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数代君王秉持家族团结,只为成就大秦伟业

当我们谈到秦国的时候 , 不约而同地疑问:一个立国最晚 , 凭借一代代国君 , 披荆斩棘 , 开疆扩土才有了栖身之地;一个中原诸侯均不屑于与之为伍的西隅族群 , 如何一跃成为称霸西戎的强国 , 进而位列“战国七雄” , 最终一统六国 。

详细的原因有待于综合考察 , 但是我们可以从史书记载的只言片语中体会的到秦国公族的团结 , 一切以家族事业为重 , 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 , 收复周平王赐予的“岐以西之地”时 , 兢兢业业 , 不计个人得失 。

其次 , 秦国公族在继位人的安排上花费的良苦用心 , 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中原诸侯列国屡次发生的弑君、篡权、夺位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

公族团结一致所带来的国家安定 , 给秦国开疆扩土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证 。

一、周之附庸

周孝王因非子养马有功 , 封非子为“附庸之君 , 邑于秦 , 使续伯翳后” , 号秦嬴 。 非子即是后来被称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的开国始祖 , 虽然此时秦仅仅是“周之附庸” , 未能列为诸侯 。


秦国数代君王秉持家族团结,只为成就大秦伟业

秦国数代君王秉持家族团结 , 只为成就大秦伟业// //

非子

秦传至秦嬴的孙子秦仲的时候 , 秦仲三年 , 周厉王昏庸无道 , 诸侯列国纷纷离周而去 , 恰在此时 , 西戎趁机“反王室” , 而且到了秦嬴祖地犬丘 , 灭了秦的祖源大骆家族 。 此时 , 秦仲背负着家仇与国恨 , 一腔热血等待周王室的召唤 。

另外 , 当“国人暴动”爆发 , 周厉王奔彘 , 周王室一片混乱 , 秦仲作为秦的家主也在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 , 意图有所作为 , 在“周之附庸”上有所突破 。

周宣王亲身经历了“国人暴动” , 周幽王奔彘 , 并客死于彘 , 即位之后 , 在治国修政方面不遗余力 , 以图“诸侯复宗周” 。 同时 , 周宣王针对西戎不时进犯 , 决定予以回击 , 任命秦仲为大夫 , 专门讨伐西戎 , 为周室中兴创造安全环境 。 秦仲果然不负周宣王所托 , 在与西戎的战争中屡立战功 。 不幸的是 , 秦仲二十三年 , 在讨伐西戎时 , 秦仲壮烈牺牲 。

周宣王利用秦痛失秦仲的复仇心理 , 令秦仲的五个儿子带着七千人的队伍 , 踏上讨伐西戎的征途 , 并大破西戎 。 经此一战 , 秦不但报仇雪恨 , 还收服了犬丘故地 , 并被周宣王任命为西垂大夫 。 与此同时 , 秦仲的长子秦庄公成了秦家主 。 此时 , 秦不但有秦邑 , 还有犬丘故地 。


秦国数代君王秉持家族团结,只为成就大秦伟业

秦国数代君王秉持家族团结 , 只为成就大秦伟业// //

周宣王用秦讨伐西戎

秦一次次代表周王室出征 , 在屡立战功的同时 , 不断积累作战经验 , 为日后收复周平王赐予的“岐以西之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到秦庄公选择家主继承人时 , 长子世父以“戎杀我大父仲 , 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为由将继承权让于弟弟秦襄公 。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 世父的谦让对秦来说意义重大 , 正因为有了秦襄公 , 秦才由“周之附庸”一跃而成“周之诸侯” , 为秦实现了质的飞跃 , 在秦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

二、始列诸侯

1、之后 , 周幽王因宠褒姒屡以烽火戏弄诸侯 , 且为讨好褒姒废掉申后与太子宜臼 。 后来 , 周幽王愈发过分 , 欲杀故太子宜臼 , 且令申侯交出外甥故太子宜臼 。

令周幽王未曾想到的是 , 申侯不但没交出故太子宜臼 , 反而与鄫人联合犬戎抢先讨伐周幽王 , 并攻陷镐京 , 杀了周幽王 。 当犬戎攻破镐京的时候 , 秦襄公迅速捕捉到了机会 , 立即领兵前来“勤王” , 并与晋文侯、卫武公一起参与了救周、平戎 。 之后 , 秦襄公又与晋文侯、卫武公、郑世子掘突一同到申国共同拥立故太子宜臼即位 , 史称周平王 。


