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口才无与伦比,令张昭哑口无言,可惜说的都不是事实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 , 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 发生在诸葛亮“舌战群儒”期间 , 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和张昭 。 原文如下:


诸葛亮口才无与伦比,令张昭哑口无言,可惜说的都不是事实

诸葛亮口才无与伦比 , 令张昭哑口无言 , 可惜说的都不是事实// //

孔明听罢 , 哑然而笑曰:“吾主刘豫州 , 向日军败于汝南 , 寄迹刘表 , 兵不满千 , 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尪赢已极之时也 , 新野山僻小县 , 人民稀少 , 粮食鲜薄 , 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 , 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 , 城郭不固 , 军不经练 , 粮不继日 , 然而博望烧屯 , 白河用水 , 使夏侯惇 , 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 , 未必过此 。 至于刘琮降操 , 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 , 此真大仁大义也 。


诸葛亮口才无与伦比,令张昭哑口无言,可惜说的都不是事实

诸葛亮口才无与伦比 , 令张昭哑口无言 , 可惜说的都不是事实// //

当阳之败 , 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 , 扶老携幼相随 , 不忍弃之 , 日行十里 , 不思进取江陵 , 甘与同败 , 此亦大仁大义也 。 寡不敌众 , 胜负乃其常事 。 昔高皇数败于项羽 , 而垓下一战成功 , 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 , 未尝累胜 。 盖国家大计 , 社稷安危 , 是有主谋 。 非比夸辩之徒 , 虚誉欺人:坐议立谈 , 无人可及;临机应变 , 百无一能 。 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 , 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 , 为了组建孙刘联盟共同对付曹操 , 诸葛亮来到了江东 , 鲁肃带着诸葛亮与张昭等二十余位文武相见 。 张昭等人曾建议孙权投降曹操 , 对诸葛亮进行责难 , 企图以此阻止孙权与刘备结成同盟 。 面对张昭等人的发难 , 诸葛亮沉着应对 , 对张昭等人的观点一一进行驳斥 。 最终 , 诸葛亮成功说服了孙权 , 孙刘联盟也因此建立 , 并在之后进行的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 。


诸葛亮口才无与伦比,令张昭哑口无言,可惜说的都不是事实

诸葛亮口才无与伦比 , 令张昭哑口无言 , 可惜说的都不是事实// //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 , 是诸葛亮口中的“扶老携幼” , 意为带着老人、领着孩子 , 形容人们成群结队而行的情况 。 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中的“夫至百里 , 民扶老携幼 , 迎君道中” 。


诸葛亮口才无与伦比,令张昭哑口无言,可惜说的都不是事实

诸葛亮口才无与伦比 , 令张昭哑口无言 , 可惜说的都不是事实// //

小说中描述的这次“舌战群儒”的故事情节 , 的确非常精彩 , 但却并非是历史的真实 。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 , 诸葛亮来到江东后 , 与孙权有过见面 , 提出孙刘联盟共同对付曹操的建议 , 最终得到了孙权的采纳 。 不过 , 诸葛亮在此期间并未与江东群臣有过所谓的“舌战群儒” , 张昭不仅没有对诸葛亮诸多指责 , 反倒非常欣赏诸葛亮的才华 。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袁子》载:“张子布荐亮于孙权 , 亮不肯留 。 人问其故 , 曰:‘孙将军可谓人主 , 然观其度 , 能贤亮而不能尽亮 , 吾是以不留 。 ’”


诸葛亮口才无与伦比,令张昭哑口无言,可惜说的都不是事实

诸葛亮口才无与伦比 , 令张昭哑口无言 , 可惜说的都不是事实// //

至于上面引用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时的这番话 , 也有很多地方与历史不符 。 首先 , 诸葛亮口中的“城郭不固 , 军不经练 , 粮不继日”就不是历史的真实 。 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公既破绍 , 自南击先主 。 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 , 表自郊迎 , 以上宾礼待之 , 益其兵 , 使屯新野 。 ”这就说明在刘备驻扎新野期间 , 刘表为刘备增加了兵力 , 同时还给予了粮草及物资方面的援助 。 否则的话 , 刘备是难以在博望坡之战中抵御曹军嫡系夏侯惇的进攻 。


诸葛亮口才无与伦比,令张昭哑口无言,可惜说的都不是事实

诸葛亮口才无与伦比 , 令张昭哑口无言 , 可惜说的都不是事实// //

诸葛亮口中的“白河用水 , 使夏侯惇 , 曹仁辈心惊胆裂” , 也并非历史的真实 , 而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故事 。 自从刘备驻扎新野之后 , 仅仅与曹军有过一次较量 , 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 。 此时的诸葛亮尚在隆中隐居 , 这场战斗与他也毫无关系 。 但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 , 作者硬是将刘备的功劳移植到了诸葛亮的身上 。


诸葛亮口才无与伦比,令张昭哑口无言,可惜说的都不是事实

诸葛亮口才无与伦比 , 令张昭哑口无言 , 可惜说的都不是事实// //

至于诸葛亮提到的刘备不忍心夺取襄阳 , 是历史的真实 。 当刘备一行离开樊城经过襄阳时 , 的确有人向刘备提出夺取襄阳的意见 , 但被刘备否决 。 不过 , 提出这一建议的不是别人 , 而是诸葛亮自己 。 《三国志?先主传》载:“先主屯樊 , 不知曹公卒至 , 至宛乃闻之 , 遂将其众去 。 过襄阳 , 诸葛亮说先主攻琮 , 荆州可有 。 先主曰:‘吾不忍也 。 ’乃驻马呼琮 , 琮惧不能起 。 ”这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主张夺取襄阳的 。 这又何来的“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呢?如果刘备不夺取襄阳是“大仁大义”之举的话 , 那诸葛亮提出的这个建议岂不成了不仁不义之举?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