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重重,盘点历史上的几场大火“疑案”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迷雾重重 , 盘点历史上的几场大火“疑案”

自从普罗米修斯从天庭帮助人类偷来了火种 , 人类文明就在火光照耀下痛并快乐着 。 中国历史上的火灾 , 多是源于自然灾害 , 但也有一些人为制造的大火 , 烧亮了历史的半边天空 , 他们或烧得糊涂 , 或烧得夸张 , 或烧得屈辱 , 留下了不少不为人知的谜团……

民国紫禁城蹊跷大火 , 写电视剧的都想不出这个情节!

建福宫花园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 , 乾隆皇帝将他最钟爱的珍奇文物收藏于此 , 并经常在花园内写诗赏画 。 嘉庆时 , 下令将其全部封存 , 成了名副其实的宝库 。 1923年6月27日 , 园内突然发起一场神秘大火 , 整座花园连同无数珍宝一夜化为灰烬 。


迷雾重重,盘点历史上的几场大火“疑案”

迷雾重重 , 盘点历史上的几场大火“疑案”// //

紫禁城火灾:灰烬里拣出一万七千两黄金

据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回忆 , 大火发生于他决定清点宫廷藏储之时 , 结果“清点的和未清点的 , 全部烧个精光” 。 “建福宫附近一带 , 包括静怡轩、慧曜楼、吉云楼、碧琳馆、妙莲花室、延春阁、积翠亭、广生楼、凝烽楼、香云亭等一大片地方烧成焦土 。 这是清宫里贮藏珍宝最多的地方 , 究竟在这一把火里毁掉了多少东西 , 至今还是一个谜 。 ”

溥仪和他的亲叔伯兄弟事后也都曾回忆说 , 到了八月初 , 内务府的人找来100多人清理火场 , 虽然灰烬里已经找不出字画、古瓷 , 但是金佛、金塔烧熔后有的成了碎块 , 有的化成金水 , 结成的半土半金板块还有很多 。 内务府曾经找来北京各个金店投标 , 一个早已经打通关系的大金店以5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灰烬处理权 , 从中拣出金块金片1.7万多两 。 金店拣完了 , 内务府的人又把余下的灰烬装麻袋 , 分发下去;据说有人后来施舍给雍和宫柏林寺的黄金“坛城”就是从麻袋里的灰烬中提炼出来的 。 烧剩下的尚有这么多 , 真不可想象损失有多大!

电线走火?太监放火?一切皆成糊涂账

火后 , 追查事故原因 , 聂宪藩、薛之衍等目击者向国人发布的通电说:“本月26日夜12时 , 神武门电线走火 , 由德日新斋内延烧 。 ”当时 , 妃嫔们为了消遣 , 经常在宫内放电影 , 德日新斋就是电影场所在 , 电影机、电灯房也在这里 。 负责管理的太监等缺乏用电知识 , 漏电失火不无可能 。 1904年慈禧70岁寿辰的时候 , 就曾出现正在放映的电影片子着火的情况 。

但是皇室的溥仪、溥佳等则怀疑是宫内偷盗珍宝的太监放火灭迹 。 宫里太监等偷盗珍宝 , 到外面古玩店抵押变卖的情况非常多见 。 甚至 , 溥仪结婚当天 , 婚礼刚刚完毕 , 皇后凤冠上的珍珠玉翠装嵌就整个被换成了赝品 。 那些日常发生的盗宝事件就更多了 。 大火发生之前 , 溥仪曾接受师傅庄士敦的建议 , 清点宫内藏宝 。 没料到 , 建福宫的清点刚刚开始 , 大火就发生了 。

溥仪怀疑大火是太监故意放的 , 再加上“小朝廷”开支入不敷出和内务府太监们中饱私囊、舞弊等原因 , 大火后的20天 , 7月16日 , 他下了一个破天荒的谕旨:“将宫内太监全部裁撤 , 立即出宫” , 引起了北京城乃至全国的轰动 。


迷雾重重,盘点历史上的几场大火“疑案”

迷雾重重 , 盘点历史上的几场大火“疑案”// //

火烧阿房宫 , 一场被虚构的大火让楚霸王背锅?

