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陕北人避难所--崖居

我们经常会在陕北的一些农村地区看到在地势险峻的悬崖上有被凿挖出的洞穴 , 大多都很难攀爬上去 , 有种 "一夫当 , 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 此类洞穴大多内部设施完善 , 内部洞洞相连 , 既可以供人居住 , 也可储存食物 , 还有水井提供水源 , 一目了然这就是陕北人为躲避战乱和匪祸而修建 。

这种崖洞就是崖居 。 崖居在陕北被称为崖窨子 。 窨"(yin): 地室也 , 从穴声" 。 严格意义上讲 , 陕北的崖居并不是地下室 , 而是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的石室 , 所以称之为崖居更为恰当 。 将住所安置在陡峭的悬崖之上 , 各地有着不同的原因 , 大体可归纳为三类: 自然条件的限制、社会习俗的影响、历史进程的产物 。 陕北崖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陕北人避难所--崖居

古代陕北人避难所--崖居// //

(一) 陕北地区的崖居的分布情况

在陕北地区几条主要的河流如洛河、延河、无定河等流域内都曾发现有崖居的遗迹 。 据不完全统计 , 在陕北25个区县中 , 有18个区县境内遗留有古崖居 。 崖居在陕北地区分布范围较广 , 但各地分布极不均衡 。 调查显示陕北地区的崖居集中分布在志丹、甘泉、安塞、子长等县 , 呈现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 。


古代陕北人避难所--崖居

古代陕北人避难所--崖居// //

(二) 崖居内有明确的年代记载 , 其开凿利用的历史近千年

崖居何时产生于陕北地区 , 已不得而知 , 但根据文献及调查显示 , 迟至宋金时期 , 崖居在陕北地区已有广泛分布 。

如甘泉香林寺崖居群内有"维大金国贞祐/二年三月二十日/李顺"的题刻 。 金贞祐二年 , 即公元1214年 , 由此可以确定 , 该崖居的开凿年代应不晚于公元1214 年 , 距今有近800 年的历史 。

通过实地考察与查阅地方文献等方式 , 可以确定宋金、明清、晚清民国时期是陕北地区开凿崖居的三个高峰期 。 在考察中 , 分别发现有金贞祐二年、元至正十五年、明天顺三年二月等题刻 , 表明在宋、元、明时期的陕北地区 , 崖居的开凿一直处于进行中 , 从未间断 。


古代陕北人避难所--崖居

古代陕北人避难所--崖居// //

(三) 陕北崖居的宗教色彩浓厚

陕北地区的多数崖居内都遗留有宗教痕迹 , 崖居的宗教色彩浓厚 。 如甘泉香林寺崖居群内发现有"佛"字的题刻以及专门的宗教场所; 志丹永宁寨崖居群内发现部分崖居顶部刻有道教八卦以及佛教莲花图案等 。 崖居宗教色彩的出现与崖居开凿的历史时代和陕北人民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关系 。

崖居本就是乱世的产物 , 而身处乱世的人们更愿意将希望寄托在宗教之上 , 再加之古代陕北人民功利色彩明显的神佛信仰和有在佛道二教山上建寺凿窟的传统 , 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陕北崖居宗教色彩的出现 。

此外 , 在陕北地区存在众多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的崖窟 。 榆林的红石峡崖窟本为躲避游牧民族的袭扰而建造的避乱场所 , 后因其宗教色彩的突出 , 而演化为寺庙及崖窟 。 类似于红石峡的崖窟在陕北地区还存在很多 , 如志丹三台山、安塞黑泉驿石窟等 。 崖居向崖窟的转变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陕北地区崖居宗教色彩的突出与明显 。


古代陕北人避难所--崖居

古代陕北人避难所--崖居// //

陕北崖居产生的原因

崖居在陕北地区的广泛分布并非偶然 , 它与陕北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复杂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

就自然条件而言 , 陕北地区的地质构成适合崖居的挖凿 。

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 , 由于黄土颗粒细 , 土质松软 , 地表缺乏植被保护 。 加之夏雨集中 , 且多暴雨 , 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表被分割得非常破碎 , 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 而由此产生的众多悬崖峭壁成为开凿崖居的理想场所 。 此外 , 陕北地区的岩质多为砂岩及页岩 , 开凿较为方便 , 特殊的地形与较软的岩质为陕北人民开凿崖居提供了有利条件 。

就社会习俗而言 , 陕北崖居在设计风格上明显受到了窑洞的影响 。

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特色建筑 , 因其冬暖夏凉 , 不占用耕地 , 经济省钱等优点 , 被当地人民群众广泛采用 。 陕北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 , 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等形式 , 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 , 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塬边缘处 , 常依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 , 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 , 视野开阔 。

就历史环境而言 , 陕北崖居的开凿与陕北历史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

靖边、定边、安边、保安、安塞、安定等富含保境安民之意的地名 , 充分体现了陕北地区在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斗争过程中所扮演的历史区位角色 。 历数千年来 ,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矛盾导致古代陕北地区战乱频发 。 长期的战乱使得崖居的开凿在陕北成为常态 , 不仅民间大力兴建 , 甚至政府也参与其中 。

与战乱相比较 , 匪患对陕北人民的威胁更大 。

陕北地区位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 , 频发的战乱使陕北人民养成了"俗骄悍 , 喜功利 , 尚忠勇"的性格 。 贫瘠的土地以及多发的自然灾害使灾荒、匪患在陕北地区成为一种常态 。 与战乱相比 , 匪患具有不可预测性、频发性 , 因此匪患比战乱更具威胁 , 开凿崖居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战乱的危险 , 也是为了应对不期而至的匪患战乱、匪患成为长期困扰陕北人民的两大顽疾 。

宋夏之争、农民起义、晚清回乱以及剧烈的匪患成为陕北人民大规模开凿崖居的直接动因 。 动荡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崖居这种具有御乱却敌功能的建筑形式在陕北地区的大量出现 。

崖居遍及陕北各地 , 但大多缺乏保护 , 年久失修 , 坍塌严重 , 在此 , 笔者真切地呼吁陕北各级政府能够重视保护我们的历史活化石-陕北崖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