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被歼重建,两年后在淮海战役竟扳回一局

1948年11月15日夜晚

徐州附近的潘塘镇

小雨

一件影响大事的小事即将发生


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被歼重建,两年后在淮海战役竟扳回一局

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被歼重建 , 两年后在淮海战役竟扳回一局// //

今日潘塘(图注)

两支敌对的军队正在相向而行急行军 , 一支自西向东进发 , 一支自东向西行进 。 黑夜里 , 双方很快发现了对方 , 但令人惊奇的是 , 各自的指挥官居然下达了几乎是同样的命令:这是小股敌军 , 不要管他们 , 冲过去 , 不要纠缠 。

但没过多久 , 双方的指挥官几乎同时发现自己犯下错误——一直有人在没完没了行军:这哪是什么小部队 , 明明是大军!

于是 , 在一片混乱之中 , 双方开始交火 。 枪声、炮声、手榴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 一场意外的战斗打响了 。

究竟是谁和谁打?

刚才所说 , 是发生在淮海战役中一场非常有名却鲜为人知的战斗 。 双方指挥官分别是华野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 , 国民党军第74军军长邱维达(就是孟良崮战役中被歼灭的整编74师之后重建的部队) 。


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被歼重建,两年后在淮海战役竟扳回一局

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被歼重建 , 两年后在淮海战役竟扳回一局// //

韦国清将军(图注)

双方是怎么遇到的?

要说清楚这事儿 , 得把时间往前移几天 。

1948年11月初 , 张克侠、何基沣两位将军在贾汪起义 , 让开道路 , 使粟裕指挥下的华野主力迅速追上并包围了正在从连云港往徐州撤退的黄百韬第7兵团 。 黄百韬被困在碾庄 , 弹药粮食都不太充足 , 无奈之下 , 只能向徐州求救 。

国民党徐州剿总当然不能坐视黄百韬被我军消灭 , 于是调动李弥兵团与邱清泉兵团紧急前往救援 。 李弥是名将 , 在之前的临朐战役中曾让粟裕麾下的华野吃尽了苦头;邱清泉更是了得 , 外号邱疯子 , 麾下第5军更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 , 异常骄横 。

面对敌军和两员悍将 , 粟裕能顶住不?

粟裕早就料到徐州一定会救黄百韬 , 于是调动了华野7纵、10纵和11纵 , 在徐东战场阻击邱清泉和李弥 , 三个纵队由10纵司令员宋时轮统一指挥 。 宋时轮将军打阻击战 , 那叫一个绝 , 其麾下10纵更是以打阻击战闻名 , 素有“排炮不动 , 必是10纵”的美名 。

徐州出援之敌和华野阻援部队都是精锐和王牌 , 一时之间在徐东战场杀得你死我活 , 谁也奈何不了谁 , 战局就这么僵持着 。

怎么打破僵局?

这就到了考验双方指挥官谋略的时候 。

国军调动新建的第74军 , 在军长邱维达(中将)指挥下 , 从徐州出发向东南行进 , 欲迂回到双沟一带 , 然后突然向北再次转进 , 侧击碾庄以西的华野部队 。 如果进展顺利 , 也不排除偷袭华野总部所在地大许家的可能 。 此举如果成功 , 或许将一举改变整个战局 。


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被歼重建,两年后在淮海战役竟扳回一局

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被歼重建 , 两年后在淮海战役竟扳回一局// //

老年邱维达(图注)

华野代司令员粟裕将军也派出了苏北兵团的4个纵队(华野2纵、12纵 , 中野11纵以及鲁西南纵队) , 从徐州东南的房村出发 , 经过潘塘地区 , 向北迂回 , 目的是切断邱、李兵团的后路 , 和正面的我军一起夹击之;就算不得手 , 也可以佯攻徐州 , 让邱、李兵团抽调一部分回援 , 以减轻正面战场的巨大压力 。

就这样 , 两支怀着差不多同样想法的部队 , 在徐州城外的潘塘不期而遇 。 这种意外发生的混战 , 非常考验双方指挥官的临场作战能力 。

华野4个纵队 , 实际投入作战的大约有3个半纵队 , 总兵力超过10万 。 国军只有一个军 , 3万多人 。 兵力上说 , 我军占据绝对优势 。 但打起来 , 结果和兵力对比不匹配 。

第74军军长邱维达战场经验非常丰富 , 一开始就判断出对面华野的兵力远在自己之上 。 所以 , 他没有选择贸然出击 , 而是占据有利地形 , 摆出坚决防守的态势 。 粟裕根据韦国清的汇报 , 也判断出敌军的兵力远不如我军 , 于是要求苏北兵团抓住战机 , 最好消灭这股国军 。 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和政委吉洛(就是后来的国务院副总理姬鹏飞)认为 , 10万大军对3万敌军是3:1的巨大优势 , 搞定对方问题不大 , 有点轻敌大意 。


