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筒子楼背后,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2019年是包豪斯建筑学院的建校百年庆 。 这所诞生于革命年代的学院及其引领的思潮 , 至今对现代人产生着无处不在的影响力 。

文|李别水

2019年是包豪斯建筑学院的建校百年庆 。 而今 , 多数人只记得以它为名的设计风格 。 这个由德语Hausbau(建筑)一词倒置而成的校名 , 着重凸显了它的现代主义血脉 , 和以其为诞生标志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叛逆基因 。


每座筒子楼背后,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每座筒子楼背后 , 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

隔着久远的黑白照 , 人们大抵能快速定位这个名噪一时的建筑流派引领的美学趣味:玻璃钢管混凝土 , 不加修饰的立方体 , 色调高冷的黑白灰 。 一百年前简练明快的现代感 , 放在今天也能嗅到满屏幕的未来气息 。

在此 , 不妨让我们想象另一种场景 。

出生在上个世纪的读者 , 不少人还保留着关于筒子楼的童年记忆:三至五层楼高的排式建筑 , 老旧的使人温暖的砖红色 , 长长的走廊悬在外壁或位于楼道正中 , 一门一户的小隔间彼此相邻 , 拥挤而高度雷同的户型复制着每个家庭的起居日常 。


每座筒子楼背后,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每座筒子楼背后 , 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

但你曾可想到过 , 即便破败如此 , 它的背后也站着包豪斯的影子?

※ ※ ※

包豪斯建筑学院创立于1919年 , 由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庇乌斯命名 。 不过与大众认知相反 , 充满现代感的包豪斯风格其实并非源自设计师们前卫的美学趣味 , 而是源于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 。

1919年之于德国 , 是内忧外患的一年 。

绵延五年的一战结束 , 欧洲得以走向暂时和平 。 然而苦难战争的结束仅仅是另一场苦难的开始 , 战败的直接代价 , 是德国直接丧失数倍于国土面积的实质性领土 , 背上了报复性的也绝无可能负担的战争赔款 。 德国国民经济在重压之下 , 酿成灾难性的通货膨胀 。

对于任何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 , 住房问题都是绕不开的老大难 , 对当日的德国更是如此 。

一战后的德国 , 距离德意志统一尚不足五十年 , 工业发展方兴未艾 , 大城市吸引了不计其数的农村劳动力 。 战争结束导致大量士兵复员 , 近20万移民迁回德国本土等待安置 , 短短两年间德国新婚家庭数量剧增了1.5倍 , 更让住房短缺雪上加霜 。


每座筒子楼背后,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每座筒子楼背后 , 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

·1919年柏林街头的士兵和水兵

战后的德国城市集聚着难以负担的庞大人口 , 城市房价之于大多数底层劳动者则望尘莫及 , 他们的生存状况窘困不堪 。

18小时工作制的背后 , 是多人合租一室 , 甚至要共枕一床 , 还常常因房租涨价到处搬迁 。 退役士兵带着战争创伤回到国内 , 游荡不定 , 四处引起治安事件 。

一连串的动乱让军阀和工业巨头嗅到了不安 , 向来为资本家说话的经济学家也先后为底层人民站台 。 早在19世纪末 , 德国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冯·施穆勒便发出危言警告:

有产阶级必须从美梦中醒过来 , 他们必须看清楚:他们自以为自己做了了不起的牺牲 , 事实上无非是维持着最低限度的保险 , 让社会不至于为瘟疫和革命所颠覆 。 倘若我们还不肯收手 , 还对大城市的下层人施以压迫 , 让他们继续如禽兽或野蛮人一般蜗居 , 那么该来的迟早都会来 。


每座筒子楼背后,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每座筒子楼背后 , 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

· 德国经济史学家古斯塔夫·冯·施穆勒

不加管制的住房问题会升级成社会危机 , 这是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的共识 。 改善工人的居住条件是统治阶层需要全方位思考的问题 。

建筑界需要给出的答案 , 就是要找出一种适合大工业化时代的「新建筑」 , 它既能够维持城市化的高效率和高密度 , 又可以快速和低成本地大量复制 , 还要求能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源和卫生条件 , 保证劳动者的体面生活

