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屹: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微——以《水浒传》为例

1931年 ,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指出:“中国的教科书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 , 每课教几个字 , 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 。 学生读了一课 , 便以为完了 , 不再进一步追求之引导 。 我们读《水浒传》《红楼梦》《鲁滨孙漂流记》一类小说的时候 , 读了第一节便想读第二节 , 甚至从早晨读到夜晚 , 从夜晚读到天亮 , 要把它一口气读完了才痛快 。 中国的教科书是以零碎文字作中心 , 没有这种力量 。

有人说 , 中国文人是蛀书虫 。 可是教科书连培养蛀书虫的力量也没有 。 ”1941年 , 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订》中指出:“国文教材该把整本书做主体 , 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 ”到2011年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40万字的要求 。 在“教学建议”部分针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 扩大阅读面 , 增加阅读量 , 提高阅读品位 。 提倡少做题 , 多读书 , 好读书 , 读好书 , 读整本的书”的要求 。 可见 , 整本书阅读一直就是语文阅读教学关注的重点 。


吴敬屹: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微——以《水浒传》为例

吴敬屹: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微——以《水浒传》为例// //

整本书阅读中的书指成部的著作 , 是内涵丰富、结构完整、联系紧密、思文并茂的语言结晶 , 具有篇幅长贯、内容厚实、意义深远等特点 。 它是语文课程教学重要的阅读对象 。 童庆炳先生把文学文本由表及里地分为三个层面:文学言语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 阅读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 领悟作品的内涵 ,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这实际上就是从文学言语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思路 。

?

接下来 , 本文以《水浒传》为例 , 基于童庆炳先生的文本层次论 , 尝试探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 文学言语层

1、学生自读文本

整本书阅读首先要学生自读文本 , 即自己阅读、自主阅读 , 通篇阅读 。 《水浒传》是古典章回体小说 , 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人物形象的刻画 , 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 , 学生在阅读时应完成“依据经验和体验来理顺作品的人物关系情节线索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 , 并在此基础上推断和求证作品的意旨”的任务 。 以林冲为例 , 以时间为线 , 林冲是如何一步步被逼上梁山的 , 鲁智深本是经略府的提辖 , 他神逼上梁山与林冲有什么关系 , 作者通过对林冲这一形象的塑造 , 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 相信学生只要沉心静气地阅读了 , 就会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

2、教师指导阅读

整本书阅读若要落到实处 , 使学生有所得 , 就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 《水浒传》篇幅较长 , 人物众多 , 难以做到字字落实 , 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是比较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 。 对于需要精读的章回 ,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 比如明代李贽在点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写道:仁人、圣人、勇人、神人、罗汉、菩萨、佛 , 你认为鲁智深是个什么样的人 , 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开篇写“浮浪落魄弟子户”高俅因踢球得到端王赏识 , 自此发迹 , 作者有何用意 , 酒在《水浒传》中起到什么作用 , 水浒英雄因何上梁山 , 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 , 从浅阅读逐渐走向深阅读 。


吴敬屹: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微——以《水浒传》为例

吴敬屹: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微——以《水浒传》为例// //

文学形象层

1、在细节描写中品读人物

在叙事性作品中 , 文学形象指典型人物 。 《水浒传》一书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独具魅力的英雄人物 。 作者运用大量细节描写 , 主要通过对人物神态、心理状态的描写 , 对对话、行动的展示和环境的烘托等方法 , 将一百零八将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

以鲁智深为例 , 鲁智深给金氏父女凑盘缠时 , 李忠从身边摸出二两银子 , 鲁智深不要 , 把银子“丢还了李忠” , 一个“丢”字写出了他看不惯李忠小气吝啬的样子 , 体现了他直爽的性子 。 又如林冲 , 面对高衙内对妻子的调戏 , 本要痛打那厮 , 见是太尉高俅的公子 , 便“先自手软” , “怒气未消 , 一双眼睛瞪着瞅那高衙内” , 心里想着“权且让他这一次” , 这一处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 , 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林冲害怕得罪上司 , 委曲求全的官吏奴颜 。

