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平:中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的背后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陈晓平:中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的背后
1892年 , 中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由美国医生关约翰在广州博济医院成功实施 。 笔者尝试从媒体视角、医生视角、本土视角三个方面 , 立体地呈现这一标志性事件 。 关约翰留下的“关积善医院”建筑仍然完好 , 建议列入历史建筑或文物加以保护 , 以铭记他对中国医学的贡献 。
媒体视角
广州博济医院(Canton Hospital , 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为中国第一家西医院 , 至今仍巍然屹立在广州长堤 , 前身为1835年美国医生伯驾创办的眼科医局 , 后由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接手 , 这家医院也是孙中山开始学医的地方 , 以擅长外科手术著称于世 。 实施中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的关约翰 , 于1899-1914年担任院长 。
陈晓平:中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的背后// //
19世纪末的博济医院
1892年8月13日 , 上海《申报》、《字林沪报》同时刊登“剖腹出儿”消息 , 报道博济医院关医生成功施行剖腹产手术 , 8月27日上海《点石斋画报》推出绘图报道 , 三篇文字大同小异 , 现以《点石斋画报》为例:
西医治病颇著神术 , 近数年来华人见其应手奏效 , 亦多信之 。 粤垣筑横沙某蛋妇 , 身怀六甲 , 至临盆时 , 腹震动而胎不能下 , 阅一昼夜 , 稳婆无能为计 , 气息奄奄 , 濒于危矣 。 其夫曰:“是宜求西医治之 。 ”其夫遂驾舟载妇至博济医院 , 适女医富氏因事他出 , 男医关君见其危在旦夕 , 恻然动念 , 为之诊视 , 谓儿已抵产门 , 只因交骨不开 , 故碍而不下 , 若剖腹出之 , 幸则犹可望生 , 不幸而死 , 亦自安于命而已 。 其夫遂为侥幸万一计 , 听其剖视 。 医士乃施以蒙药 , 举刀剖腹 , 穿其肠 , 出其儿 , 则女也 , 呱呱而啼 , 居然生也 。 遂缝其肠 , 理而纳之腹中;复缝其腹 , 敷以药 , 抚之安卧 。 数日寻愈 , 妇乃将儿哺乳以归 。
陈晓平:中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的背后// //
《点石斋画报》“剖腹出儿”图
这个产妇 , 是在广州大沙头北面“筑横沙”地方的疍家妇女 , 怀孕之后 , 有一天腹部震动 , 知道临盆在即 , 但历经一昼夜 , 胎儿始终不能下来 。 稳婆(接生婆)看过后表示毫无办法 , 认为有生命危险 。 她丈夫认为应找西医诊视 , 驾船把她送到博济医院 , 刚好女医生富马利(Mary Fulton)有事外出 , 男医生关约翰认为人命为重 , 不应该再计较“男女之嫌” , 挺身为之诊视 , 发现胎儿已到产门 , 只是“交骨不开” , 惟有剖腹取出胎儿 。 产妇丈夫认为救命要紧 , 值得一搏 。 关医生施用麻药后为之剖腹 , 取出一健康女婴 。 关医生为产妇缝合敷药 , 几天之后痊愈 , 抱着婴儿出院 。
《申报》、《字林沪报》提到这个疍妇“操舟之暇 , 辄贩卖食物以博蝇头” , 也即在划船运载客货的同时 , 也贩卖一些食品 , 这是珠江江面上多数疍家妇女的谋生方式 。 筑横沙是冲积而成的沙洲 , 当时有水道通往珠江 , 后来经过填筑与陆地连成一片 , 即今白云路西北 。
陈晓平:中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的背后// //
筑横沙地图
对术后情况 , 商业媒体都给了欢乐的“大团圆结局” 。 《申报》说“数日创愈而起 , 且能乳哺其儿 , 乃抱之以归” 。 《字林沪报》加了一句评论“夫剖卵出雏 , 必无生理 , 今竟能剖腹出儿 , 而母子俱活” 。 这三份报刊都是上海西人所办 , 出于商业考虑以及在中国推广西医的目的 , 只写到母女出院 , 对后续变化避而不谈 。 与三份报刊的报道不同 , 主刀医生关约翰则在事后亲笔写下:“出院后数天产妇可能死亡 。 ”
医生视角
产妇出院 , 并不是媒体所说的术后数天 , 而是入院满5个星期(at the end of the 5th week)也即8月9日 。 关约翰在产妇出院后 , 写成一篇病例报告《剖腹产手术》(The Caesarean Section) , 在9月份的《博医会报》上发表 。 作为主刀医生 , 关约翰的文章准确详尽 , 文中有大量医学术语 , 本文只简述笔者所能了解的内容 。