阿房宫虽未建成 , 却因奢华获得了“天下第一宫”的盛名 , 也成了骂名昭著的宫殿 。 后人给项羽安上“火烧阿房宫”的罪名 , 确实是冤枉了一代霸王 。

被文学经典绑架的真相:项羽并未烧毁阿房宫?

传说秦始皇爱上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 , 芳名阿房 , 但没换来美好的结局 。 为了纪念阿房 , 秦始皇三十五年 , 秦始皇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开始修建极度奢华的阿房宫 。 因工程浩大 , 秦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一座前殿 , 死后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 。 数十年后 , 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 , 听说爱妾虞姬被擒 , 竟一怒火烧阿房宫 , 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 , 方圆百里尽成灰烬 。 “六王毕 , 四海一 。 蜀山兀 , 阿房出……楚人一炬 , 可怜焦土 。 ”唐代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也成了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证据 。

2002年 , 中国考古工作者组建了阿房宫考古工作队 , 竟没发现阿房宫被火烧的痕迹 。 经过分析 , 考古工作队发现《史记》也并没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 , 而是火烧秦都咸阳的宫殿建筑 。 项羽既然火烧咸阳宫、兵马俑等秦代瑰宝 , 为什么会放过阿房宫呢?杜牧是文学家 , 虚构火烧阿房宫的事件或许是为了以古讽今 。 不过 , 这个理由显然是不够的 。 但到了2004年初 , 考古界已基本一致认为“阿房宫没被火烧过” 。

考古发现的惊人观点:事实上 , 阿房宫根本就没建成?

考古工作队的爆炸性观点是 , 阿房宫根本就没建成 , 因为考古中发现了三个疑点 。 第一 , 2003年年底 , 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在阿房宫遗址的北墙上发现了大量的汉代瓦片 。 汉代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在秦代的建筑上?难道阿房宫一直沿用到了汉代 , 瓦片是修缮时所为吗?第二 , 阿房宫前殿遗址是迄今所知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历史上 , 规模最宏大的宫殿夯土台基基址 。 仅就前殿五十四万多平方米的台基来看 , 这样规模的建筑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 。 另外 , 从秦始皇晚期至秦二世 , 再到秦王子婴的全部政治活动 , 都是在咸阳宫或望夷宫举行的 , 从未提到过阿房宫 。 第三 , 阿房宫存在与否的铁证只能是文字记述或实物 , 然而迄今没发现任何例证 。 如果宫殿建成 , 无论怎样火烧 , 都应像秦咸阳宫遗址那样有一米多厚的瓦砾堆积遗存 , 而阿房宫遗址没有 。 况且 , 如果宫殿建成 , 金银财宝会被洗劫 , 怎么可能连一个破碗都没遗存呢?

同时 , 文献资料也透露出阿房宫并没建成的信息 。 《史记》记载 , 秦二世即位时 , 阿房宫室堂未就 , 因秦始皇驾崩 , 阿房宫被迫停工 , 把七十万劳力全赶去修秦陵 。 等到这年四月复作阿房宫 , 七月陈胜吴广就起义了 。 如此短的时间内显然建不成阿房宫 。 至于杜牧的《阿房宫赋》 , 考古工作队认为 , 可能是他根据生平见过的宫殿想象出来的 。 而明代以后出现的阿房宫图则都是以杜牧的想象为基础的 。


迷雾重重,盘点历史上的几场大火“疑案”

迷雾重重 , 盘点历史上的几场大火“疑案”// //

一炬毁名园 , 江山留恨迹:英法联军为何要烧圆明园?

英国人焚毁圆明园最直接的原因是要迫使清政府尽快地接受他们提出的条件 , 签订和约 , 以便他们能够按原定的计划从北京撤出 。

英国人的如意算盘:焚毁圆明园 , 以报复为借口的一场政治勒索!

