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形容妙龄少女,古人说成“豆蔻”,只因两者太相似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 语言文化源远流长 ,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 在古代 , 人们说话措辞都非常文雅优美 , 诗词文章无需赘言 , 即便男女的年龄 , 也有十分别致的词语来代替 , 比如我们熟知的花甲之年是指60岁的老人 。


为何形容妙龄少女,古人说成“豆蔻”,只因两者太相似

为何形容妙龄少女 , 古人说成“豆蔻” , 只因两者太相似// //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 , 写道:“黄发垂髫 , 怡然自得 。 ”黄发、垂髫分别就是指老人孩子 , 对于女子 , 古人也有许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 。 总角、垂髫都是儿童时期 , 男女都可如此称呼 , 但是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 , 称呼就有分别了 , 女孩子称之为“豆蔻年华” , 十五岁称之为“及笄” 。

古代文人诗词歌赋中都喜欢用花儿来比喻 , 或者衬托美人倾国倾城的容颜 , 比如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 , 人面桃花相映红 。 ”还有李白描写杨贵妃“云想衣裳花想容 , 春风拂槛露华浓 。 ”等 , 而豆蔻也是一种花 。


为何形容妙龄少女,古人说成“豆蔻”,只因两者太相似

为何形容妙龄少女 , 古人说成“豆蔻” , 只因两者太相似// //

在唐朝 , 有许多风流诗人 , 交游天下 , 四方留情 , “十年一觉扬州梦 , 赢得青楼薄幸名”的诗人杜牧 , 曾经在风月扬州有过许多才子美人的佳话 , 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子 , 杜牧十分喜爱 , 临走还写了两首十分优美的七绝 , 其中一首就用的“豆蔻”形容了这位女子的年纪:

《赠别》

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 , 豆蔻梢头二月初 。

春风十里扬州路 , 卷上珠帘总不如 。


为何形容妙龄少女,古人说成“豆蔻”,只因两者太相似

为何形容妙龄少女 , 古人说成“豆蔻” , 只因两者太相似// //

这首诗就是形容那个喜爱的女子 , 身姿曼妙 , 举止优美 , 十三、四的年纪 , 带着一股青春的气息 , 就像春天二月份枝头的豆蔻一般 。 烟花三月、春风十里 , 扬州路许多美人出来踏春游玩 , 但是一卷起珠帘 , 这位少女一露面 , 扬州路上所有的春光美人全都黯然失色 。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 , 杜牧将二月初的豆蔻 , 形容这位十三岁的红颜知己 。 古人塑造专有名词时 , 都会有依据 , 例如六十岁花甲是因为60年一甲子 , 七十岁古稀 , 意思就是取自“人生七十古来稀” 。 但是 , 用豆蔻形容十三、四的女子是根据什么呢?


为何形容妙龄少女,古人说成“豆蔻”,只因两者太相似

为何形容妙龄少女 , 古人说成“豆蔻” , 只因两者太相似// //

豆蔻有红豆蔻、白蔻之分 , 芳香又辛辣 , 非常像年轻女子活泼又美丽的样子 , 而且二月的豆蔻 , 含而不放 , 开而不盛 , 花色淡雅 , 美而不艳;香气清新 , 醇而不腻 , 正是十三、四少女独有的姿态 , 比喻十分恰当 , 令人遐想无限 。

但是也有许多人认为是以豆蔻之形状来比喻少女 , 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的描写:“眉如翠羽 , 肌如白雪 , 腰如束素 , 齿如含贝”都是以事物的外形特点来形容女子 , 而此处的豆蔻也是如此 。 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 , 南人取其未大开者 , 谓之含胎花 , 常以比喻处女” , 这里豆蔻就应该是肉豆蔻 。


为何形容妙龄少女,古人说成“豆蔻”,只因两者太相似

为何形容妙龄少女 , 古人说成“豆蔻” , 只因两者太相似// //

花是人间最为美丽的事物 , 女子也是如此 , 古人爱风花雪月之事 , 因此总将花儿比作女子 , 不管是从性格、姿态还是形态 , 含苞待放的豆蔻都暗含十三、四少女独有的神态姿容 , 故而用豆蔻年华 , 来形容妙龄少女真可谓妙趣横生 , 美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