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朱元璋严密到非理性的特务网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说说朱元璋严密到非理性的特务网


说说朱元璋严密到非理性的特务网

说说朱元璋严密到非理性的特务网// //

朱元璋君臣合作七年 , 有不算短的一段蜜月期 , 但蜜月结束之后 , 渐渐心理都起了变化 。 那是怎样的变化呢?

《明史·胡惟庸传》记载:

惟庸独相数岁 , 生杀黜陟 , 或不奏径行 。 内外诸司上封事 , 必先取阅 , 害己者 , 辄匿不以闻 。 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 , 争走其门 。 吉安侯陆仲亨、平谅侯费聚因过遭帝切责之 。 惟庸胁诱二人 , 密相往来 。

这段明史 , 既记录了胡惟庸的变化和不法行为 , 同时也道出朱元璋对胡惟庸由宠到恨的心理根源——

早请示晚汇报没有了 , 取而代之的是先斩后奏、自作主张;皇帝的敌人不是自己敌人 , 而是结党营私的朋友伙伴 。 如此 , 不免使得朱元璋大为恼火 , 我的天下我做主 , 咋论到你胡惟庸显摆?我打天下你坐天下 , 哪有这样好事?

在这里 , 我们要强调一点 , 朱元璋的底线 。 如果说朱元璋对器重的属下什么事都可以网开一面 , 贪污受贿都可以容忍 , 但唯独一件东西一旦触碰 , 休说胡惟庸 , 就是天王老子、至亲儿孙 , 朱元璋也不容忍 , 什么东西?那就是争权 。 显然 , 胡惟庸的以上行为 , 就是争权 , 突破了朱元璋的底线 。

说到这里 , 也许有人会问 , 胡惟庸干这些事 , 都是偷偷摸摸的 , 朱元璋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

这就是不了解朱元璋的另一特长了 , 此人除了用人整人上有一套外 , 搞情报工作也是很厉害的 。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 “告密时代” , 一个是那武则天的大周 , 另一个就是朱元璋的大明洪武时代 。 在这个时代中 , 特务生逢其时 , 全国处处都有皇帝眼线 。

朱元璋情报工作无孔不入 。 其情报工作细到了什么程度?

这段故事为人们所熟知——朱元璋手下有个叫宋濂的大臣 , 从朱元璋起兵时就跟着朱元璋 , 建国后被委以重任 , 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 但是对这样的大臣 , 朱元璋璋情报工作也没放松 , 有一天 , 宋濂在家里请几个朋友喝酒 。 上了一些酒菜 。 次日上朝 , 朱元璋问他:老宋 , 听说昨天你家来客了?吃点啥喝点啥呀?宋濂是个老实人 , 照实回答 , 来几个朋友 , 然后开始报菜名——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儿,烧子鹅, 卤煮咸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朱元璋频频点头:“嗯 , 对上了 , 你是个老实人 , 没欺骗我!”

原来 , 在宋濂家人中 , 朱元璋早已安插了自己的人 。 那个朱元璋安插的人 , 每天都监视宋濂起居 , 家中一有情况就马上报告朱元璋 。 所以朱元璋对宋濂情况无所不知 。 经过对菜单 , 朱元璋洋洋得意 , 而宋濂从此惶惶不可终日 。

类似谍报层出不穷 。 有个翰林叫钱宰 , 在朱元璋那领了一项文化工程 , 重编《孟子》语录 , 因为朱元璋对孟子的有些话很不满 , 比如:君为轻民为重 。 老百姓比我重要哪行?于是命令手下文人加班加点 , 重新肢解孟子 , 这个钱宰每天早出晚归 , 累得够呛 , 有一天下了夜班 , 一边往家走一边做了首诗,有些发牢骚的意思:“四鼓咚咚起着衣 , 午门朝见尚嫌迟 , 何时得遂田园乐 , 睡到人间饭熟时 。 ”第二天 , 朱元璋对他说:“小钱啊 , 昨日你做的那首诗不错 , 不过我并没有嫌你来得晚啊 , 只是怕你们不勤奋 , 你看把那个嫌字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魂飞魄散 , 我一个人嘀咕皇帝怎么知道的 , 连忙磕头谢罪 , 您改得好 。

还有一个担任国子祭酒的官员 , 叫宋讷 。 有一次 , 遇到点不开心的事 , 独自坐在自家后花园生气 。 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天生谁的气?宋讷大吃一惊:我生气了吗?朱元璋拿来一幅画 , 你看看 , 这不是你吗?宋讷拿来一看 , 数码照片一样 , 生气的表情都画得惟妙惟肖 。 原来朱元璋安排的特务 , 不仅跟踪大臣 , 而且还进行素描工作 。

说到明朝特务 , 我们都知道锦衣卫 。 这是朱元璋的发明 , 但锦衣卫之外 , 还有一种特务 , 也是朱元璋精心打造的 , 那就是检校 。 这个检校明为“言官” , 实际上干的就是特工的活 , 专查官员隐私 , 朱元璋的特务网就是由检校和锦衣卫组成的 。 如果说锦衣卫是军统 , 那么检校就是中统 。 他们一个用剑 , 另一个用嘴杀人 。 朱元璋利用这些人 , 等于在每个官员头上悬了一把剑 , 卧室里安装了摄像头 , 所有官员在朱元璋面前 , 都一丝不挂 , 没什么隐私可言 。

朱元璋培养了不少著名特务 , 前面提到那个担任过右丞相的杨宪、以及本讲座主人公胡惟庸都可以称为杰出特务 。 这些人只对皇帝一人负责 , 就像藏獒一样 , 只认一个主人 , 其余人无论和皇帝是什么关系 , 都可以撕咬 。 文武百官遇到这些人 , 就像遇到狂犬了 , 必须拐弯跑 , 要直接撞上很容易被咬 , 咬上可就没救 。

这正是朱元璋所要的效果 。 他对自己培养这些特务的效果很得意 , 说:“我养这这些人 , 犹如如人养恶犬 , 人见人怕 。 ”在特务的监视下生活起居 , 哪个大臣的一举一动能逃出皇帝视线?

