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三国》的文旅阅读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晚清三国》的文旅阅读


《晚清三国》的文旅阅读

《晚清三国》的文旅阅读// //

李洁先生深度解读日俄战争的历史专著《晚清三国》 , 赢得了学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 作为喜欢四处游走的历史文化爱好者 , 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该书在带领读者走进历史纵深处的同时 , 又能够照亮现实路径的文化旅游之价值 。

“一个旅顺口 , 半部近代史”

1995年我兼职做电视编导 , 曾经在大连和旅顺逗留过几天 , 面对日俄战争的各种遗迹颇多感触 , 对于遗迹背后的故事却没有完整认知 。 阅读李洁的《晚清三国》 , 才给自己补上一堂生动鲜活的历史课程 。

“一个旅顺口 , 半部近代史” , 《晚清三国》围绕日俄两军拼死争抢旅顺港口以及周边地区的残酷战争 , 全方位介绍了发生在1904年大清国满洲地区的一场被史家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的日俄战争 。

旅顺口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 , 东临黄海 , 西濒渤海 , 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 这里在晋朝称“马石津” , 唐谓“都里镇” , 元名“狮子口” , 大明王朝时期改称“旅顺口” 。 到了1880年 ,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开始在这里打造北洋舰队的主要基地 。

1894年 , 为了与大清争夺对于朝鲜的控制权 , 日本在平壤发动甲午战争 。 由于大清军队一触即溃 , 日军司令长官山县有朋指挥军队一路追击 , 于11月21日攻陷李鸿章经营多年的满洲重镇旅顺 , 停泊在旅顺口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

甲午战争之后 , 国力还不够强大的日本在俄国、德国、法国三国的联合压制之下 , 退出已经占领的辽东半岛 。 为了报答俄国的救助之恩 , 也为了联合俄国防御日本的再次侵略 , 中俄两国于1896年在莫斯科签订秘密《中俄御敌相互援助条约》(简称《中俄密约》) , 其中约定在满洲兴建作为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一部分的大清国东省铁路(简称东清铁路) 。 东清铁路是从满洲里经哈尔滨到绥芬河、再从哈尔滨到旅顺口的T字型铁路 , 其东西走向的干线叫北满铁路 , 南北走向的支线叫南满铁路 。

1897年11月14日 , 德国军舰借口两名传教士在曹州巨野被暴民杀害 , 强行占据山东半岛的胶州湾 , 开始在海滩上建造青岛城 。 一个月后的12月15日 , 5艘俄国军舰应大清国邀请 , 以驱逐德国舰队的名义住进旅顺港 。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 招来八国联军的武装侵略 , 俄国借口镇压满洲地区的义和团暴民 , 趁机抢占满洲地区的大片领土 。

1903年7月14日 , 东清铁路南满支线的旅顺站正式通车 , 此举让“中俄御敌”的敌对一方忍无可忍 。 日本近代陆军的奠基人、军政元老山县有朋警告说 , 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每增长一寸 , 日本寿命则缩短一寸” 。

这一年的8月3日 , 日本驻俄公使栗野慎一郎向俄国外交大臣拉姆斯多夫提出正式要求:俄国遵照与大清国的协定 , 把进入满洲的全部军队撤回国内 , 同时把进驻朝鲜半岛的俄军也全部撤出 。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主战派军官阿列克谢耶夫等人煽动下 , 悍然将所谓的关东州升格为“远东总督府” , 任命阿列克谢耶夫为直接向沙皇负责的远东总督 。 阿列克谢耶夫荣升之后 , 组织太平洋舰队开展了一场明显针对日本的实战演习 。

1904年2月8日 , 日本对俄国不宣而战 。 当天下午 , 日军第一军先遣队在韩国济物浦(仁川)登陆 , 并击沉俄国两艘舰船 。 当天夜里 ,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率领主力舰队偷袭并重创驻守旅顺口的俄太平洋舰队 。

