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的她曾在抗美援朝中救死扶伤

“护士这份职业 , 就像碳 , 它并不美 , 却能够发光、发热 , 给人温暖 , 给人希望 。 ”吴梅珍今年已90岁高龄 , 谈起这份职业仍满怀自豪 。

1929年出生的她是广东新会县古井镇文楼乡人 。 1941年 , 新会被日军占领 。 战火中 , 年少的吴梅珍逃难到了韶关 , 其后考上广东省立护士高级护士助产学校 。

1946年 , 吴梅珍毕业 , 被分配到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 , 成为一名外科和妇产科护士 。 当时中山大学医学院才18名护士 , 她就是其中之一 。

“毛主席在1950年10月发出"抗美援朝 , 保家卫国"的号召 , 我那时候爱看《当绞套架在脖子上》《卓雅和舒拉的故事》 , 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吴梅珍说 , 当时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有15人报名组成了一支医疗队 , “我们是全国第一批民间医疗队” 。

在经历了艰难奔波后 , 吴梅珍一行抵达了前沿兵站医院 。 到达的当晚 , 他们就立即开展了手术 。 医疗队每晚要做三四十台手术 , 诸如止血、取弹头 , 处理包扎后就将伤员送往后方医院 。

有一次 , 在为一名伤员取子弹时 , 手术才进行一半 , 突然一架美军飞机飞了过来 , “当时医生刚把子弹取出来 , 不能让病人伤口就那样裸露着呀 , 他就接着缝 , 缝完最后一针 , 口罩都没来得及摘 , 就被两个朝鲜老百姓强行拖走了 。 我当时背着药箱 , 跟在他后面 。 我们刚离开 , 整个屋子就被炸塌……”

还有一次 , 吴梅珍正抢救一名休克病人 , 急需输血却找不到血源 。 “当时我们采用的是最简单的检验方法:用我的一滴血和病人的一滴血混在一起 , 看凝不凝固:如果凝固了 , 就是血型不匹配;如果不凝固 , 就可以给他输血 。 ”血型匹配 , 吴梅珍给他输了100毫升自己的血 。 她还因此获得了一枚三等军功章 。

1951年8月 , 吴梅珍随医疗队回到广州 , 当年年底被保送至华西医学院学习“护士教育” , 10个月后回到中大医院护士学校 , 从此成为一名护理教师 , 直至退休 。

(文/图 羊城晚报采访人员 丰西西 通讯员 彭福祥 蔡新洁 刘星亮)

作者:丰西西 彭福祥 蔡新洁 刘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