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明珠雁门关

山西省原平市电视台驻公安局采访人员站采访人员杨顺田登雁门关随笔:

2019年5月2日 , 蓝天白云、阳光灿烂 , 天气晴好 。

中国廉政建设网《党政周刊》山西培训教育基地5月1日在忻州顿村省委党校忻州分校召开全省工作会议后 , 组织参加会议的各地市工作站负责人和网站会务新闻采编人员于第二天前往雁门关进行了摄影采风活动 。


长城明珠雁门关

长城明珠雁门关// //

杨顺田/摄

上午八点 , 中国廉政建设网山西工作站负责人闫福明同志早早派年轻的助手王飞飞驾车从原平高速路收费站进口内接上我 , 与从忻州顿村上高速的参会人员车队汇合 , 一路北行 。 过雁门关隧道后 , 在新广武出口下高速 。 路上很顺畅 , 进入208国道 , 向南奔向雁门关隘 。

九点半 , 到达雁门关景区 。

景点门票90元 , 电瓶车10元 。 闫主任曾多次来雁门关 , 与景区主要负责人相识 , 是挚友 。 曾亲自执笔撰写和拍摄《雁门关.杨家将》、《中华第一关—雁门关》大型纪实宣传报道 , 发表后有1.2亿网民点击浏览 , 从软实力上提升了雁门关社会效应 。

景区听说闫主任一行来采风 , 非常高兴 , 门票免费 。 由于假日入关人数超负荷涌入 , 车流量大 , 我们的车辆无法直接进入雁门关大门口 , 只能放在山下停车场付5元停车费就可以 。

雁门关大门口 , 大路的右边是杨家将的儿郎们 , 左边是一排杨门女将 , 人们永远记得他们 。 这就是从前的国门了 , 从这里出去要有官文、盖官印 。 从这里出去就是契丹国了 。 或者叫大辽、大金国了 。


长城明珠雁门关

长城明珠雁门关// //

杨顺田/摄

“要问我的祖先哪里来 , 山西洪洞大槐树”;“要问我的祖宗在哪里 , 山西代州雁门关” 。 据我们杨氏宗谱记载 , 杨业(杨令公)第六世嫡孙杨恭从代州鹿蹄涧村移西南80里三泉村居始 , 到我这一代系39世孙 , “荣”字辈 。 我们全村有杨氏族人1500人 , 400余户 , 古曾流传“三泉宰不的文、闫庄说不的话、白水打不的架” , “意思是三泉人有文化 , 闫庄和白水村人厉害” , 人们为什么这样说 。 经考证 , 中三泉村400户人家 , 尽然培养出了200名在全国各地教书育人教师 , 平均每两户 , 就有1位老师 。


长城明珠雁门关

长城明珠雁门关// //

杨顺田/摄

而我最早对雁门关的认识 , 却是从小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 母亲今年80高寿 , 在村里40余载担任赤脚医生 , 治病救人 , 医德高尚 , 助人为乐 , 在村民心中有着崇高的威望 , 勤劳贤惠的母亲唯一的爱好就是看古戏 。 日常生活中 , 给我们讲的最多的也是杨家将的故事 。 从《四郎探母》、《金沙滩》、《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等晋剧、京剧、豫剧戏曲传奇 , 那杨家将满门的报国心和雁门关上浴血厮杀的英雄情结 , 让人荡气回肠扼腕长叹 。 杨令公撞死李陵碑 , 杨七郎乱箭身亡 , 杨四郎流落番邦 , 杨六郎把守三关口 , 杨八姐闯幽州 。 七个儿子或是代君王死节 , 或是被奸臣害死 , 或是被俘招为“番帮”驸马 , 或是看破红尘出家五台山 , 为了宋室君臣 , 杨家满门在金沙滩血战成仁 , 力尽殉国 。 所以杨家将从儿时就耳熟能详 , 如数家珍 。 那个时候每一个人从骨子里都有那种爱英雄的情节 。 我是男孩 , 又是正宗的杨氏后辈 , 更是崇拜的五体投地 。 今天能够来到英雄先祖征战的雁门关 , 完成了多年渴望的一个夙愿 。


