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第一大悬案:朱元璋嫡长孙建文帝(明惠帝朱允炆)生死之迷?

建文帝(明惠帝朱允炆) , 生于公元1377年 , 死卒年限末知 。 明太祖朱元璋嫡孙 , 明王朝第二任皇帝 。 在位时间:公元1398年-1402年 。

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明成袓)发动“靖难之役” , 于公元1402年攻入南京 , 建文帝下落不明 , 成为历史悬案 。

一、继承人是个大问题 。

明太袓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 , 嫡长子朱标是他与马皇后生的长子 。 朱元璋于1368年称帝时 , 就将朱标立为长子 , 朱元璋在位三十年 , 但朱标当了二十五年太子 , 还未等到登基 , 就先于朱元璋而死 。

朱标离世 , 朱元璋的长子朱英亦早逝 , 次子朱允炆就成了嫡长孙 。 按古代宗法制度 , 立嫡长孙朱允炆为太子 , 是顺理成章的事 。 朱允炆性格柔和 , 宽和仁孝 。 虽然深得朱元璋喜欢 , 但朱元璋在最终决定立他为太子之前 , 是有所犹豫的 。

是选择宽厚慈善 , 名正言顺的朱允炆做继承人 , 还是选择沉勇有谋 , 战功赫赫的四子朱棣做继承人 , 是摆在年迈皇帝面前的难题 。 朱元璋一度曾主张选择更有才干和魅力的朱棣做太子 , 但遭到大臣们的坚决反对 , 理由是朱棣不是皇后所生 , 位份不正 。 朱元璋权衡利弊后 , 于公元1393年3月 , 立年仅17岁的朱允炆为太子 。 公元1398年 , 朱元璋辞世 , 皇太孙朱允炆在南京登基为帝 , 改号建文 , 是为明惠帝 。


明初第一大悬案:朱元璋嫡长孙建文帝(明惠帝朱允炆)生死之迷?

明初第一大悬案:朱元璋嫡长孙建文帝(明惠帝朱允炆)生死之迷?// //

朱元璋原本就曾有意立四子朱棣为太子 , 朱棣也确有问鼎天下的野心和能力 , 争嫡失败后 , 自然不甘心 。 朱元璋临终前 , 曾留下遗诏 , 令诸王镇守藩国 , 毋须前来奔丧 , 目的就是怕年轻的朱允炆镇不住那些功高辈尊的藩王们 。 燕王朱棣心怀愤恨 , 不顾父命 , 带着一路人马星夜赶往京城 , 临到准安时 , 建文帝派使者前去阻止 , 朱元璋遗诏在前 , 建文帝身份贵重纯正 , 朱棣要再前进一步 , 于情于理都站不住脚 , 只有愤然而归 。

暂时的平静 , 意味着更大风雨的到来 。 朱棣退回封地燕京(北京)后 , 积极修缮兵器 , 训练士兵 , 积聚力量 , 终于于公元1399年 , 在建文帝登基仅一年之后 , 就以清君侧 , 讨伐齐秦、皇子澄为名 , 起兵燕京 , 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 公元1402年 , 即建文帝4年 , 燕兵攻陷京师(今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 燕王对外宣布他已自焚而死 , 随即即皇帝位 , 是为明成袓 。

二、可疑的《明成袓实录》 。

《明成袓实录》记载:朱棣的燕军攻克南京金山门 , 一路开进皇宫时 , 宫中已是一片大火 , 建文帝自焚于大火之中 。

上(即明成袓朱棣)望见宫中烟起 , 急遺中使往救 , 至已不及 。 中使出其尸于火中 , 还白上 , 上哭曰:”果然 , 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 , 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王申 , 备礼葬建文君 , 遺官至祭 , 辍朝三日 。 ”《明成祖实录》还写道:、建文君欲出迎 , 左右悉散 , 惟内侍数人而已 , 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 。


明初第一大悬案:朱元璋嫡长孙建文帝(明惠帝朱允炆)生死之迷?

明初第一大悬案:朱元璋嫡长孙建文帝(明惠帝朱允炆)生死之迷?// //

《明成祖实录》的记录是不可全信的:

首先 , 这本实录是明成袓组织人编写的 , 是胜利者的一家之言 。

其次 , 建文帝不管是真死假死 , 他是必须死的 , 否则朱棣又怎能明正言顺登上帝位 。 所以这把火 , 不是建文帝放的 , 就一定是朱棣暗中使人放的 , 建文帝必须死于朱棣进宫前 , 且必须死无完尸 , 而一把火 , 可以烧光一切阴谋和罪孽 。

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一路行进 , 当他快打到京城时 , 建文帝曾派人前去议和 , 朱棣不同意 , 一路攻伐打进京城 , 前后的行为矛盾 , 加上靖难之后建文帝究竟是生是死 , 下落如何一直是个历史悬案 , 在此基础之上 , 衍生出了不少关于建文帝的传说逸事 , 《明成祖实录》的记录是不可全信的 。 况建文帝死后也无任何坟墓 , 崇祯帝就曾想要去奠拜建文帝 , 都不知道往哪儿拜 。 如果真死了 , 名正言顺的建个墓 , 更可以彰显朱棣的合法性 。

三、建文帝是死是活?

1、官方之说:

自焚死于大火中 。 这种说法客观上是存在的 , 当时朱棣大军已包围了皇宫 , 围得铁桶一般 , 宫中也实无地道可逃 , 建文帝从何而逃?也无路可逃 。 死于这场变故 , 是全情合理的 。

2、民间之说:

在南京攻陷之后 , 建文帝削发为僧 , 从地道逃出了皇宫 , 隐姓埋名 , 浪迹江湖 。


明初第一大悬案:朱元璋嫡长孙建文帝(明惠帝朱允炆)生死之迷?

