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战争,拒绝修辞

林 颐

约翰·基根 , 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军事史作家之一 , 《一战史》、《二战史》、《军事史》等作品 , 恢弘大气 , 鞭辟入里 。 基根是如何写出这些杰作的呢?

在成名作《战争的面目:阿金库尔、滑铁卢与索姆河战役》(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里 , 基根其实就已经明确了他的创作观 。 军事史有何用处?教材通常呈现精美的地图、标准战术符号、战况进程与战争规则 。 基根认为 , 诸如武器、设备、后勤、士气、当时的战略思想等 , 需要在课本之外去寻找 , 还要采用与战争所有相关人员的多重视角全方位观察 。 军事史学家的本能是概括与分解 , 要把分析和叙事相结合 。 所以 , 基根反对“战争史的修辞” , 尤其是浪漫主义风格的英雄人物塑造 。

熟悉基根的人都知道他很少把视线聚焦在几位统帅身上 。 比起英明的指挥 , 基根更注重战争的规模、强度、广度和物力人力损失等方面的数据 。 假如把浪漫化写作称之为“表现派” , 目的在于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那么 , 基根大概就是“再现派” , 力图客观还原战争的面目 。 在基根看来 , 证据胜过描写 , 事实就是历史 , 确凿的细节往往藏于沉默的物质材料 。

基根是一个“技术至上”者 。 这从他对武器设备异乎寻常的关心就能看出来 。 但凡叙写一场战役 , 基根一定会对参战双方的武器做出极其细微的描述 , 包括原料、射程、零部件、机械原理、长处和缺陷、实际使用效果等等 。 《战争的面目》选取了不同时代发生在同一地点的三场经典战役 , 分别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阿金库尔战役(使用单手武器) , 拿破仑军队同英普军队的滑铁卢战役(使用单发火器)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使用连发火器) 。 括弧的备注表明了基根的关注要点 。

三场战役的叙述非常精彩 。 以滑铁卢战役为例:每个军团的人数、驻地、食物配给清单、士兵行军速度、与敌距离几公里、时间精确到几时几分 , 等等 , 一目了然 , 翔实的数据带来清晰的认知 , 产生扣人心弦的紧张感 。 有些描述来自于参战官兵后来的信札、日记、回忆录、报告等 , 这些材料具有即时性和私人性的特点 , 生动地传递了战争的实况 , 事发场景活灵活现 , 视角转换自然完成 。 一切仿佛身临其境 。

纯粹客观的历史学家是不存在的 , 不然他的作品一定干巴巴得让人不忍卒读 。 基根以他精密的技术分析扬名军事史领域 , 但绝不能说他只奉行庸俗的机械唯物论 。 英国历史学家特里·威廉曾说过 , 最好的历史作家是能够把事实证据同“最大规模的智力活动、最温暖的人类同理心以及最高级的想象力”相结合的人 。 后两个品质基根同样具备 。 当他在描述战争之时 , 他也在不断地揭示战争的本质 。 理解战争的动机 , 洞察人性的贪婪 , 思考科技与物质进步在脱离掌控之后的可怕恶果 。 正如他强调的 , 战争使得杀戮正常化 , 非人格化、强制和蓄意的残忍 , 是对人性的最大损害 。 未来的战争应当废除自身 。

任何武器都掌握在人的手里 , 战争永远是活人的牺牲而不只是死物的对抗 。 再现 , 是为了更真实地表现 , 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何为战争” 。

作者:林 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