长城明珠雁门关

长城明珠雁门关// //

杨顺田/摄

雁门关 。 关墙巨砖叠砌 , 直插云端 , 气宇轩昂 。 雁门关在秦汉时代并未建关 , 只是以战略要塞著称 , 建关始于唐代 , 叫西径关 。 现存的雁门关 , 建于明洪武时期 , 以后不断修筑 , 成为现在的规模 。 我抬头仰望 , 只见这关墙大约有十余米高 , 均是匀称规整的青砖砌成 。 墙下有不少石匾 , 其中一块最引人注目地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代县长城雁门关段 , 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 , 山西省人民政府立 。 在匾的一侧关门洞开 , 地上铺砌的石头经过多少代人的行走和打磨 , 至今依然闪着光亮 。


长城明珠雁门关

长城明珠雁门关// //

杨顺田/摄

登上关城站在城墙上 , 纵目四望 , 只见群峦起伏 , 关河苍茫 , 山脊上连绵的古城墙 , 以城楼为中心 , 气势豪迈地向东西方向拓展开去 。 雁门关就这样屹然耸立于危峦之巅 , 犹如苍莽的巨臂 , 城随山势转 , 关并塞云齐 , 将雁门的东西十八隘连成一座不可逾越的屏障 。 近看 , 左右边墙雉堞、峰墩壕堑 , 清晰如昨 。 远眺 , 古城墙下则原野苍绿 , 长空蔚蓝 , 山岩赭红 , 城垣青灰 。

此时 , 才真的感觉到雁门关这关隘的重要 。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通道 , 坐落于千嶂万壑之中 , 北倚勾注山 , 南绕滹沱河 , 上控三关 , 下锁晋阳 。 东与平型关相临 , 连接紫荆关和倒马关 , 可以直达河北 , 连接渤海;西与宁武关和偏头关相接 , 直通黄河岸边 , 扼守着山西南北的交通要冲 , 外壮大同之藩卫 , 内固太原之锁钥 , 咽喉全晋 , 势控中原 。

知道古时塞外和关内的阳光和今天是否同样的灿烂?不知道那时候的小草绿树也是这样的拔高吗?没有了战马的嘶鸣 , 没有了大漠孤烟 , 也没有人等待那落日长圆 , 但仍让人想起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 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仍能感到这里充满的杀气 , 闭上眼睛 , 就能感到四周的灰烟四起 , 短兵相接 , 刀光剑影 , 血肉横飞 , 只觉得人声、马声、杀声、喊声、鼓声 , 顺着风声隐约传来 。


长城明珠雁门关

长城明珠雁门关// //

杨顺田/摄

睁开眼 , 却发现似乎并不高大的雁门关楼 , 正静静地端坐在勾注山之巅 。 城楼的四侧 , 还插着各种的红黄彩旗 , 其中一杆杏黄旗上还书写着“杨”字 , 在山风的吹拂下起伏飘扬 。 让人回想当年宋辽交兵 , 狼烟四起 , 先祖杨业跃马横刀狙辽军于云州地面 , 旌旗舞动云飞扬 , 战鼓擂鸣彻四方 , 风云帐下英雄立马 , 鼓角灯前雄姿勃发 , 一杆枪左勾右挡尽显光华的故事来 。

杨业的主要功勋是镇守代州 , 把守雁门关 。 据《宋史》所载 , 宋太宗对杨业十分倚重和信任 , 以杨业任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监及代州刺史 。 公元980年三月 , 辽发兵三万攻打雁门关 。 杨业手下仅有数百骑兵 , 引兵从雁门关西经崎岖山路绕到雁门关北辽兵背后偷袭 , 辽兵猝不及防 , 大败而逃 , 杨业趁胜追击直至辽境 , 俘老幼万余口 , 获牛马五万计 , 杨业也以战功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兼郑、代二州太守 。 杨业在代州镇守七年 , 立下赫赫战功 。

公元979年 , 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北征契丹 , 以图收回幽云十六州 , 辽军出动10万大军进犯雁门关 , 杨业把大部分守军留在关内 , 扼守要冲 , 自己带少量骑兵穿山越岭经小道绕到了雁门关北部埋伏 。 当辽军未遇任何抵抗来到雁门关前时 , 突然传来阵阵呐喊 , 只见尘土飞扬 , 辽军不知有多少宋军抄了自己的后路 , 吓得四处逃命 , 宋兵大获全胜 。