2、在横向比较中解读人物

《水浒传》所塑造的人物 , 即使是性格相近的 , 也能写出同中之异来 , 金圣叹就评说道:“只是写人粗鲁处 , 便有许多写法 , 如鲁达粗鲁是性急 , 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性 , 李逵粗鲁是蛮 , 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绊 , 阮小二粗鲁是悲愤无说处 , 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 。 ”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对比中深入分析相似人物 。 比如同是打虎 , 武松是先躲过大虫的一扑一掀、消磨它的气性 , 大虫被激怒 , 扑将过来时 , “武松又只一跳 , 却退了十步远” , 以退为进 , 趁“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 , 搭在武松面前旧寸 , 揪住大虫顶花皮 , 按将下来 , 按在黄泥坑里一直宇七十拳 , ‘怕大虫不死 , 把棒撅又打了一回” , 而李逵钻入老虎洞 , “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力气舍命一戳 , 正中那母大虫粪门 。 李逵使得力重 , 和那刀靶 , 也直送入肚里去了 。 ”这两情节把武松和李逵两人不同的心境和性格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武松 , 心无挂碍 , 智勇双全;李逵 , 替母报仇 , 蛮力怒杀 , 鲁莽、胆大无惧 。

3、在纵向梳理中把握人物

黑格尔指出:“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 , 性格同时仍需保持生动性和完满性 。 ”可见 , 经典的文学作品擅长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 。 而梳理人物成长历程 , 更容易走进人物 。 比如武松在景阳冈打虎时 , 是个武艺高强、有勇有谋的打虎英雄 , 在斗杀西门庆为兄报仇时 , 是个快意恩仇、光明磊落的好汉 , 在血溅鸳鸯楼时 , 逐渐变成了一个是非不分、杀红了眼的凶徒 。 走进人物成长经历 , 我们可以辩证地看到一个真实的武松 。 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进行梳理 , 目的是了解文学形象不是扁平化人物 , 不是非好即坏 , 而应是丰富多样的 , 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 文学意蕴层

1、梳理人物成长历程

文学意蕴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 。 “叙事性文学作品往往通过讲故事 , 即叙述主人公的活动事件描写人物命运或人物性格变化来反映社会生活 。 在这一阶段 ,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全知全能视角给代表人物撰写小传 , 这不仅需要学生梳理人物相关故事情节 , 还需要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 与人物共情 。 目的是透过鲜明生动的个体生命轨迹 , 找群体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 , 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与规律 , 进而揭示文本主旨 。

以林冲为例 , 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 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 忠于朝廷 , 安分守己 。 从岳庙林娘子被高衙内调戏 , 到遭高球设计误入“白虎节堂” , 忍辱负重发配沧州道 , 直到风雪山神庙被高球心腹陆谦、富安、差拨放火暗算 , 于是怒杀三人奋起反抗 , 一步步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 。 林冲的人生轨迹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是“官逼民反、乱自上作”的历史真相 。


吴敬屹: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微——以《水浒传》为例

吴敬屹: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微——以《水浒传》为例// //

2、结合当时时代背景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往往反映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现象和风貌 。 北宋末年 , 以蔡京为首的权臣对百姓横征暴敛 , 倒行逆施 , 百姓民不聊生 , 下层人民群众在压迫之下挺而走险 , 纷纷造反起义 。 《水浒传》中写吴用等七人聚义举事 , 劫取梁中书的不义之财 , 表现了人民群众对贪官污吏的反抗 。 宋江率领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劫富济贫 , 与腐败的朝廷抗争 , 有力地表现了农民阶级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 , 起义以失败告终则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结合时代背景 , 有助于学生从社会角度理解文本意蕴 。 本文摘编自《科学大众》2018.06 , 来自北师大基础教育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