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被歼重建,两年后在淮海战役竟扳回一局

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被歼重建 , 两年后在淮海战役竟扳回一局// //

苏北兵团政委姬鹏飞(图注)

战斗从15日夜晚开始 , 打到16日夜晚 , 苏北兵团凭借绝对优势兵力 , 牢牢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 。 第74军的二陈集阵地和张集阵地摇摇欲坠 。 但第74军凭借优势的火力 , 顽强的抵抗我军的进攻 。 从晚上8点到下半夜 , 苏北兵团对二陈集阵地和张集阵地发起了7次大规模进攻 。 眼看第74军快顶不住了 , 关键时刻 , 该军军长邱维达亲自率领预备队第173团和坦克营上来增援 , 极大鼓舞了国军士气 。 此时 , 苏北兵团的进攻也呈强弩之末 , 伤亡很大 , 最后不得不退回去 。 于是 , 双方又回到相持局面 。

如今 , 双方都无法打破僵局 , 那么外来的其他因素将决定这场战斗的胜败——谁的援兵先到!

很不幸 , 国军的援兵快到了 。 第70军军长邓军林接到邱清泉要他增援潘塘的命令后 , 不敢懈怠 , 迅速抽调麾下王牌主力第96师前往驰援 。

第74军上下得知自己援兵已经快要到达的消息后 , 欢欣鼓舞 。 军长邱维达示意军参谋长江崇林致电邓军林军长:在苏北兵团的攻击下 , 我们伤亡很大 , 已经快支撑不住了 , 希望邓军长所部能快点、快点、再快点 。 邓军林命令部队加快行进速度 , 并在我军侧后方发起猛烈攻击 。

邓军林本已做好血战和苦战的准备 , 但令他意外的是 , 打了没多久 , 苏北兵团居然撤了 。

原来 , 就在第96师增援潘塘时 , 粟裕已经得到敌军援兵的消息 。 他判断 , 苏北兵团想迂回到敌军后方切断邱李兵团后路并佯攻徐州的计划 , 已经没有了可行性 。 同时 , 敌军援兵第96师已经赶到 , 第32师也在增援途中 , 苏北兵团想一口吃掉第74军的可能性也基本没有了 。 在这种情况下再打下去 , 又是一个僵持局面 , 甚至可能对我军不利——敌军赶来的都是生力军 。 所以 , 经过再三考虑 , 粟裕决定苏北兵团4个纵队全部有序后撤 , 不再与敌军做过多纠缠 。


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被歼重建,两年后在淮海战役竟扳回一局

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被歼重建 , 两年后在淮海战役竟扳回一局// //

在前线的粟裕(图注)

至此 , 一系列巧合引发的潘塘战斗 , 以华野苏北兵团的撤退而告终 。

潘塘战斗 , 从表面上看 , 华野集中3倍以上的优势兵力 , 却没能吃掉重建的第74军 , 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 。 战后 , 粟裕将军总结经验教训 , 大致整理了4点:

1.对敌情估计不足 , 对重建的第74军有点轻视 , 以为重建的部队战斗力很弱 , 思想上没有重视;

2.前线的指挥官韦国清和吉洛 , 对敌情的判断也出现了问题 。 没有在第一时间穿插包围并分割敌人 , 发挥我军近战 , 夜战的优势 , 而是一味依靠优势兵力发起进攻 , 让邱维达有足够的时间后撤 , 并修筑工事 , 使得我军攻击的难度陡然增大 。

3.苏北兵团确实只是华野的二线部队 , 论战斗力不能和那些华野的头牌主力相比 , 攻坚能力偏弱 。

4.这次 , 国军的援兵一改以前推诿不前 , 临战退缩的毛病 , 来得非常快 , 非常迅速 , 而且战斗力也很强 。 邓军林和邱维达 , 一个善攻 , 一个善守 , 配合默契 , 让我军两面受敌 , 最终造成失利 。

应该说 , 粟裕的总结非常到位 , 既看到了敌人的优点 , 也清醒发现了自己的弱点 。

但是 , 从战略上看 , 潘塘战斗其实是一次平手 。 此战一方面使国军打破了我军穿插徐州的战略意图 , 另一方面华野也意外粉碎了敌军包抄我军后路、偷袭华野总部大许家的计划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潘塘遭遇战算是一个平手 。

参考资料:

1.《粟裕传》编写组:《粟裕传》

2.胡兆才:《第三野战军征战纪实》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历史学者查佳峰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