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他两次出手,曹操刘备惨遭一生之耻?历史真相或相反

文:刀与笔(作者原创授权)

提起阚泽的名字 , 不少三国爱好者首先联想到的大抵应该是《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中“阚泽密献诈降书”的情节 。

在密献诈降书这一过程中 , 阚泽的表现有胆有识 。 面对曹操诘问降书中为何没有明确约定时间时 , 阚泽机敏睿智地指出“‘背主作窃’ , 不可定期” , 并进一步解释说明“倘今约定日期 , 急切下不得手 , 这里反来接应 , 事必泄漏” , 对曹操提出的质疑进行了巧妙的对答 , 最终打消了曹操认定黄盖为诈降的疑虑(笔者按:小说中 , 东吴诈降计的成功 , 除了阚泽的临场机智应对 , 东吴方面利用蔡中、蔡和兄弟诈降为曹操传递假消息也是打消曹操顾虑的一个原因) , 将东吴的计策成功推进 。 曹操由此遭遇一生最大败绩 。

除了在赤壁之战中出色地完成递献诈降书的任务 , 小说中阚泽还有一次亮眼的表现 。 《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 刘备为雪弟恨 , 大举兴兵讨伐东吴 。 在东吴数战不利的情况下 , 阚泽力排众议 , 推荐陆逊为东吴统帅 , 并以全家性命作保 。 最终陆逊不辱使命 , 火烧连营重创蜀军 。


《三国演义》他两次出手,曹操刘备惨遭一生之耻?历史真相或相反

《三国演义》他两次出手 , 曹操刘备惨遭一生之耻?历史真相或相反// //

阚泽在小说中的表现大抵只有这两处 , 但仅仅这两处的表现 , 也足以表现阚泽其人机敏、识人的特点 。 尤其在小说中 , 为反衬刘备集团人物的高大形象 , 东吴诸文臣多遭调侃甚至贬损 , 形象大抵多是胆小懦弱 。 反观阚泽的事迹言行 , 却和一般的东吴文臣不同 。 更值得一提的是 , 小说中阚泽密献诈降书、力荐陆逊的情节在历史上似乎并没有依据 。 正史上虽然有记载黄盖诈降书的内容 , 但确无记载是何人递送的诈降书 。 而历史上孙权任用陆逊虽然群下亦有因陆逊年纪轻、资历浅的缘故心中不服等情形 , 但确实未提及到底是何人推荐陆逊担当重任的 。 由此可见 , 罗贯中先生在小说中为阚泽增加安排了不少精彩的戏份 , 让阚泽这位东吴文臣的形象颇有些与众不同 , 可以说阚泽是小说中东吴文臣的佼佼者 。


《三国演义》他两次出手,曹操刘备惨遭一生之耻?历史真相或相反

《三国演义》他两次出手 , 曹操刘备惨遭一生之耻?历史真相或相反// //

那么 , 真实历史上的阚泽形象到底又如何?与小说中的形象又有何区别?

小说第四十七回 , 阚泽正式出场时 , 对其身世特点有简单介绍——“却说阚泽字德润 , 会稽山阴人也;家贫好学 , 与人佣工 , 尝借人书来看 , 看过一遍 , 更不遗忘;口才辨给 , 少有胆气 。 ”这句简短的介绍前半部分大抵在历史上有相似的记载 , 都说明了阚泽好学的品格和聪慧的特质 。 但“口才辨给 , 少有胆气”应当是小说给阚泽增加的特点 , 从历史记载中似乎很难看出阚泽擅长舌辩(笔者按:小说中特地设定阚泽“口才辨给 , 少有胆气”的特点 , 意欲为之后阚泽献诈降书时机智应对曹操埋下伏笔;黄盖最后“非公能辩 , 则盖徒受苦矣”的评价也强调了小说中阚泽的辩才出众) 。 相反的 , 历史上有阚泽不擅长舌辩应对的例证 。 《三国志薛综传》中记载西蜀的使者张奉曾经在出使东吴时当着孙权的面以阚泽的姓名嘲弄阚泽 , 阚泽不能对答 , 之后还是薛综出面对答解围(笔者按:纵观蜀吴的邦交 , 有很多类似的言语交锋 , 除了薛综对答张奉 , 还有如伊籍对答孙权、秦宓对答张温、费祎对答诸葛恪等) 。


《三国演义》他两次出手,曹操刘备惨遭一生之耻?历史真相或相反

《三国演义》他两次出手 , 曹操刘备惨遭一生之耻?历史真相或相反// //

小说着力突显阚泽的辩才 , 但历史上阚泽并不以舌辩见长 , 他更倾向是一位敦厚的儒生、学者 。

史载 , 阚泽“追师论讲 , 究览群籍 , 兼通历数” , 更著有《乾象历注》(关于历法的著作) 。 每当朝廷中有重大议论 , 经典中有疑难 , 众人往往都向其征询意见 。 虞翻曾高度评价阚泽 , 认为他堪比扬雄、董仲舒两位大儒 。 更难得的是 , 如此学识渊博的阚泽仍然能够保持低调、谦和的姿态 , 以中正的方式处理各项事务 。 官府中的小吏招呼他回答问题 , 他都能够以礼相待 。 校事吕壹因罪行被揭发 , 相关部门经过审理 , 奏请施以大辟的刑罚 , 不少人则认为吕壹作恶多端 , 应该施行炮烙、车裂的酷刑以昭示其恶 。 孙权就此事咨询阚泽 , 阚泽则认为“盛明的时代 , 不该有这样的酷刑” , 孙权最终听从了阚泽的意见 。 此外 , 由于各个官署存在积弊 , 孙权想要增加法令条例以此加强对臣下的控制 , 阚泽则提醒“要依照礼仪和法律” 。 鉴于阚泽的学识人品 , 阚泽一度被选任负责教授孙权的子嗣 , 孙登、孙霸、孙和都曾经得阚泽传授经典 。 阚泽亲自刊约教材、拟定礼仪 , 在教授孙家子嗣上也颇为尽心尽力 。

可以看出 , 历史上阚泽的形象是一位学识渊博、品性中正的儒生学者 , 这与小说中擅于舌辩、长于识人的谋臣阚泽形象有一定反差 。 虽然历史上敦厚中正的阚泽令人如沐春风 , 但在笔者看来 , 小说中纵横捭阖的阚泽形象似乎更加生动 。 从东吴阚泽的形象反差大抵也能看出历史和文学在效果上给人带来的不同感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