2月13日 , 无力自救的大清国朝廷 , 按照袁世凯的建议宣布局外中立 。

2月24日 , 《日韩协定书》签署 , 韩国沦为日本的被保护国 。 日本联合舰队在旅顺港口发起第一次闭塞作战 。

4月13日 , 俄旗舰触雷沉没 , 海军名将马卡洛夫阵亡 。

8月9日 , 日本第三军司令长官乃木希典从陆地强攻旅顺口 。

乃木希典的“军神”悲歌

乃木希典是长洲藩所属的长府藩人 , 小时候曾被母亲失手用蚊帐钩子剐瞎左眼 。 11岁时开始学习汉学 , 是以写做汉文边塞诗著称的一名日军枭雄 。 甲午战争期间 , 他担任山县有朋第一军的第一旅团少将旅团长 , 只用一天时间就率部攻陷了旅顺要塞 , 第二天即1894年11月22日 , 他纵容士兵屠杀了数千名大清军民 。

1904年5月20日 , 日军大本营宣布组建满洲陆军第三军(又称旅顺攻围军) , 55岁的退役陆军中将乃木希典被任命为第三军司令长官 。 在此之前 , 他的两个儿子已经赶赴满洲参加金州战役的作战 。 5月27日 , 乃木希典25岁的长子、第二军第一师团少尉队长乃木胜典 , 死于金州野战医院 。

6月份的第4日 , 乃木希典率第三军司令部与第十一师团在满洲盐大澳顺利登陆 。 6月6日 , 日本天皇诏令乃木希典晋升陆军大将 。 隶属第二军的第一师团随后被合并到第三军 。 师团长伏见宫贞爱亲王为了避免乃木希典的次子乃木保典像哥哥一样前线阵亡 , 特意将乃木保典调到师团部担任少尉卫队长 。 乃木希典听到这个消息 , 命令伏见宫把保典调回前线:“让他战死才好 , 这样我对国民就有了交代!”

6月26日 , 日军第三军经过充分的战前准备 , 开始进攻俄军设在旅顺外围的第一道防线 。 俄军工事之坚固 , 炮火之猛烈 , 士兵之顽强 , 尤其是新配备的马克沁重机枪的杀伤力 , 都是日本军方没有料想到的 。

7月30日 , 日军以伤亡12400人的代价结束旅顺外围的战斗 , 俄军伤亡人数为3592人 , 不足日军的三分之一 。

8月19日凌晨 , “旅顺攻围军”对旅顺要塞发起围攻 。 按照乃木希典的预期 , 以5万将士攻打3万俄军 , 两个昼夜就可以结束战斗 。 但是 , 俄军的顽强大大超出他的预期 。 日军激战五天四夜也没有攻克既定目标 , 投入战场的50765人死伤了15860人 。 8月24日 , 乃木不得不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 , 第一次总攻宣告失败 。

以东鸡冠山北堡垒为中心的俄军东部防线 , 是整个旅顺要塞最为坚固的部分 , 永久性工事、大小炮台、完善的堑壕 , 以及数公里长的铁丝网 , 构成了立体防线 。 乃木选择东部为主攻方向 , 显然是选错了目标 。 用李洁的话说 , “110年后 , 我曾两度开着车在当年的战地‘转山’ 。 旅顺并无巍峨的大山 , 山上也无嶙峋的巨石与成片的森林……日军进攻俄军要塞 , 只能奋不顾身地经过毫无掩蔽物的开阔地带 , 成为俄军火炮、机枪、步枪与手榴弹的活靶子 , 其伤亡也就不言而喻了 。 ”

第一次总攻失败后 , 乃木希典把“旅顺攻围军”司令部前移到柳树房村周姓人家的四合院里 , 他在这里一住就是4个月 。 2014年9月11日上午 , 李洁在旅顺文史专家李华家陪同下 , 找到了柳树房村的周家 。 周运清老人告诉李洁 , 他爷爷周乃庚在世的时候 , 经常说起乃木希典的那些事儿:“乃木的两个儿子都战死了 , 村里人都知道 。 要不他(乃木)怎么喜欢和小男孩拉呱儿?”