建筑功能的革新成为社会治理的紧迫课题 , 正如柯布西耶所说 , 「不搞新建筑就要搞革命」 , 这显然不是危言耸听 。

1918年冬 , 德国已经爆发过十一月革命 , 结局是德意志帝国倒台和魏玛共和国建立 。 另一方面 , 德国的住房短缺问题尖锐到了不得不采用极端措施的程度 。


每座筒子楼背后,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每座筒子楼背后 , 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


每座筒子楼背后,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每座筒子楼背后 , 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

· 1900至1920年间柏林的贫民窟

1920年5月 , 魏玛共和国政府颁布一纸极其严厉的《帝国房地产法案》 , 法案提出了一系列激进的主张 , 比如:弱势群体和退役军人的住房可由政府统一安排;禁止所有房产和地产的商业买卖 , 如需转让 , 则由政府定价收购;此外 , 对长期闲置的个人房产和地产 , 政府有权回收再分配 。

《房地产法案》带着为民置产的理想主义色彩 , 让住房问题转变成了魏玛共和国的公共事业 。 接下来几年陆续出台的法律着力限制房屋租金和房东权力 。

1924年美国的道威斯计划为德国经济重新注入活力 , 几针强心剂让公共住房事业蒸蒸日上 , 迎来了黄金十年 。 20年代中期 , 德国建筑界从事大众住宅的社团多达4000多个 , 经济刺激计划兴起的基建热潮只用短短一年 , 就在数量上基本填补了全国的住房缺口 。

包豪斯办校的14年正好赶上德国公共政策的黄金时期 。

1919年至1932年期间 , 德国建造了250万套住房 , 八成由政府出资或补贴 。 公共项目的合作模式 , 多是由政府出钱出地 , 委托于包豪斯建筑师 , 包豪斯学生参与设计 , 住房落成后由政府验收并分配给住户 。

如此带着计划经济色彩的模式 , 在20世纪初的欧洲闻所未闻 。

设计者面对的业主不再是实际用户 , 而是出资方 , 因此设计者主要考虑的因素就在于两方面:

首先 , 要使建筑最大程度合理化 , 达到工业时代新建筑的要求;其次 , 给业主省钱 。 除此之外 , 倘若还有美学上的考量 , 那么也要以前两个因素为前提 , 在手艺和趣味上精挑细琢 。

※ ※ ※

由此观之 , 所谓的包豪斯建筑 , 并不太可能拥有一种独立的艺术风格 。

事实上 , 包豪斯只是新建筑运动诸多潮流的一个分支 。 同时代的其他建筑师也做出过风格相近的类似建筑项目 , 比如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特在20年代中期设计的柏林住宅区 , 单从外观上看 , 就与「包豪斯风」相差无几:清晰的几何结构 , 明快的配色 , 密集排布的使用单元 。


每座筒子楼背后,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每座筒子楼背后 , 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

· 布鲁诺·陶特:「汤姆叔叔」住宅区 , 柏林 , 1926年

不难理解 , 在公共部门统筹的建设模式下 , 简洁明亮、不加修饰的风格是多数建筑师更愿意采纳的方案 , 而其中技艺精湛的佼佼者 , 更能够精准地把握住和简洁的工业化建筑相融洽的艺术语言 , 这也成就了包豪斯学派的深远影响 。

其实早在1908年 , 阿道夫·卢斯提出的著名论断「装饰即罪恶」 , 某种程度上就道出了包括包豪斯在内的新建筑运动的美学纲领 。

卢斯的命题站在了时代的风口 , 旨在批评19世纪矫揉造作的复古风格 。 他指责工业化的装饰生产异化成为资本主义的剥削手段 , 意思无非是:那些严密细致的雕塑装饰费时费力 , 徒增建筑成本 , 却无助于使用功能 , 而这些成本最后又会加倍转嫁到本就囊中羞涩的建筑使用者身上 。

柏林的新古典主义博物馆上承古希腊遗风 , 固然气势磅礴 , 然而这样的美学原则却是绝然不可能适用于工业化时代的大众建筑的 。 在工业化和现代性的历史潮流下 , 王公贵族的艺术必然要逊位于大众化的经济原则 。


每座筒子楼背后,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每座筒子楼背后 , 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

· 卡尔·弗雷德里希·申克尔:柏林博物馆岛 , 1824年

1926年 , 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接手了德绍市政府委托的德绍南城住宅区项目 , 这是包豪斯理念用于实践的一个典型 。 整个住宅区共有314栋联排小别墅 , 用以解决中下层工人家庭的住房需求 。