明初第一大悬案:朱元璋嫡长孙建文帝(明惠帝朱允炆)生死之迷?// //

四、建文帝逃到哪里去了?

1、云贵说:贵州安顺的红崖天书一直无人得解 , 后有学者考证 , 这块天书大约写于公元1406年 , 也就是建文皇帝出逃后的第四年 , 其中内容就是建文皇帝写的《伐燕诏檄》 , 全文直译为:

“燕反之心 , 迫朕逊国 。 叛逆残忍 。 金川门破 。 杀戮尸横 , 罄竹难书 , 大明日月无光 , 成囚杀之地 。 须降伏燕魔 , 作阶下囚 。 丙戌(1406年) 。 甲天下之凤凰(御制) 。 ”

如建文帝曾隐于贵州 , 后从贵州进入云南 , 也是极有可能的 , 现在云南仍有一些人以建文帝为鼻袓 , 云南狮子山还有很多关于建文帝的传说 。

第二、海外说:几经辗转来到了福建泉州 , 最后逃往海外 , 不知所踪 。

第三、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 , 后隐匿于窟窿山皇驾庵 , 于1423年在此病亡 , 埋于庵后小山坡上 。

第四、目前最新的说法:隐于建福宁德市蕉城区霍童支提寺 , 并在此终老 。

2008年 , 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金涵乡上金贝村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古墓 。 塔的须弥座造型 , 是明初的风格 , 与明故宫、明孝陵的须弥座底部造型非常相似 。 该墓的规制 , 坐向 , 和明成祖长陵坐向完全相同!

该墓舍利塔上的一处碑文还刻有“御赐金襕佛曰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 , 有一种特别的解释认为:“圆明”是指功德最园满的人 , 暗指曾当过和尚的朱元璋 。 “第三代”是暗指朱允炆 。 “沧海”是法号 , 亦暗指墓主人身份曾有沧海之心 。 “珠”暗指墓主姓朱 。


明初第一大悬案:朱元璋嫡长孙建文帝(明惠帝朱允炆)生死之迷?

明初第一大悬案:朱元璋嫡长孙建文帝(明惠帝朱允炆)生死之迷?// //

专家对该墓的主人身份 , 有两种意见 , 一种意见认为就是建文皇帝之墓 , 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元朝的一位高僧之墓 。 但其它辅助信息显示 , 墓的主人是建文帝的可能性更大 。

1、宁德民间一直就有关于建文帝的传说 。

2、宁德各地发现了17处神秘地室秘道 , 是什么人建的 , 用途是什么?一直是个迷 。

3、宁德同时期的地方誌 , 有所缺失 , 疑人为销毁 。 宁德同时期的人口突然大量减少 , 曾有大量僧人被杀 。

4、建文帝的重臣郑洽 , 被发现为宁德郑岐村的始祖;建文朝锦衣卫总管杜华泗 , 国子监生林绍斋均证实最后归宿闽东 。

5、身负特殊使命的郑和曾蹊跷到访福州雪峰寺和霍童支提寺 。

6、宁德霍童支提寺珍藏的云锦袈裟或为朱元璋赐给建文帝的宝物 。

(以上说法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 既然建文帝是一个不能公开、不能谈讲的话题 , 为什么要为他建这么一座墓呢?就算找到他了 , 隐而不宣 , 死了悄悄埋葬了不是更好?)

他们认为 , 建文帝出逃的路线应该是这样的:从江苏太仓走水路出逃 , 沿江浙南下 , 一开始的目的地 , 应是福建福宁的大京千户所 , 此时建文帝还有残部追随 。 但郑和水军已经到达 , 两军交战 , 建文军败绩 , 建文帝势力撤向宁德(今蕉城)腹地 。

这种说法较符合建文帝皇帝的身份 , 他虽然暂时势败 , 仍是名正言顺登基的皇帝 , 应该还是有一批追随者的 。 在燕军包围皇宫之前 , 他完全有可能携重臣及部份残余出逃 , 企图重新集结力量 , 东山再起 。

四、朱棣登位后的做法 , 也间接说明建文帝或许并未死于那场所谓的火灾 。

1、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陪同官员 , 有锦衣卫士 , 作用不言而喻 。

2、明成袓曾向天下颁布《僧道度牒疏》 , 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 , 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 。

3、从永乐五年(1407)年起 , 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由 , 派人到处寻找 , 涉及大江南北 , 前后共二十余年 。

总之 , 不管建文皇帝是真的死于火灾 , 还是已经成功出逃 。 但明成祖朱棣 , 一定要坐实建文帝已死一事 。 他将真相掩盖 , 对外宣称建文帝已自焚而火 , 才能明正言顺的登位 。 他登位后的一些举措和做法 , 也说明对于建文帝是否真的已死 , 他也是心存疑虑的 。

历史上对明成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 他在朱元璋生前 , 就已战功赫赫 , 坐镇为藩 。 明朝开国 , 百废待兴 , 他或许确实比建文帝更适合当一位皇帝 , 更像一位皇帝 。 他加强皇权 , 改革吏制 , 迁都北京 , 北征蒙古 , 南征安南 , 开创了永乐盛世 。 他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皇帝 , 但仍掩盖不了他叔夺侄位的事实 。

大明王朝从他开始封疆锁国 , 闭关自守 。 他的功过是非 , 任人评说 。

<凡人视角 , 文史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