1904年11月30日晚上 , 乃木希典在柳树房村的司令部里得到参谋白井的报告:上午10时许 , 乃木保典少尉在203高地北坡传达突击队长的撤退命令时 , 被俄军炮弹炸起的石块击碎脑壳 , 当场阵亡 。

被俄军标注为203的高地 , 是旅顺城区西北方位的一座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形小山 。 1980年 , 一部《二百三高地》的电影风靡日本 , 电影的主角就是乃木希典 。 为了争夺小小的203高地 , 从1904年9月19日到12月5日 , 日军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付出了伤亡1.5万名官兵的惨重代价 , 俄军伤亡人数也高达5000人 。 战斗结束 , 战壕内外 , 炮台上下 , 堆满了尸体 , 人血染红了山上的积雪 。 203高地因此被称为世界战争史上单位面积遭受炮击最密集的地方 。

攻占203高地之后 , 日军居高临下 , 很快击沉了停泊在旅顺港内的俄军太平洋舰队的大小军舰 。 1905年1月1日 , 旅顺俄军司令斯特塞尔乞降 。 2日 , 日俄签订开城条规 。 5日 , 斯特塞尔与乃木希典会见于旅顺水师营村 。 攻占旅顺要塞之后 , 乃木希典率领第三军投入日俄两军的奉天会战 , 然后绕过奉天(今沈阳)一路追击俄军到辽宁最北端的法库门(今法库县) 。 1905年12月9日 , 乃木希典奉命从法库门经大连湾撤军回国 。

1906年1月1日 , 乃木希典再一次登上被他的儿子和1.5万名官兵血洗过的203高地 , 留下了一首汉文七律边塞诗歌《尔灵山》:“尔灵山险岂难攀 , 男儿创业期可艰 。 铁血履山山形改 , 万众敬仰尔灵山 。 ”

在登船回国的军舰上 , 乃木希典写下另一首更加著名的汉文边塞诗:“皇师百万征强虏 , 野战功成尸做山 。 愧我何颜看父老 , 凯歌今日几人还?”

1月10日 , 乃木希典率部在广岛的宇品码头登陆 。 面对狂热欢迎的广岛民众 , 他满面羞愧地表示说:“我就是让你们的儿子和丈夫死了的乃木……”

1月14日 , 乃木希典乘坐列车来到东京 , 享受天皇的单独召见 。 他面对天皇恭读了复命书 , 其中悲壮地表白道:“微臣无能 , 让陛下的将士死伤惨重 , 臣唯有自刃方能抵罪 。 ”

明治天皇睦仁安抚说 , 现在不是要死的时候 , 要死也要等朕死了以后 。

1912年7月30日凌晨 , 60岁的日本第122代天皇、以明治维新载入史册的睦仁因病去世 , 其子嘉仁天皇继位 , 开启了大正时代 。

9月13日晚上19时40分左右 , 乃木希典以军刀在腹部切开十字口 , 再用短剑切颈而亡 。 他的妻子静子也用护身短剑刺向了心脏 。 夫妻二人采用这种极端效忠的方式 , 把自己成就为明治天皇的殉葬牺牲品 。

乃木自裁后 , 日本《读卖新闻》提议 , 将他的寓所改建为神社 。 日本各地纷纷效仿 , 乃木希典因此成了拥有最多神社的日本“军神” 。

2014年8月 , 李洁登上旅顺203高地 , 仔细打量着耸立在山巅之上的由乃木希典题写碑名“尔灵山”的炮弹状纪念碑 。 在纪念碑四周的山坡上 , 栽种着日本人从大洋彼岸一株一株移植过来的5000多株樱花树 。

在离旅顺城区不远的柳树房村 , 周运清告诉李洁 , 日俄战争结束10年后 , 日本人花钱买下周家老屋 , 在乃木希典的老家进行复原重建 。 2015年7月6日下午 , 李洁专程来到日本山口县长府市的“乃木大将旧邸” , 并没有看到周运清等人口口相传的周家老屋 , 只是在日式旧邸的院落里面 , 看到了一颗标明是“二零三高地之松”的小松树 , 和标明是“水师营枣树”的老枣树 。