所有房屋严格地控制预算 , 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部件快速搭建完成 , 独门独户的生活被紧凑合理地安排在了70平米的空间内 。 尽管室内拥挤 , 但每一栋别墅后院另外单独配有400平米的生活花园 , 用来保障新鲜的空气和充足阳光 。

为了贯彻包豪斯精益求精的设计理念 , 格罗皮乌斯甚至还建议住户选用包豪斯出品的经典家具 , 但住户们嫌这些家具过于奇怪 , 最终也没能找到一个买主 。


每座筒子楼背后,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每座筒子楼背后 , 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

·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德绍南城住宅区 , 德绍 , 1926年

而即使这样紧凑的住宅规划 , 在格罗皮乌斯的继任者汉斯·迈耶看来 , 依然过于浪费 。

迈耶的建筑信条只关注「以大众需求取代奢侈需求」 , 所以在真正的大众看来 , 格罗皮乌斯搞的自带花园的小别墅照样是小布尔乔亚的奢侈品 , 并不是忠实的社会建筑 。 迈耶这样写道他有些激进的建筑理想:

真正的社会主义建筑要求建筑教育学的一种根本转向 。 社会主义的建筑理论是严格的科学 , 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规律和无产者的意识形态融入到整个建筑过程中 。

1929年 , 迈耶时任包豪斯校长期间接手的德绍住宅区二期项目 , 正是所谓大众建筑理念的现实版本 。

他主导设计的外廊公寓把18户家庭安顿在同一栋楼的小隔间中 , 外侧以走道相连 , 楼房配备完善的水电和供暖设备 , 48平米的套内面积按照精准的户型规划 , 基本满足一个四口之家临时居住的生活必需 。


每座筒子楼背后,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每座筒子楼背后 , 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

· 汉斯·迈耶:外廊公寓 , 德绍 , 1929年

正因为高度合理的户型设计 , 时至今日 , 这栋公寓依然深受打工者和学生租户的青睐 。 砖红色的外墙标志着它是非典型的包豪斯 , 但对于中国读者却颇有几分眼熟:它很可能正是前面提到筒子楼的最初原型 。

这种公寓样式在苏联乃至中国引起了广泛回响 , 成为不少社会主义国家解决工业化住房问题的一套优选方案 , 倒也算得上包豪斯学派的非典型遗产 。

迈耶的小隔间公寓也提示了另一种住房解决方案 。 可供长租的小户型套房在德国历史的进程中磨合出了一种稳定的四角运行模式 , 使住房供应不再依赖于政府调拨的公共资金:

由企业化运营的大房东出资建房 , 建筑师根据需求合理规划 , 租户签约稳定长租 , 政府立法控制租金并保障租户权利 。 因此直到今天 , 依然有相当高比例的德国人愿意选择长租安身 。

至于汉斯·迈耶本人 , 他在出任包豪斯校长两年后 , 因为左派立场饱受压力 , 无奈被迫辞职 。 1930年 , 迈耶一气之下远走苏联 , 继续他的社会主义建筑理想 。

在欧亚大陆的另一侧 , 无数赫鲁晓夫楼及其衍生物 , 即将在不久的未来沿着这条「包豪斯风格」的暗线拔地而起 。


每座筒子楼背后,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每座筒子楼背后 , 都藏着包豪斯的影子|大象公会// //

1.Adolf Loos:Ornament und Verbrechen, Wien, 1908

2.Walter Gropius:Bauhaus Manifest, Weimar, 1919

3.Reichsheimst?ttengesetz,Berlin, 1920

4.Le Corbusier:Vers une Architecture, Paris, 1923

5.Herbert Ricken:Der Architekt, Geschichte eines Berufs, Berlin, 1977

6.Florian Strob,Thomas Meyer: Bauhaus Dessau Architektur, Hirmer Verlag, Dessau, 2019

7.www.fluter.de/wohnen-damals-und-heute

8.www.dhm.de/lemo/kapitel/weimarer-republik/alltagsleben.html

9.www.bauhaus-dessau.de/de/architektur/bauhausbauten-in-dessau.html

10.www.planet-wissen.de/kultur/architektur/bauhaus/index.html

11.www.bauhaus100.de/das-bauhaus/werke/architekt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