虽然胡惟庸既是宠臣、也算是个大特务 , 但也毫不例外受到朱元璋的特务照顾 , 尤其在君臣关系出现缝隙的后期 , 朱元璋派人在胡惟庸家门口放了暗哨重点盯防 。 特务整特务 , 更叫一个狠 。 胡惟庸的不法行为 , 被一心想立功的特务们添油加醋 , 传到朱元璋耳朵 。

那么 , 听到这儿 , 也许有人会问:胡惟庸为什么要结党营私?让领导不快?他已经位极人臣 , 顺着领导的意 , 当着他的丞相 , 不是很好吗?要解开这个疑惑 , 必须要先说说他的领导是怎么回事 。

到今天 , 我们依然不能说朱元璋是个昏君 , 但是 , 打天下时的朱元璋 , 与坐天下后的朱元璋 , 判若两人 。

当朱元璋还不是皇帝时 , 他是一个众望所归的明主 。

我们知道 , 元末天下大乱 ,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 从起事的时间而论 , 朱元璋参加革命时间是比较晚的 。 待他单独领兵时 , 不少“革命前辈”已经成了气候 。 但到头来 , 为什么无根无基的朱元璋得了天下呢?

主要是因为得人心 。

首先 , 他抓住了穷人心 。 朱元璋懂得穷人心 。 因为他早年就是穷人、赤贫 , 知道百姓生活的艰难 , 知道百姓的期望在哪里 , 所以他常常自比尧舜 , 宣扬要建立一个没有民族压迫的、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 。

另外 , 朱元璋还抓住知识分子的心 。 我们知道 , 在中国历史中 , 农民起义军要想成事 , 没有读书人的出谋划策是不行的 。 在打天下时 , 朱元璋和读书人的关系非常好 , 经常在一起围炉夜话 , 这些知识分子 , 把朱元璋当作知己仁君 。

最后 , 他还抓住了整个民族人心 , 蒙元帝国 , 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 汉族人被列为四等人歧视 。 而朱元璋北伐时打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 , 这个口号比后来孙中山的口号还早600年 , 朱元璋由此而成为带领汉民族反抗蒙古贵族统治的民族英雄 。

常言道 , 得人心者得天下 。 就这样 , 朱元璋靠得人心得了天下 。 然而 。 成为洪武大帝后 , 那个海纳百川的仁君不见了 , 一个反复无常的暴君出现了 。

朱元璋的这种变化 , 说来说去 , 还与他的身世有很大关系 。 朱元璋早年赤贫 , 到了饭都吃不上地步 , 被迫到寺为僧吃百家饭 , 饱尝世间冷暖人情他成为开国皇帝后 , 人生巨变 , 令他心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 之前他一穷二白 , 没什么可担心的 , 所以广杰豪杰 , 兄弟相待 , 之后 , 得意和忧郁一起涌上心头 , 担心文臣们会鄙视他出身贫贱 , 武将们会篡夺他的皇位 。 从心里学角度讲 , 此时朱元璋 , 已经患上了严重精神疾病 , 用今天话说 , 就是焦虑症 , 具体表现就是疑神疑鬼、喜怒无常 。

朱元璋的疑心病令人发指 , 在他统治时期 , 很多大臣拍马屁拍到马蹄 , 稀里糊涂送了命 。 比如浙江有一个学人 , 写了一个贺表来吹捧他 , 其中有“光天之下 , 天生圣人 , 为世作则”之语 , 朱元璋竟认为“光天之下”是讽刺自己是没头发的和尚 , “作则”是挖苦自己做贼 , 下令将这个马屁精处死 。

翰林编修高启作诗:“小犬隔墙空吠影 , 夜深宫禁有谁来?”

朱元璋说 , 骂谁是小狗呢?斩 。

御史张尚礼作诗:“梦中正得君王宠 , 却被黄鹂叫一声!”

朱元璋说 , 说谁不是好鸟啊 , 杀 。

兖州知府卢熊把“兖”错写成“衮” 。

朱元璋说 , 这是让谁滚呢?砍了!

反复无常的朱元璋无疑是个“非理性”强人 , 长期陪伴在这样“非理性”领导身边 , 那帮属下会出现怎样心理状态呢?

关于“非理性” , 当代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组实验 , 拿来一群白鼠分入两笼 , 对一个笼子里的白鼠有规律地“电击” , 另一笼无规律“电击” , 结果遭到无规律电击的那群老鼠很快就疯了 , 这说明什么呢?非理性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疯 。 那些强人帝王非理性到了极点时刻 , 不是自己发疯 , 就是把属下逼疯 。

想必洪武时代的官员们在朱元璋手下也是备受煎熬 , 多次体验到了被不规则电击的小白鼠心情 。 政治环境恶劣 , 领导神经过敏 , 太不好伺候 。 即便是宠臣胡惟庸 , 在这种环境下或许也不免感叹 , 自己既像朱元璋牵着的一条狗 , 又像其手里牵着的一风筝 , 让你升你高入云端 , 让你降你就垂直落地 。 完全由不得自己 。

在这种情况下 , 官员想不死 , 只有两种做法 , 或者主动远离权力中心 , 或者抱团取暖、结成利益共同体 。 胡惟庸做法 , 基本可以解释为后者:抱团取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