另据李洁考证 , 1905年夏天 , 28岁的秋瑾在第二次东渡日本的海船上 , 奋笔写下一首七律《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 其中的经典名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 所歌颂的是日俄战争中的日军 。 当年的大清官民 , 内心深处是支持“同文同种”的日本人决战俄罗斯侵略军的 。 秋瑾当年留下的手持短剑的著名照片中的发型 , 就是日本妇女向牺牲在203高地的1.5万名官兵致敬的“二百三发髻” 。

日俄战争的实地寻访

为了写作《晚清三国》 , 李洁两度造访旅顺口 , 三度在辽宁大地驱车驰骋 , 重寻当年日军击败俄军的进军路线 , 车轮逐次碾过丹东、凤凰城、新宾、本溪、辽阳、沈阳、铁岭、法库和昌图 。 2015年阳春、仲夏和深秋 , 李洁还三次东渡日本 , 就近解读战争的策源地和一代军政巨头的生长环境 。 这一年的俄罗斯海军节(每年7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 , 李洁专程赶到远东名城海参崴 , 零距离打量节日中的太平洋舰队 , 日俄战争期间的开头与结尾都与这支舰队有关 。 实地寻访的李洁一次又一次在现场打开历史 , 为喜欢到历史纵深处探索发现的文化旅游者 , 提供了一系列完整翔实的文旅路线图 。

《晚清三国》的最后一节“没能凿断的石碑与不该忘却的战争” , 本身就是一篇集中凭吊历史遗迹的文化旅游路线图 。 限于篇幅 , 本文只能予以索引摘录 。

按照李洁的介绍 , 日俄战争结束之后 , 在日本帝国首任关东总督大岛义昌的提议下 , 日本人成立“满洲战跡保存会” , 开始在旅顺口和辽宁各战地广立纪念碑 , 从辽东的丹东 , 到辽南的旅顺口 , 再到辽中的辽阳、铁岭、法库、开原 , 直到辽北的昌图 , 日本人都竖过石碑 。 碑名均是与当年的战役有关的将领题写的 。

2015年8月24日 , 李洁在丹东文史专家任鸿魁带领下到达九连城村 , 在被密草覆盖路面的山道尽头看到了被当地人称作“日本碑”的“鴨綠江戰跡紀念碑” 。 其中的“紀念碑”三个字已经被人凿毁 , 花岗岩碑座上嵌着一方“满洲战迹保存会”落款的碑铭 , 题写碑文的是日本满洲军第一军司令官黑木为桢大将 , 他于1904年3月14日率领部队从韩国的镇南浦登陆 , 5月1日强渡鸭绿江 , 攻占九连城 , 然后向凤凰城(今凤城市)进发 。

在九连城山腰的一片苹果林里 , 有日军修筑的一座俄军墓园 , 俄罗斯人前些年又来整修过 , 并且委托苹果林的女主人加以照看 。 墓园里面有几座小小的十字架与坟堆 , 中央最大的一座用石块砌成的墓顶上 , 立着一个大大的水泥十字架 。 园子里间歇性地飘过一段安魂曲 , 令陌生的过路人心惊胆寒 。

旅顺东鸡冠山上有几座日军纪念碑 , 其中“東雞冠山北堡壘”碑的铭文落款处 , 刻有题写碑文的鲛岛重雄的名字 。 鲛岛重雄是当年攻陷此堡垒的第三军第十一师团的师团长 。 在被轰炸得千疮百孔的堡垒之外 , 有一小型的方尖碑 , 上刻“露军康特拉琴科将军战死之所” , 其中康特拉琴科用的是日语片假名 。

