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磨成针真实性很小,故事的疑点众多
“铁杵磨成针”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 , 用于激励人们要不辞劳苦 , 坚持不懈 , 克服困难 , 发愤图强 。 可是这样一个励志的故事 , 真实性并不高 。 这个典故主人公说的是唐朝的李白 , 而典故出处是在宋朝 , 在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中记载的一则民间故事 , 两者前后相差上百年 , 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此事的真实性 。 下面我们再分析一些更实际的东西 。
铁杵磨成针真实性很小 , 故事的疑点众多// //
铁杵磨成针
杵是指舂米或者古代洗衣服用来锤打的棒子 , 这一类的棒子大多以木质为主 , 二三十年前广大农村还能见到锤打衣服的棒子 , 一般长约四五十厘米 , 直径三到五厘米不等 , 这样的棒子使用起来顺手 , 重量也合适 。 那么铁杵呢?典故里应该不是指这么大的铁棒子 , 不然有几个人挥得动呢?所以这个杵应该是指类似于舂米棒的小铁棒 , 具体有多小我们无法得知 , 前提是真有这么个事 。 但是即便是小铁棒 , 要想通过打磨将其磨到一根针的大小 , 还是很耗费时间的 。 古代的针一般比现代的针稍微粗一些 , 因为还要用来纳鞋底之类的 , 而且古代大多数老百姓都是自己用布料做衣服 , 补衣服 。
铁杵磨成针真实性很小 , 故事的疑点众多// //
针线
即便是这样 , 针的大小相对于杵来说差距还是太大 , 用杵制针对于一个老妇人来说 , 消耗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很多的 , 难道她不用做别的了吗?就算她用闲暇时间去打磨 , 但是她还有一个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 , 那就是针眼 。 把一根针打磨得尖锐 , 这一点并不难 , 但是要想在小小的针头上钻出一个适合穿线的孔 , 恐怕就不是这个老妇人能做得到的了 。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 , 那已经是一千年后了 , 一个英国的手工作坊 , 一个熟练的工匠一天也只能制作出一两根针 。 连专业的工匠制作起来都如此费劲 , 这个老妇人又哪来的专业工具和技术去制作呢?
铁杵磨成针真实性很小 , 故事的疑点众多// //
铁杵磨成针主人公李白
然后是政策 。 早在齐国的管仲之时 , 就施行盐铁官营 , 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清朝 。 对于铁等金属物品 , 一般是由国家统一开采冶炼 , 然后再卖给市面上的铁匠铺之类的 , 让他们进行深加工;更严格的则是全程官营 , 中间没有一个独立的商人或手工业者参与 , 官府直接把农具等铁器卖给老百姓 。 所以一般老百姓家里能有一根铁棒的不多 。 就算有了 , 古代金属的价值比现在是要高得多的 , 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炼钢炉可以大量冶炼 , 金属无处不在 , 那个时候老百姓家的金属物件基本是农具和厨具 , 还有一些门锁之类的 , 连金属钉子都不多 。 所以谁家要是有那么大一根铁棒 , 与其费力把他磨成一根针 , 不如直接拿他去铁匠铺换一根 , 可能更实际一点 。
铁杵磨成针真实性很小 , 故事的疑点众多// //
铁杵磨成针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并不高 , 但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
- 美国校友M·Pixley:中国人脑容量很小,容闳的脑容量很大
- 周仓大名鼎鼎,其真实性却引发争议,山西一座庙宇揭示真相
- 我可以装作还很小,你可不可以不要变老
- 司马迁并不了解几千年前的事,《史记》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大
- 被德军占领的英王领地,地方很小,二战后有900多名德英混血儿
- 新中国首次修建天安门广场:变动很小,但一个举动让梁思成不满意
- 论《出埃及记》的历史真实性
- 知道不?影视里的孔子与真实性不符合啊?这不会吧!
- 康乾盛世的真实性有多高?与贞观盛世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 古代这一职位很小,权力却仅次于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