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沼泉和善利泉开掘时间及之前原始地貌

前文论述了难老泉的成因以及开掘时间 , 晋祠三泉的其他两个:圣母殿前鱼沼泉和朝阳洞下善利泉情况如何?笔者试分别论述 。

一、鱼沼泉 。 鱼沼泉干涸于1980年代后期 , 笔者儿时尚见有泉眼从鱼沼西壁下翻出 。 近期得阅柴泽民先生《圣母殿修缮工程报告》知:圣母殿基础下有泉眼 , 泉水通过圣母殿基础内的石砌管道从鱼沼池西壁流入鱼沼 。 池水没过管道口时 , 从上面看 , 如同池底有泉眼翻水 。 由《工程报告》记录可知:鱼沼泉是始建圣母殿挖基础时挖出来的 , 管道设计于基础内 , 同圣母殿、鱼沼是同一个工程的产物 。 圣母殿有碑记载始建于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也就是说 , 鱼沼泉挖出的时间也是(1023年~1032年) 。


鱼沼泉和善利泉开掘时间及之前原始地貌

鱼沼泉和善利泉开掘时间及之前原始地貌// //

上图为鱼沼

二、善利泉 。 善利泉同难老泉一样是井中泉 , 先掘竖井再平掏涵洞出泉 。 只是海拔稍高 , 井深更浅 , 流量比难老泉小 , 干涸时间更早 。 同样是人工挖掘的 。 挖掘时间上限同理难老泉 , 应晚于979年 。 (善利泉流量虽小于难老泉 , 供应几万人马饮水绰绰有余 。 当年若有此泉 , 曹翰不必去山谷中找水 。 )难老泉、善利泉虽没有文字记载开掘时间 , 但覆盖二泉的泉亭有明确记载建于宋初 。 以常理度之 , 井泉如无亭庇 , 杂物易入泉井堵塞泉眼 , 故可推知 , 掘井之初即建泉亭 , 也就是说 , 难老泉、善利泉应为同时期开掘 , 同时期建亭 , 时间同在979~1060年间 。


鱼沼泉和善利泉开掘时间及之前原始地貌

鱼沼泉和善利泉开掘时间及之前原始地貌// //


鱼沼泉和善利泉开掘时间及之前原始地貌

鱼沼泉和善利泉开掘时间及之前原始地貌// //


鱼沼泉和善利泉开掘时间及之前原始地貌

鱼沼泉和善利泉开掘时间及之前原始地貌// //


鱼沼泉和善利泉开掘时间及之前原始地貌

鱼沼泉和善利泉开掘时间及之前原始地貌// //


鱼沼泉和善利泉开掘时间及之前原始地貌

鱼沼泉和善利泉开掘时间及之前原始地貌// //


鱼沼泉和善利泉开掘时间及之前原始地貌

鱼沼泉和善利泉开掘时间及之前原始地貌// //

以上三组六图分别为难老泉善利泉内外结构比较

难老泉、鱼沼泉、善利泉南北一线列于今悬瓮山下 , 属同一地下水系 。 海拔高度由南到北递增 , 水量由南到北递减 , 干涸时间由南到北递晚 。 它们的这种规律表明 , 当初掘井时此三泉流量是人为可控的 , 如果当年善利泉挖得更深、出泉口海拔高度低于难老泉 , 善利泉出水会比难老泉更大 。 当初善利泉浅挖出较小水流是新晋祠营建的需要 。

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还有:同样出于《圣母殿修缮工程报告》里记录 , 90年代落架翻修圣母殿(当时善利泉、鱼沼泉早已干涸 , 难老泉几乎也断流之际) , 为了加强圣母殿基础牢度 , 施工深打水泥地桩 , 在掘地桩井到离地面八米左右时 , 掘出大泉 。 《报告》记录 , 用每小时150吨的大水泵抽水 , 水位不见下降 。 可知当时这一线水系依然存在 , 只是水位更低了 , 原有出水口和河道高于地下水位 , 以致三泉断流 。 假如向下深掘 , 依然有泉 , 只是深掘容易 , 想让水流出来难 。 水流出来需要掘低河道 , 深挖大涧 。 显然这样改变地貌 , 破坏古迹的做法是不可行的 。 这也是现在地下水位恢复到离难老泉井底三四米 , 我们依然只能静等水位继续上涨而不能下掘的原因 。

