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地方·回顾|南舍难离: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你的地方·回顾|南舍难离: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上海这座城市里 , 大大小小的马路 , 连接各条街道巷子 , 纵横交错 。 像乔家路这样一条弯弯的、大致东西向的路 , 平时人们或许不以为意 。 近日 , 我参与了“你的地方”南舍难离项目 , 在项目发起人朱静蔚和“城市考古”发起人徐明的带领下 , 实地走了走乔家路附近的区域 , 才知原来是大有文章的 。 在二十年前 , 乔家路属于南市区 。 2000年 , 随着南市区被撤销 , 这条路被归入黄浦区 。


你的地方·回顾|南舍难离: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你的地方·回顾|南舍难离: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

《上海县城乡租界全图》中的老城厢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要追溯上海的历史 , 南市区的这块老城厢区域 , 在宋朝时期 , 已经形成了市镇 , 元朝建立了上海县 , 此地成为上海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 到了明朝 , 由于倭寇在沿海屡屡进犯 , 于是上海城区修建了城墙 , 以备防御 。 当年的城墙就是现在的中华路和人民路环线 , 沿线有九个城门——分别为大东门、小东门、大南门、小南门、老西门、小西门、老北门、小北门、新北门 。 城墙外面开凿了护城河 。

城厢一词 , 据说是一个地理概念 。 城墙之内好理解 , 就是城 , 通常是达官显贵的居所;城墙之外是百姓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 , 墙外至郊区的区域 , 也是经济活动频繁的区域 , 被称为“厢” 。 于是 , 城墙内外就是“城厢” 。 后来我们所称的老城厢 , 就是原来明朝修建的城墙内外区域 。 这一地区、这一名称保留至今 。

而“南市”二字的由来 , 又得从1843年上海开埠说起 。 鸦片战争失败后 ,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 籍此 , 英国政府与代表清廷的上海道台签订了设立租界的条款 。 原先的上海市区区域不大 , 如果用地域区分 , 新开河的北面是英租界 , 被称为北市 , 南面是华界 , 就是老城厢地区 , 也称为南市 , 南市区也因此得名 。

而现今上海的年轻人 , 尤其父母是上海人、出生在上海老城厢的八零九零后 , 在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亲历城市动迁 。 他们眼中熟悉的生活空间 , 伴随他们长大的弄堂、烟纸店、小菜场、馄饨店等等 , 陆续消失 。 于是他们决定 , 做些什么 , 来尽量完整少年时代的拼图 。

朱静蔚 , 八零后 , 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南市区小囡 , 现在是三联书店的图书编辑 。 因为儿时住在猪作弄 , 而且又姓朱 , 少年时期没少被大家开玩笑 。 玩笑归玩笑 , 在弄堂被动迁拆除之后 , 她还是认真地去了解了一下“猪作弄”这个路名的前生今世 。 她查阅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等资料 , 又向父亲询问了他小时候的南市区是什么样的 , 于是弄明白了 , 猪作弄曾经是杀猪屠户居住的地方 。

她告诉我们 , 乔家路即将拓宽 。 不论本地还是非本地居民 , 又将面对“不破不立”的矛盾 。 趁着旧屋(物)尚存 , 我们再去走走 , 或许就是告别了 。

在这条路线上 , 她还找来帮手 , 致力于“城市考古”的徐明和陈寒松 , 两位八零后的上海青年 , 希望更多人加入他们的“考古”行列 。


你的地方·回顾|南舍难离: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你的地方·回顾|南舍难离: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

“朝阳门” 本文摄影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从地铁小南门站出来 , 劈面一座大厦 , 仰着脖子看到大厦顶上竖起的牌子 , 上书“朝阳门”三个黑体大字 。 原来 , 小南门曾经就叫朝阳门 , 它和北京的朝阳门没有一点关系 。 而这里也是明朝护城河乔家浜流经的所在 , 直至清末民初 , 护城河被填平 , 城墙逐渐被拆除 。 现在所剩的城墙遗迹 , 大概只在大境阁边上 , 才有一点“踪迹” 。


你的地方·回顾|南舍难离: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你的地方·回顾|南舍难离: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

警钟楼

在小南门站斜对面 , 便是著名的警钟楼 。 这是建于1909年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 当年算是沪上最高建筑了 , 为上海救火会用于各区的火警 。 此外 , 它还是工人罢工和革命起义的起事约定信号 。 如今 , 它成为上海旧城一景 , 楼前人车川流不息 , 它成了世间沧桑变化的见证者 。