日本人当年在旅顺城区的白玉山顶建造了一座神社 , 将所有战殁于旅顺之役的官兵骨灰存放于此 , 该神社因此被称为“纳骨寺” , 寺前是用于招魂的“表忠塔” 。 协助乃木希典攻陷旅顺要塞的原第三军参谋长、旅顺要塞司令伊地知幸介少将 , 担任建塔委员会的委员长 。 塔名请最初参与旅顺攻坚战的师团长伏见宫贞爱亲王题写 , 塔匾由参与旅顺之役的陆海军首长乃木希典与东乡平八郎联名撰写 。 因该塔以祭祀和招魂而立 , 塔名与塔门没有按惯例朝向南方的大海 , 而是朝向了北边的神社 。 日本人的神社现在已经荡然无存 , 67米高的白玉山“表忠塔”至今依然是旅顺城区的第一地标 。 当年日本人必须在地面的“御手洗”石盆里洗过手才能走下去参拜的三间幽暗的地下室——存放骨灰的“纳骨堂”——也完整保存着 。 竣工于1907年3月的纳骨堂里 , 曾经容纳过22723名日军官兵的骨灰 , 这些骨灰盒在1945年秋随着苏联红军的到来而不复存在 。

铁岭城东有座龙首山 , 是日俄两军最后一场激战的旧战场 。 2014年8月24日 , 当地文史专家刘汉兴指着龙首山上一幢倒塌了的砖碑告诉李洁:这本来是日本的“日露战迹碑” ,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被老百姓捣毁 , 这一带经常有人挖到子弹 。

日俄战争以日军代价惨重的惨胜而告终 。 1905年9月5日 , 日俄双方在美国总统老罗斯福的调解之下 , 在美国的朴茨茅斯市签订《朴茨茅斯合约》 。 俄国拒绝支付日本提出的战争赔偿 , 只是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 , 并且把辽东半岛及南满铁路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 , 同时将库页岛南部也割让给了日本 。

被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的日俄战争 , 标志沙俄远东政策的破产 , 揭开了沙俄帝国专制腐败的痈疽 , 加速了俄国革命的爆发 。 用列宁的话说 , “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 , 就不可能有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 。 ”(《列宁选集》第4卷184页)作为战胜一方的日本 , 从此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 , 刺激了军国主义的进一步扩张 , 同时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大陆的幽暗命运:日俄战争期间 , 大清国的满朝文武只能在左顾右盼、左右摇摆中修修补补苟延残喘 , 却不肯死心塌地地启动现代文明社会的制度转型和科技创新 。 战后仅六年 , 矗立近300年的大清帝国 , 就在辛亥革命中土崩瓦解 。

2015年7月25日上午 , 李洁来到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的“镇守东方之城”符拉迪沃斯托克 , 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海参崴 。 在历经110多年风吹雨打的火车站老站台上 , 李洁亲眼看到了那座四面都铸着“9288”金字的西伯利亚铁路纪念碑 。 铁碑前的铜牌子上 , 铸着几行俄文 , 其汉语意思是:从莫斯科开始的伟大的西伯利亚铁路终止于此 , 9288公里 。

7月28日清晨 , 李洁终于找到了在老照片里早就熟悉的海军名将马卡洛夫的巨大雕像:马卡洛夫面对日本海 , 身着大衣 , 手握单筒望远镜 , 一脸凝重地石化在一座高高的基座上 。 在这座城市里 , 除了车站广场上的列宁像 , 马卡洛夫像是体量最大的历史人物之雕像 。

马卡洛夫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俄国海军中将、军事理论家 。 他于1904年3月接任太平洋舰队司令 , 上任第三十六天就因所乘坐的海军旗舰意外触雷而死于非命 。 对于士气低落的太平洋舰队来说 , 马卡洛夫之死堪称是致命一击 。

对于110年前发生在大清满洲也就是今日中国之东北三省的日俄战争 , 交战双方的日本和俄罗斯都在强化着他们各自的历史记忆 。 今天的中国人尤其应该重新打捞这段并不久远的历史真相 , 进而做出最深层次的文化反思 。 李洁的《晚清三国》提供给读者的 , 就是可以带领大家走进历史纵深处的一系列文化旅游导游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