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的“山中宰相”

从建康到茅山 , 骑马就只有一天的路程 , 这就是朝堂与江湖之间的距离 。

隐居在茅山的陶弘景 , 他把一个隐士做的是轰轰烈烈 , 甚至竟然成为了“山中宰相” 。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的“山中宰相”

小隐隐于野 , 大隐隐于朝的“山中宰相”// //

在公元456年的时候 , 陶弘景在一个官宦之家出生了 , 他的祖父陶隆曾经是王府的参军 , 父亲陶贞曾经担任过孝昌的县令 。

和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一样 , 陶弘景的出生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 那时候 , 他的母亲梦见从自己怀中飞出了一条青龙 , 之后又看到两个天人手里拿着香炉来到她的家中 , 没过多久 , 他的母亲就怀孕了 , 生下了陶弘景 。

陶弘景从小时候开始就非常聪明好学 , 经史子集全都有所涉猎 , 当他看到葛洪所写的《神仙传》的时候 , 内心之中竟然萌生了求仙问道的想法 。 陶弘景在15岁的时候 , 写下了《寻山志》 , 通过《寻山志》来表达自己对神仙生活的仰慕之情 。

陶弘景在长大成人之后 , 开始步入仕途 , 可是一直得不到重用 , 一直到他36岁的时候才混了一个“奉朝请” 的虚职 。 心灰意冷的陶弘景 , 在37岁的时候 ,

“脱朝服挂神武门 , 上表辞禄 。 ”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的“山中宰相”

小隐隐于野 , 大隐隐于朝的“山中宰相”// //

陶宏景从朝堂退出之后 , 选择了茅山 , 作为自己的隐居之所 。 他自幼所形成的对阴阳五行和医术本草之类的兴趣和爱好 , 在茅山得到了自由的发挥 。

在公元501年的时候 , 萧衍率军攻入建康 , 掌控了当时齐朝军国大政 , 并且渐渐的萌生了取而代之的念头 。 作为萧衍好友的陶弘景 , 派弟子给萧衍送去了一封信 , 更加坚定了萧衍的决心 。

梁武帝萧衍登上皇位之后 , 对陶弘景更是恩遇有加 , 和陶弘景之间不断有书信往来 , 他还经常派遣特使或者是官员前去探望陶弘景 。 每当国家遇到吉凶或者是征讨等大事的时候 , 萧衍都会派人前去征询陶弘景的意见 , 陶弘景被世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的“山中宰相”

小隐隐于野 , 大隐隐于朝的“山中宰相”// //

萧衍想邀请陶弘景出山为官 , 辅佐朝政 。 于是陶弘景就画了两头牛 , 一牛散放在水草间 , 一牛则被加上了金笼 , 被手执鞭子的人所驱赶 。 萧衍看到这幅画之后 , 马上就明白了陶弘景的内心想法 , 不仅没有勉强陶弘景 , 还让太子萧统代陶弘景为师 。 一段时间之后 , 萧衍又写出这样一份诏书:

“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 。

想要陶弘景出山 , 辅佐政事 。 陶弘景无心于尘世 , 又写下了著名的《答诏问》:

“山中何所有 , 岭上多白云 。 只可自怡悦 , 不堪持赠君 。 ”

以此来回复梁武帝萧衍 , 萧衍在无可奈何之下只能由着陶弘景的心性 。

萧衍是历史上著名的“菩萨皇帝” , 他对佛教的虔诚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 不但大肆修建庙宇 , 甚至还三次出家为僧 。 就是这样一位尊佛向善之人 , 却用严刑酷法镇压民众 。 陶弘景见到这样的情景 , 派自己的徒弟入宫 , 向萧衍献上了两把宝刀:其中一把名叫喜胜 , 另外一把名叫成胜 。 寓意是治国平天下 , 一是要实行善政 , 第二就是要增加实力 , 萧衍看到幡然悔悟 。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的“山中宰相”

小隐隐于野 , 大隐隐于朝的“山中宰相”// //

陶弘景在茅山之上潜心修行了44年 , 他炼丹著书 , 潜心研究道教的教义、组织、神系等等 , 最终成为一家之宗 , 成为了茅山宗的创始人 。 他还为后世之人留下一本医学著作《本草经集注》 。

陶弘景这样亦隐亦朝的日子 , 一直持续到了梁武帝大同二年的时候 , 在那一年 , 陶弘景无疾而终 , 享年81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