往回几步 , 由中华路拐进 , 就是乔家路了 。 老城厢内的道路 , 如今已没有了当年的繁荣 , 周边不少旧居拆掉 , 居民迁走 , 路上清静下来 。 宽约五六米的路 , 由东向西蜿蜒着 , 当中还有不少阡陌小巷穿过弄堂 。 这条路名出自明朝末年乔一琦将军 , 他的居所所在地是现在的乔家路143号 。


你的地方·回顾|南舍难离: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你的地方·回顾|南舍难离: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

乔一琦将军故居

虽然现在我们眼前的民居 , 早就没有了四百多年前院子里练武的痕迹 , 但门口那个插旗杆的大方柱石墩无疑是老旧的古迹 , 正面的刻字早就磨蚀得看不清楚了 , 侧面的图纹花样还依稀可见 。

被称为“乔公子”的乔一琦将军 , 弃文从武 。 据说他曾经的草书诗稿手迹还在上海博物馆珍藏着 。 在辽东对抗后金被围 , 他不愿辱国辱身 , 跳崖自尽 。 后被清朝皇帝赐谥忠烈 , 并入祀忠义祠 。 他的祠堂设于法华镇西三公里 , 乔一琦将军的后人在那边居住 。 乔家路上的居所后归郭姓人家居住 。

对这样一段历史 , 1949年以后出生的上海人未必都知道 , 然而一旦听说了这段真实的历史 , 便油然而生了一点自豪感 , 从乔家路上走出来的乔一琦将军是上海人啊!


你的地方·回顾|南舍难离: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你的地方·回顾|南舍难离: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

梓园

乔家路的故事 , 不仅有乔一琦将军 。 113号梓园曾经的主人王一亭先生 , 也是清朝末年上海的一位传奇人物 。 他是一位书画家 , 又是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 。 查阅资料看到 , 他是出生在上海的浙江湖州人 , 从跑街(跑街先生 , 相当于现在的销售)开始跻身实业 , 参加同盟会 , 资助辛亥革命 。 他曾是上海最大的买办 , 并出任上海商会会长 。 他醉心书画 , 倡导西方教育 , 和大画家吴昌硕亦师亦友 。 1922年 , 他曾经在梓园接待了爱因斯坦夫妇 。

如今我们还能看到吴昌硕题字的门头、古典欧式风格的柱子 , 以及园中亦中亦西的塔式洋楼 。 上世纪三十年代 , 梓园受到日军破坏 , 如今已经残破了 。 紧挨着洋楼搭建的居民楼 , 以及后来被工厂占用(现已半废弃)的院落 , 让这座著名的旧居面目全非 。

梓园东首、巡道街街口的乔家路77号 , 就是清朝船王郁松年(号泰峰 , 又称郁泰峰)的故居——宜稼堂原址 。 宜稼堂建于清道光年间 , 毗邻乔家浜河岸 , 三进的大院 , 门厅、灯楼、天井、客堂、厢房、走马楼、过道走廊等几十间房有序相连 , 十分气派 。

咸丰年间 , 郁松年家族富可敌半城 , 是上海四大沙船大王之首 。 他的“郁森盛号”拥有沙船两百多艘 。 此外 , 他名下还有很多钱庄、商号和典当行 。 在一百多年前可谓妥妥的上海首富 。


你的地方·回顾|南舍难离: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你的地方·回顾|南舍难离: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

宜稼堂遗址入口

当年宜稼堂建筑之精美 , 不仅外表富丽堂皇 , 里面的门匾、横坊、柱子、正梁上都雕刻各种镂空花纹图案 , 还有不同的匾额 , 据说还有很大的藏书楼 。 现今我们看到的 , 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旧式弄堂民居 , 昔日豪华已如雨打风吹去 , 只能在门口的“宜稼堂”铭牌和文字记载中遥想当年沙船大王的光辉岁月 。

乔家路往西 , 离梓园不远 , 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上海籍人士——徐光启的故居九间楼遗址 。 徐光启在万历年间入翰林 , 推行西学 , 将天主教传入上海 。 在天文学(编制及修订历法)、数学(撰写《勾股义》翻译《几何原本》等)、农学水利栽种(撰写《农政全书》)、军事(火器造炮)等方面留下很多宝贵的文献资料和实践经验 。 崇祯年间 , 他升任礼部尚书 , 并兼为文渊阁大学士 , 是当时朝廷文臣中的最高官位 。


你的地方·回顾|南舍难离: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你的地方·回顾|南舍难离: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