长城明珠雁门关

长城明珠雁门关// //

杨顺田/摄

几年后 , 辽国大权落到萧太后之手 , 宋太宗兵分三路北伐 , 杨业当了潘美的副将 , 潘杨兵发雁门关 , 一路势如破竹 。 但曹彬率领的另一路宋军在歧沟关被辽军打败 , 宋太宗立即下令全线撤退 , 并令潘杨将已攻克的四州百姓护送入关 。 杨业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式提出佯攻引敌 , 精兵要道埋伏 , 掩护军民安全撤退 。 但潘美不听进言 , 要杨业大张旗鼓行军撤退 。 杨业无奈只好率兵士打头阵 , 并要求潘美陈家峪派兵接应 。 杨业且战且腿 , 谁料想潘美根本没有伏兵接应 , 早已撤回关中去了 。 杨业与数倍敌军刺杀数日 , 儿子杨延玉战死 , 自己身受数十处创伤 , 战马中箭被辽俘虏 , 绝食三日 , 壮志未酬英灵在 , 捐躯赴国慨而慷 。

“杨业死 , 长城毁” 。 杨业战殁后 , 雁门局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虽不致立即导致宋廷灭亡 , 但给宋王朝在军事上带来严重后果 。 杨业死后 , 其子杨六郎长期率兵驻守在这里 , 统领句注山卜八隘口的堡寨之兵 , 为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北宋的安全也金戈铁马 , 气吞长虹 。


长城明珠雁门关

长城明珠雁门关// //

杨顺田/摄

当然 , 雁门关并非仅仅由杨家七郎八虎的赫赫战功建构而成 。 雁门关的历史 , 比杨家将故事要悠久得多 。 据关下镇边祠的相关史料统计 , 三千多年来 , 雁门古塞 , 胡汉相争 , 群雄逐鹿 , 战事连绵 。 从公元前4世纪起到20世纪 , 这里前后发生过规模战争1700余次 。 跟抽象的史实相比 , 民间传说中的各种故事 , 更具传奇色彩 。 杨家将满门忠烈英雄的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 , 就是因为作为民族英雄甘心为民族大义付出巨大的牺牲 , 并且前赴后继 , 驰骋在塞外草原戈壁 , 保卫着边疆和黎民百姓的安宁 , 这正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中最重要的忠义精神 。 其实 , 不仅是杨家将 , 还有3000多年来的赵武灵王、李牧、李广、卫青、霍去病、薛仁贵、郭子仪等在此浴血奋战光耀青史 。 可以说 , 这里不仅在古代史上是一个多战之地和军事堡垒 , 还是地处内长城外喋血沙场的“国门” 。


长城明珠雁门关

长城明珠雁门关// //

杨顺田/摄

而今 , 昔日的刀光剑影 , 硝烟烽火 , 早已在岁月的风吹雨打中退去了所有颜色 。 那滚滚的金戈铁马滚滚的血与火被风雨卷走了 , 惨烈的撕杀场面也被悠久的岁月掩埋了 , 只有那蜿蜒的古道那破旧的战车还静静地躺在那里 , 仿佛历史记载下的文字 , 在向人们述说着当年的壮举……

人类前行的历史就是这样 , 一方面用血泊和泪水 , 书写着英雄豪杰的悲壮与凄婉 。 另一方面 , 又用现实和未来 , 洗刷尽记忆中的一切伤痛 。 而今 , 尽管没有了猎火狼烟 , 没有了浴血杀伐 , 虽然雁门关远离辉煌 , 饱经风霜 , 走向衰落并日益残破 , 但雁门关经过现代的修复依然主体结构架完整 , 对峙的敌楼、相望的烽火台和两侧蜿蜒高耸的长城 , 仍可以构成一条坚固完整的军事防卫体系 , 不失当年边防重镇壁垒森严的气势 。

古往今来 , 雁门关就像一尊保护神 , 讲述着中华民族艰辛的历程和腥风血雨的战争史 , 尽职尽责的守护者中原大地亿万人民的幸福家园 。


长城明珠雁门关

长城明珠雁门关// //

杨顺田/摄

而今 , 那安静的墙砖以及关前那石刻的碑文 , 那生锈的古炮以及散落在地的铁标铜柱 , 还有广武城下古战场上那隆起的墓群 , 就像尘封的往事已经成为一种记忆 。 但杨家将和那些守护边关历朝历代将士们的报国热忱 , 那种当国家需要的时候甘愿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 作为历史的见证 , 将永久地存在并且值得后人们永远地敬仰着 。 (采访人员 杨顺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