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碑帖之争,碑学的底气为何这样硬?


书法碑帖之争,碑学的底气为何这样硬?

书法碑帖之争 , 碑学的底气为何这样硬?// //

碑帖之争无疑是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情 , 清中期以后 , 帖学与碑学分流格局已经逐渐形成 。 清代碑学兴起 , 褒碑贬帖形成很大的潮流 , 延续到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期 。 碑帖是书法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 , 都有自己独特之处 , 无所谓优劣 , 更不可偏向其中一方 。


书法碑帖之争,碑学的底气为何这样硬?

书法碑帖之争 , 碑学的底气为何这样硬?// //

在笪重光《书筏》中已经能看出他对碑的偏重 , 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对碑表示出关注 。 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以及包世臣《艺舟双楫》则清楚的表达出对碑学偏爱意向 。 其后 ,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对帖学加以批评 , 在整个书法界形成一股抑帖尊碑的风气 。 帖学逐渐由盛转衰 , 碑学则日渐兴盛 。


书法碑帖之争,碑学的底气为何这样硬?

书法碑帖之争 , 碑学的底气为何这样硬?// //

在历史的流逝中 , 帖学式微 , 碑学兴盛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首先 , 帖学的兴起与科举制度大致在一个时期 , 因其保守性限制了书法的创造力和发展力 , 所以帖派书法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传承 , 呈现递减性的传递 , 逐渐失去创造性 。 碑学则是一个开放的学派 , 单从取法对象上来说就比帖派来的丰富的多 , 几乎包括了书法史上的各个时期 。 其次 , 比起帖学临摹前人的守成心态 , 碑学更加倡导自己的创造和对前人作品的改造 , 前人留下的东西 , 帖派视作经典 , 碑学视作资源 , 创造精神为碑学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 。


书法碑帖之争,碑学的底气为何这样硬?

书法碑帖之争 , 碑学的底气为何这样硬?// //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 , 靠两种精神支撑:一是创造精神 , 一是人文精神 。 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书法的品格、艺术高度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 , 而创造精神则保证了书法演进有取之不竭的动力和资源 。


书法碑帖之争,碑学的底气为何这样硬?

书法碑帖之争 , 碑学的底气为何这样硬?// //

创造精神原本是在中国书法古典时期形成的 。 古典时期书法没有权威、没有经典 , 也没有“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 。 从上层的文化官吏到民间的匠役 , 大家都在师法前贤、借鉴别人中探索前进 。 一些新的笔法(如波磔)、新的技法(如捻管转折)、新的书体(如隶变和八分书) , 被某些人发明试用 , 随后得到大家的认可 , 于是群起仿效 , 而逐渐成为书法的新元素 。 最初发明这些技法、笔法的人不但没有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反而被逐渐淡忘 。 因为在古典时期 , 人们看重的是不断的创造 , 而是不是膜拜权威 。


书法碑帖之争,碑学的底气为何这样硬?

书法碑帖之争 , 碑学的底气为何这样硬?// //

经过岁月的洗礼和风化的作用 , 碑的风骨是苍劲古朴;从碑学主流派的议论看 , 碑帖之争 , 表面上是书体之争 , 实际上是中锋侧锋的笔法之争 。 碑学的崛起除了以上这些主要的直接因素而外 , 隐藏其后且更为深刻的原因 , 是时代的变迁所带来的人们审美认识的觉醒与变易 。 历代书家因各持主张 , 不断地进行着个性风貌的创造与构建 , 倒也因此成就了中国书法的多彩多姿 。


书法碑帖之争,碑学的底气为何这样硬?

书法碑帖之争 , 碑学的底气为何这样硬?// //

所以碑学拥有更多的形式被传承 , 每个书家对人 , 景 , 物的感受都不尽相同 , 比之全部继承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形式一直被主流所接受 , 不仅仅是书法 , 现代社会对古代文化的也是这种态度 , 找寻书法在现代更为合适的存在方法 , 并加之自己的创造 , 或许能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


书法碑帖之争,碑学的底气为何这样硬?

书法碑帖之争 , 碑学的底气为何这样硬?// //

作为一个书家 , 倾毕生精力能在某一个点上有所突破 , 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 只要能坚持碑派的创造精神 , 这样的成就就是值得期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