徐光启故居九间楼门口

位于乔家路238号的九间楼 , 最早也是三进大宅 。 十七世纪中叶 , 宅子遭遇兵火 , 四百年前的原貌早就不复存在 。 到了“文革”时期 , 九间楼又受到破坏 , 现在留存的是再修建的民居 。

后人对徐光启有很高的评价 , 他为科学、农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 造福社会和百姓 。 在上海人心目中 , 他开了中国自然科学及西学引进的先河 。 以现今的眼光看 , 徐光启也是一位有志于改变世界的人 。

在上海老城厢走 , 不熟悉的人容易迷路 , 不过现在有电子地图导航 , 找哪里都变得容易了 。 我们移步到天灯弄 , 这个窄到只能容下两三人并排通过的一条巷子 , 竟然隐藏着一户明代的宅院——书隐楼 , 是一座藏书楼 。


你的地方·回顾|南舍难离: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你的地方·回顾|南舍难离: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

天灯弄里的书隐楼

这个宅院是最早建于明代的陈姓私宅 , 清初被陆姓一户买下 , 增建了书房和藏书楼 。 清末陆氏改建成住宅陆续出售 , 到民国时期 , 又被一户郭姓人家买下 。 我们去时 , 大门紧闭 , 无法入内参观 , 只能感受深宅大院因日久透出的陈旧气息 , 想象里面别有洞天 。

我们走过窄街小巷 , 看到药局弄里上海仅存的门当(石鼓) , 府谷街(旧名佛阁街 , 有关帝庙旧址)上的老字号丽水浴室 , 浴室仍在使用 。 在保留历史遗迹(文物)与现代城市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 并使其有机地和谐共生 , 是个不小的课题 。

即使是年轻一代 , 如果愿意用心深入了解一下 , 会发现很多地方 , 哪怕只是在角落里 , 都有一段段不平凡的过往 。 它们映射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和沧桑 。 这些我们称为“软性”(软件)的东西 , 是靠近心灵和精神的、日久弥新的所在 。


你的地方·回顾|南舍难离: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你的地方·回顾|南舍难离:城市的未来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

药局弄内的门当

在行走乔家路前的一个星期 , 朱静蔚还邀请我们去看了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我们的地方” 。 在这个“你的地方”项目汇报展中 , 朱静蔚以“南舍难离”为题 , 汇编了回顾老南市地名及生活记忆的展板 , 配上了当年的老物件 。 为“南舍难离”提供物件、故事的伙伴大多出生在南市区 , 参与了市政动迁工程的他们 , 从心底缅怀自己儿时的记忆 。 旧屋、旧居、旧弄堂 , 如同珍贵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 是无法忘却的岁月屐痕 。

让我感触尤深的是 , 我们并不仅以此怀旧 , 而是籍以看到今天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过往 , 看到父辈、祖辈甚至历史上的先人留给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 。 今天的我们 , 又要用什么去告诉自己的后人 , 让我们的后辈知道这国际大都市 , 不仅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 。

上海以“海纳百川 , 追求卓越”的精神示予世人 , 城市建设的硬件不单是划整归一的行政指令 , 还需要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其中 , 这也是传承之需 。 正如“我们的地方”展览想要带给我们的思考: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 我们无暇观察周围当下的环境 , 主体意识日渐缺失 , 映射在我们思维中的镜子便模糊了 。 只有擦亮镜子 , 才能寻求生活的真意 , 而城市的未来 , 也是我们生活的未来 。

关于“你的地方”

第12届上海双年展将与“澎湃·市政厅”合作推出城市项目“你的地方” , 邀请7位社科及人文领域的学者成为观察员 , 并招募艺术家及公众根据1939年初版、1947年第二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 以个案分析的方式探访上海数十年商业生态的变迁 。 通过考察与梳理城市中的公共生活空间 , “你的地方”将为为城市寻求更理想的未来 。

关于“第12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

作为上海的城市名片与文化品牌 , 上海双年展始终致力于让当代艺术文化与蓬勃发展的上海城市发生积极的对话 。 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始于2012年 , 是上海双年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 第12届上海双年展将携手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上海油罐艺术中心、补时、上生·新所、思南公馆、米盖尔·德·塞万提斯图书馆、澎湃·市政厅等合作伙伴 , 在城市各处设立展览馆、影院、实验室、发声场 , 出动历史考古队与地方行动者 , 为公众提供别样的观察生活视角 , 再次挖掘上海的人文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