按照英法等国人的回忆著述 , 额尔金下令烧毁圆明园 , 是为了报复清政府逮捕公使和虐待战俘 。 然而历史学者王开玺教授最新考证认为:英军战俘被害 , 仅是英国人焚毁圆明园的借口 。 查阅中文史料 , 未见有关清政府在圆明园内虐待英法战俘的记载 。 事实上 , 额尔金决定烧毁圆明园 , 另有深意 。 圆明园当时并非仅是清帝的游乐行宫 , 而是清廷的另一政治统治中心 。 清帝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此处理政务 。 圆明园是清帝的一个统治中枢 , 其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 , 甚至超过北京城内的清宫 。 焚毁圆明园 , 对于清帝的“骄据和情感两方面 , 准定是一个大打击” 。 在额尔金看来 , 焚毁圆明园 , 是一个既可“赫然严厉”地打击清政府 , 又不至于因焚毁北京城内清宫而可能吓跑恭亲王奕等人 , 从而失去勒索、讹诈对象的做法 , 因此是“最无瑕疵的”选择 。

火烧圆明园的另一个阴谋:冬天来临之前逼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

英法联军从香港出发的时候 , 还是春天 , 他们的军官和士兵 , 身着春装 , 但是北京到了11月天气就冷了 , 天气寒冷对英法军队是很不利的 , 所以英法联军在出发的时候就定下了撤军的日期 , 在11月1号以前 , 要撤离北京 。 但是他们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 , 奕不敢接受 , 所以不敢跟英法接触 , 一直到了10月15号还没有动静 。 额尔金认为焚毁圆明园可以对清统治者产生震慑作用 。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 受此打击 , 奕完全接受了英法提出的一切条件 。 在10月24日 , 25日 , 分别和英国公使额尔金 , 法国公使葛罗 , 交换了《天津条约》的批准书 , 并且订立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

英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 , 不但给中国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物质与精神损失 , 而且开了野蛮报复的先例 。 1900年义和团运动后 , 西方列强中有人提出 , 彻底焚毁清帝祖先的陵寝 , 这不能说与英军焚毁圆明园一事无关 。


迷雾重重,盘点历史上的几场大火“疑案”

迷雾重重 , 盘点历史上的几场大火“疑案”// //

一把大火留下的千古之谜:建文帝 , 你到底去哪了?

600年多前 , 明故宫的一场大火 , 不仅烧尽了无限辉煌的皇家宫阙 , 还留给世人一个谜:当时的建文帝是被这场大火烧死了 , 还是从暗道逃离了南京?

可能性分析一:建文帝确实已经自焚而死

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 ,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 经过四年的征战 , 燕王获得全胜 ,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3日 , 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 。 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 , 宫中已是一片火海 , 建文帝也没了踪影 。 与此同时 , 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 。 正史记载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中 。 《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 , 急遣中使往救 , 至已不及 。 中使出其尸于火中 , 还白上 , 上哭曰:‘果然 , 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 , 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 , 备礼葬建文君 , 遣官致祭 , 辍朝三日 。 ”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 , 建文帝殁后 , 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 。 成祖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 。 但是 , 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 , 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 , 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 。 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 , 曾作有祭文 , 但其坟墓在什么地方 , 无人可知 。

可能性分析二:建文帝削发为僧、浪迹天涯

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 , 建文帝曾想自杀 , 但在其亲信说服下 , 削发为僧 , 从地道逃出了皇宫 , 隐姓埋名 , 浪迹江湖 。 明成祖死后 , 他又回到京城 , 死后葬于京郊西山 。 朱棣登位后 , 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对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 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 。 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员中 , 有不少锦衣卫士 , 这显然就是用于暗中察访建文帝的 。 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 , 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 , 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 。 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 , 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 , 涉及大江南北 , 前后共20余年 。 民间传言中 , 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 。 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 , 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 , 直到现在 , 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 。 也有现代学者认为 , 当年建文帝潜逃后 , 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 , 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 , 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 , 埋于庵后小山坡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