三泉南北一线 , 皆掘出于今悬瓮山根下的缓坡上 。 在三泉人工挖出之前 , 这个坡地是古晋水南河的西岸 。 明仙峪古晋水在隋代开南河 , 从峪口蓄的大沼分水 , 在郦道元记录的北魏时期晋水二派(北派为卧虎山下古智伯渠、南派为故道沙河)基础上 , 再分一派:起点在峪口大坝南端下(今地震台东南角处) , 河道由北至南通过今晋祠博物馆 , 西岸为今悬瓮山根缓坡 , 东岸在晋祠北中南三堡基础下 。

(唐《元和郡县志》:今按晋水初泉出处 , 砌石为塘 , 自塘东分为三派:其北一派名智伯渠 , 东北流入州城中 , 出城入汾水;其次派东流经晋泽南 , 又东流入汾水 , 此二派即郦道元所言分为二派者也 , 其南派 , 隋开皇四年开 , 东南流入汾水 。 )

隋代形成的晋水三派 , 沙河故道是原始自然河道 , 北派是春秋时智伯灌晋阳沿着卧虎山根修成的人工河道 , 南派是隋代沿着今悬瓮山修成的人工河道 。 南北派采用同样的方法利用西山根作为河道西岸 , 东岸只需人工培高堰即可 。 也就是说 , 在隋代以后、宋代之前 , 南北派河渠景色相似 , 都是西山脚下的南北走向的河道 。


鱼沼泉和善利泉开掘时间及之前原始地貌

鱼沼泉和善利泉开掘时间及之前原始地貌// //

宋初平北汉 , 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两次用汾晋二水灌晋阳城 , 灌城晋水集中进入北派古智伯渠 , 南派、中派河道干涸 。 赵光义下诏在南派河道、今晋祠博物馆位置新建晋祠 , 明仙峪中古晋祠废弃 。

宋代营建今晋祠的过程 , 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赵光义新建唐叔虞祠 , 主体位置在今朝阳洞 , 时间在979~984年 , 984年竣工刻《新修晋祠铭》纪事(解读见前文《被一个字误会千年的晋祠》) 。 二是咸平二年(999年)大地震后 , 新晋祠破坏严重 , 荒废经年后 , 由宋真宗、刘皇后亲自过问再修新晋祠 , 竣工于刘太后实际执政的天圣年间(1023~1032年)(详见前文《圣母毕竟是刘娥》) 。

正是在这两次对晋祠的营建过程中 , 掘出三泉 。 因此 , 三泉挖掘时间可进一步缩短为979~1032年间 , 尤其是鱼沼泉 , 和圣母殿同时出现 , 在1023~1032年之间 。

1044年前后 , 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欧阳修先后来到竣工不久的晋祠 , 题咏新掘的晋水泉 , 也为此三泉出现时间作了注脚 。

晋祠泉

宋?范仲淹

神哉叔虞庙 , 地胜出嘉泉 。

一源其澄静 , 数步忽潺湲 。

此异孰可穷 , 观者增恭虔 。

锦鳞无敢钓 , 长生同水仙 。

千家溉禾稻 , 满目江乡田 。

我来动所思 , 致主愧前贤 。

大道果能行 , 时雨宜不愆 。

皆如恶祠下 , 生民无旱年 。

晋祠

宋?欧阳修

古城南出十里间 , 鸣渠夹路何潺潺 。

行人望祠下马谒 , 退即祠下窥水源 。

地灵草木得余润 , 郁郁古柏含苍烟 。

并儿自古事豪侠 , 战争五代几百年 。

天开地辟真主出 , 犹须再驾方凯旋 。

顽民尽迁高垒削 , 秋草自绿埋空垣 。

并人昔游晋水上 , 清镜照耀涵朱颜 。

晋水今入并州里 , 稻花漠漠浇平田 。

废兴髣髴无旧老 , 气象寂寞余山川 。

惟存祖宗圣功业 , 干戈象舞被管弦 。

我来览登为叹息 , 暂照白发临清泉 。

鸟啼人去庙门阖 , 还有山月来娟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