般要求所涉及书家的风格颇为一致 , 甚至有师承关系 。 智永与虞世南、徐浩与颜真卿的楷书 , 及颜真卿、米芾的行书皆然 。 移花接木方法的经常运用 , 最终可从形而下的点画结体 , 到形而上的神采精神 , 为形成自己的书法面貌作好准备 。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

董其昌临颜真卿东方朔画像碑赞

三、得意忘形——“临帖如骤遇异人”

1、意临

所谓“意临” , 是指在临写的过程中 , 不再将点画及形体法度放在第一位 , 而是把古帖的神韵提到了首位 。

“意临”往往是对一个字帖经过多次的临写 , 心中有了对书法字帖的理解掌握了其法度规律后出现的 。 董其昌中晚年 , 将意临作为重要的学习手段 。 其《临杨少师书后》云:“余以意仿杨少师书 , 书山阳此论 , 虽不尽似 , 略得其破方为圆削繁为简之意 。 ”

“意临”必须重视理解原帖及其师法关系 , “意临”“意取”皆不重形质 , 着力于神意的获得 。 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对于学习对象合理的摒弃 , 是广采博取集众家之长 , 突破一家束缚进入书道的重要手段 。

意临的先决条件是对原帖的深刻理解 , 董其昌酷爱颜真卿《争座位帖》 , 不临池时也心中念想如痴如醉 , “以至日枕卧 , 以手画被 , 即平善书此 , 于本文不能多合 , 笔法差近之 。 ”

在没有字帖对照时 , 便在床上冥思苦想帖上字的点画形态位置 , 而当拿起笔来书写时 , 虽与原帖“不能多合” , 但笔意则更加接近了 , 这就是“能解”的作用 。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

董其昌临魏晋唐宋诸书卷

2、“临帖如骤遇异人”

“意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熟悉的字帖意临 , 二是对陌生的字帖意临 。 前者由于书者长时间积累 , “意临”时心中会映现出原帖的影象作为指导 。 而对陌生古帖“意临”则不然 , 往往困惑于陌生的点画结体章法 。 董其昌对此则采取了一种巧妙的方法:“临帖如骤遇异人 , 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 , 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 , 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 。 ”在此董氏提出了临陌生字帖 , 舍弃细节重视精神的主张 , 这与传统的临摹观有天壤之别 。

美术界在画速写素描时 , 特别珍视第一印象 , 即在刚刚看到模特或景物时的感觉 , 这时候最容易捕捉到最突出的特点 。 若乘此新鲜感将其捕捉于笔下 , 则画作一定精彩非常 。 奇特的是当长时间面对所画的对象时 , 则其特点渐渐消失 , 被程式化的一般规律所代替 。

书法临写也是如此 , 到名山大川旅游时 , 忽然看到了山壁上名家题字 , 在被震憾的同时 , 书法的特点深深地印在了大脑中 , 回家后拿起笔仿写之 , 往往也能得其大意 。 董其昌不但书家 , 也是大画家 , 所以他的感觉更为深刻 。 “临帖如骤遇异人”作品 , 不求惟妙惟肖的表现原作 , 其如同中国画中的大写意 , 在于“似与不似之间” , 其为丰富笔法铸造个人风格 , 能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

四、涅槃重生——“析骨还父析肉还母”

1、“学古人书 , 不必多似”

在董其昌的临帖过程中 , 随着阅历的增加和书法水平的提高 , 其心态也在发生变化 , 由原来临帖“纯如师法” , 经过“得意”阶段 , 渐渐的向离帖自成意趣方面发展 。 这从他不同阶段临习《兰亭序》的主旨追求上 , 可以看的非常清楚 。 最初临《兰亭》时 , 其惟妙惟肖的计较于点画结构 , 曾批评赵子昂所临“学不纯师” , 而自己许以“绝肖”原帖 。 之后对《兰亭》熟烂于心 , 时常背临 , “一似抚无弦琴” 。

晚年不再计较于点画位置 , “都不临帖 , 以势取之耳 。 ”甚至故意与原帖拉开距离 , “《兰亭叙》最重行间章法 , 余临书乃与原本有异 , 知为聚讼家所诃 , 然陶九成载《〈稧帖〉考》 , 尚有以草体当之者 , 政不必规规相袭 。 ”从而可以看出 , 此时董氏的临书意识与早年大相径庭了 。

董氏深厚的临池功夫 , 将所学书法的技法探讨殆尽 , 如果仍然围绕着古人的书法转圈 , 最终会成为他所讥笑的“奴书” 。 智慧型的董氏当然不会做一个字匠 , 于是其理智的进行了转型 。 此时的临写重视的是书写情绪 , 借助于古帖的内容制造气氛 , 而对帖中的书法字体技法相对淡化 , 调动起来的是多年对于书法临池功夫的积累和审美意识的确立 , 正是脱帖意识的体现 , 避免了“重台”“奴书”的形成 , 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

他曾结合实践加以分析说:“余此书学右军《黄庭》《乐毅》 , 而用其意 , 不必相似 。 米元章为集古字 , 为钱穆父所呵 , 云须得势 , 自此大进 。 余亦能背临法帖 , 以为非势所自生 , 故有为也 。 ”在此董氏正式提出了临帖“不必相似”的意识 , 并通过米芾从“集字”到“得势”的例子 , 来说明“不必相似”的道理 。 善于临帖之人 , 往往被帖笼罩而作茧自缚难以自拔 , 而董其昌早就意识到了这一关节 , 要通“不必相似”的举措 , 来实现灵蛾破茧凌空独立 。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董其昌教你如何临书才能涅槃重生// //

董其昌创作《信心铭》

2、涅槃重生

董其昌运用各种方法临仿古帖 , 其目的是酝酿变化自成一家 。 尝云:“余以有自立家 , 故数数迁业如此 , 得在此 , 失亦在此 。 赋云:‘谢朝华已自披 , 启夕秀于未振 。 ’是余书旨也 。 ”在此董其昌非常真实的说出了其学习书法的奥妙 , 即为什么不固守一家而广采博取 , 就是为了自成一家的“书旨” , 从而也体现出其不为他人评论所动及雍容大度的“得”“失”观 。

董氏最喜爱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米芾书法 , 而让他佩服的原因 , 就是变的彻底 , 其曾评论曰:书法自虞、欧、褚、薛 , 尽态极妍 , 当时辄有善者 , 莫能脱其窠臼 。 颜平原始一变 , 柳诚悬继之 , 于是以离坚合异为主 , 如那吒折肉还母 , 折骨还父 , 自现一清净法身也 。

董其昌“折肉还母 , 折骨还父”以禅喻书生动深刻 , 神话中那吒重塑莲花法身 , 是佛教中的“涅槃重生” , 达到了“跳出三界外 , 不在五行”的境界 。 书法若能达到将所学的一切法度规矩摒弃于九霄云外 , 不留半点前人技法规矩的束缚 , “别无骨肉”“自现一清净法身” , 使书法在“无法至法”中“涅槃重生” , 从而达到了真正的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 这应该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 董其昌一生都在苦苦的追求于此 , 不难觉察到其对书法“涅槃重生”的迫切 。 其能以“古淡”精神特色独立书坛 , 毕竟高出侪辈些许 , 真可谓不愧于古人 。

- end -

—版权声明—

文章来自网络 ,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为传播而发 , 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总监丨冯错

编辑丨猴小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