据关约翰叙述 , 产妇于1892年7月5日被送到博济医院 , 姓梁 , 年29岁 , 婚龄13年 , 育有二子 , 分别为11岁、9岁 , 居住在水边棚屋 , 疍家妇女 。 产妇曾有疟疾病史 , 有一次发烧引起腹水 , 人命危殆 , 后来又奇迹生还 。 两年后 , 左侧大腿根生一小肿瘤 , 偶有痛感 , 但不影响生活、工作 。 5日早晨 , 她临产而胎儿不下 , 上午11点被送到医院 。
经诊视 , 骨盆口肿瘤为内生软骨瘤 , 无法顺产 。 关医生召集哈尔文森、威尔斯医生紧急协商 , 都认为只有施行剖腹产手术才有机会挽救产妇及胎儿生命 。 12点过后不久 , 开始手术 , 用氯仿麻醉 , 几分钟后顺利取出一健康女婴 , 重4.5磅 , 产妇身上的切口用丝线缝合 。 产妇苏醒后自称很痛但并不惊慌 , 到晚上甚至还问什么时候可以起坐 。 术后伤口愈合良好 , 但有脓肿 , 仍需继续留院治疗 。
到满5个星期时 , 产妇丈夫及其朋友强烈要求出院 , 医生激烈反对但无法阻止 。 产妇出院后没有回来复诊 , 关医生在文章最后说“出院后数天产妇可能死亡” 。 关医生猜测 , 盆腔脓肿恶化估计是死因之一 , 但由于无法进行尸体解剖 , 还不能完全确定 。 (Dr. J.M. Swan:The Caesarean Section , The 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 Vol. VI, no.3, September, 1892, p.p.173-176)
本土视角
中国自古即严守夷夏之防、男女之别 。 广州作为2000余年外贸商埠 , 虽早已接受外国人在此经商的事实 , 但在鸦片战争前 , 在穗外国人实际上遭到多数士绅、平民的歧视 , 称之为“番鬼” , 意思是不属人类 。 从“番鬼”这个词 , 又衍生出鬼佬、鬼婆、鬼仔、鬼妹整个系列 , 至今在粤语地区仍有使用 , 不过已经失去歧视色彩 。
在粤语区同样受到主流社会歧视的还有疍家人 , 今天叫做“水上人家” , 这个产妇就是来自疍民家庭 。 他们对洋人较少拒斥心态 。 产妇本人驾船在珠江上售卖食品 , 之前或许就跟外国人打过交道 。 他(她)们不读“圣贤书” , 也就没有受到理学教化的影响 , 知道生命要紧 , 所谓“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 , 在拯救生命的关头应该打破 。 整个过程当中 , 产妇丈夫对西医、洋医生、男医生为他妻子接生、动手术 , 没有看到任何游移不决 。 疍民家庭结构简单 , 通常是一艘小艇里面 , 住着丈夫、妻子与未成年子女 , 也即现代人所说的“核心家庭” 。 在决定看西医、由男医生诊视、做剖腹手术一系列过程中 , 都由这对夫妻自己决定 , 整个过程没有见到长辈的干预 。
在此案例中 , 这对珠江上的疍家夫妇 , 在所谓“男女大防”问题上 , 很自然地突破了士大夫清规戒律的限制 。 从族群角度看 , 珠江三角洲的水上人对士大夫意识形态一直采取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 早在鸦片战争前的十三行贸易时期 , 他们驾驶小舟 , 为洋商运输货物 , 向洋船员提供饮食、洗衣等生活服务 , 并学习一种简单的Pigdin English以便与外国人交流 。 在他们的家庭结构中 , 长辈实际上很少干预已婚子女的事务 , 女性从事抛头露面的工作普遍化 , 与外界男性打交道属于平常 。 鸦片战争后 , 珠三角涌现出大批出身疍民的买办 , 而后成长为成功的新型商人 , 这与他们不拒斥外来新生事物的观念形态密切相关 。
陈晓平:中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的背后// //
长堤边上的疍家艇
关约翰其人
关约翰(Dr. John Myers Swan)1860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 毕业于纽约医学院 , 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医疗技术 , 1885年受长老会海外传道部派遣来到广州博济医院工作 。 关约翰在学习粤语一年之后开始诊病 , 到第三年就全力投入医疗工作 。 博济医院以去除结石手术最为知名 , 关约翰跟随老院长嘉约翰作了大量此类手术 。 凭借从美国学到的先进理论和技术 , 关约翰成功实施过几个高难度的手术如鼻窦囊肿割除 , 在实践中摸索出用颠茄素治疗鸦片中毒的一套方法 。 (王惠贤:《美国传教医生关约翰与博济医院(1885-1914)》 , 中山大学硕士论文)
嘉约翰从1855年到广州 , 属于老一辈的医生 , 实践经验极其丰富 , 对病人与弱势群体充满关怀 , 但到后期知识更新不够 。 关约翰求学时正值细菌学突飞猛进时代 , 对消毒要求极为严格 , 强调医院各方面的正规化 , 与嘉约翰发生了多次冲突 。 1899年 , 嘉约翰离开博济医院 , 到广州芳村创办中国第一个精神病医院“惠爱医局” , 关约翰遂接任院长 。
1935年 , 嘉惠霖医生在《博济医院百年》一书中写道:“关约翰医生是一位耐心细致的好医生 。 他一身兼任内外科医生、院长、业务经理、出纳员和苦力领班 。 但是他不善于分权给别人 , 而是坚持事必躬亲 , 监督一切 。 他的同事们 , 都是一些非常能干的人 , 对此就有所不满 , 觉得工作没法做下去 。 ”这些医生无法忍受关约翰的管理方式 , 一个个选择离开 , 令医院管理委员会不得不调整班子 。
1914年1月 , 关约翰递交辞呈 , 5月份正式离开博济医院 。 “不过他并没有离开广州 , 而是在城东的郊区建造了一间私人医院 , 在那里行医直到1919年 。 ”(《博济医院百年》 ,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 第205页)
陈晓平:中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的背后// //
关约翰
关约翰的遗产
关约翰私人医院位于“城东的郊区” , 具体是何所在?1964年 , 以雷秀民领衔的8位广州东山耆老 , 写成《广州市东山六十年来发展概述》长文 , 称“一九一四年 , 博济医院美籍医生‘关医生’ , 在木棉岗买地建屋 , 称‘关园医院’ , 后来关医生与张新基因地界发生争执……关园建筑物现在还存在”(《广州文史资料》第14辑 , 第114页) 。 这篇文章提供了医院位置的大致信息 , 即“木棉岗山顶” , 与张新基医生创办的两广浸信会医院相邻 。
2018年 , 上海医药文献博物馆上官万平馆长拍下一张“美国关医生启事” , 发给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朱素颖 , 在朋友圈被我一眼窥见 。 这是十分珍贵的原始文献 , 可与《博济医院百年》相印证 , 证明他在1914年1月开始在广州东山兴建私人医院 , 起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名字叫“关积善医院” , 于5月1日开业 。
笔者从民国地图查到 , 木棉岗位于东山庙前西街北面 , 也即今东山百货大楼后面 。 从东山口沿着署前路 , 走过百货大楼 , 到庙前西街右拐 , 大概100米出头 , 马路右边可见一斜坡 , 巷口写着“关园”二字 , 左边围墙内即是原两广浸信会医院的地盘 。 沿着斜坡往上走 , 到头右拐 , 可见一座古老的灰砂砖建筑 , 门牌写的是“关园2号” 。
陈晓平:中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的背后// //
东山庙前西街关园斜坡
1907年 , 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在广东南海创办裕益机器制砖公司 , 引进德国设备生产中国第一代环保建材 , 利用沙河等原料高温烧制灰砂砖 , 清末民初广州城内外有不少建筑采用这种灰砂砖作墙体 。
陈晓平:中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的背后// //
关园2号建筑
1923年 , 广州市政公报公布了一张东山俯拍照片 。 广州老照片研究专家“@广州的民国建筑”实地踏勘之后作对比分析 , 认为这张照片在两广浸信会医院大院内一座早期建筑上拍摄 , 左侧远景为东山公园 , 左侧近景即关园2号 。 这张照片证实 , 在1923年前 , 这座灰砂砖建筑就已存在 。 综合雷秀民等人的回忆、“@广州的民国建筑”的分析 , 可认定关园2号即是关积善医院原址 , 这一条巷子命名为“关园”也来自关约翰 。 为铭记关约翰在促进中国医学发展、保护妇婴生命安全方面的杰出贡献 , 笔者建议将关园2号建筑列入历史建筑或文物加以保护 。
陈晓平:中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的背后// //
1923年的关园
剖腹产技术的引进功德无量 , 对保障母婴生命安全、减少产妇痛苦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 据统计 , 当今中国剖腹产率近50% , 稳居世界第一 , 从专业角度看有些手术可能并非绝对必要 , 但对不少家庭来说则是自觉自愿的选择 。 中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的实施 , 有赖于被视作“贱民”的疍家妇女挺身尝试 , 疍家人的开放心态使得决定手术的过程十分容易 。 在那个时代 , 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妇女很少到“鬼佬”主持的医院待产 , 不太可能容许“鬼佬”医生接触身体的隐私部位 , 更不用说做剖腹手术 。 我们在感谢关约翰医生之外 , 也应该给勇敢的疍家人点赞 。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徐向前,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 致敬民族英雄,致敬中国脊梁——王春晖激情创作钟南山院士肖像
- 八国联军侵华, 列强要求瓜分中国, 只有一个国家反对, 原因不简单
- 日本1年侵略大半个中国,为何攻打重庆6年都没攻下来
- 太平天国灭亡时曾国藩造反的话,会有人追随他吗?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浅谈有关诸葛亮生平的六大疑案
- 《偃师造人》中国古代第一部科幻小说
- 正月初五关键时期,在家实在憋不住,看看往日平遥古城晋商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