秦国数代君王秉持家族团结,只为成就大秦伟业

秦国数代君王秉持家族团结 , 只为成就大秦伟业// //

周平王即位

在周幽王的原太子宜臼被拥立为周天子的同时 , 不满这次拥立的另一股势力在虢公翰带领下则在“携”这个地方拥立周幽王的弟弟、周平王的叔叔余臣为周天子 , 史称周携王 , 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 。

周幽王死后 , 宗周镐京周围主要有四股势力:一是周幽王和褒姒的儿子姬伯服的势力 , 他们死后由王子余臣继承 , 这个余臣也就是周携王;二是周平王的势力;三是戎族的势力;四是秦的势力 。

在周幽王被杀之后 , 秦襄公面临的抉择是 , 或者追随周携王 , 或者拥戴周平王 。 秦襄公利用周王室的传统威信 , 而并未拘于秦国与周幽王、姬伯服的旧有关系 , 特别是周幽王死后 , 更没有必要与王室的正统代表周平王相敌对 。 秦襄公将赌注尽数压在了周平王身上 。 果然周平王未令秦襄公失望 , 秦为此赚的锅满盆满 。

2、当周平王不堪镐京屡次被戎狄骚扰“避戎寇”东迁洛邑的时候 , 秦襄公立即站出来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 。

秦襄公连续两次帮助周王室 , 尤其是主动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 , 秦国的付出换来的是“封为诸侯” , 这是秦国发展历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 。

据记载 , “王东迁洛邑 , 秦襄公以兵送王 。 王封襄公为诸侯 , 赐之岐、丰之地 。 襄公于是始国 , 而与东诸侯通使聘享之礼” 。

周平王与秦襄公盟誓 , 封给他爵位 。 此时秦国才开始列为周王朝的诸侯国 , 享有与齐、晋、郑等国一样的地位 , 并且能与山东各诸侯国互通使节 。


秦国数代君王秉持家族团结,只为成就大秦伟业

秦国数代君王秉持家族团结 , 只为成就大秦伟业// //

秦襄公始列诸侯

三、收复周之封地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 , “是时周室衰微 , 诸侯强并弱 , 齐、楚、秦、晋始大 , 政由方伯” 。 周王室宗主国实力是一天不如一天 。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周王室与诸侯国实力出现了大反转 , “周室衰微 , 诸侯强并弱 , 齐、楚、秦、晋始大” 。

周王室历经犬戎之乱、东迁洛邑之后 , 已经沦落到了无法自保的地步 , 只能依靠诸侯国的保护 , 丧失了往日的实力和威望 。 犬戎之乱打破了周天子不可挑战的神话 , 也令各诸侯国放下了思想包袱 。

秦国与齐、楚、晋国情不同 , 尚未完成国土一统 , 尚需要打着“尊王”的旗号 , 驱逐西戎 , 收复封地 。 在收复封地的过程中 , 秦国不但国土面积逐渐扩大 , 同时在与西戎长期的战争中打造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 。

秦襄公获封岐、丰之地之后立即着手收复疆土 , 至秦襄公十二年去世时 , 已大有斩获 , “伐戎而至岐” 。

秦襄公去世之后 , 其子秦文公即位 , 秦文公仍然致力于收复封地 , 不断领兵驱逐戎狄 , 至秦文公十六年 , 戎狄败走 , 于是秦文公“收周余民有之 , 地至岐” , 并将“岐以东献之周” 。

秦文公五十年去世 , 因太子竫公亡故 , 立太子之长子秦宁公即位 。

四、稍有动荡

在秦国的发展中也出现过短暂的动荡 , 致使国君被弑 , 另立新君 。

这件事要从秦国的秦宁公说起 , 秦宁公十岁即位 , 在位十二年 , 虽然他英年早逝 , 但是却育有三个儿子 , 而且明确要将国君位置交付给长子秦武公 , 并将其立为太子 。 对于秦国上下来说 , 秦武公一定是秦国未来的继承人 。 但是秦宁公年仅二十二岁突然去世 , 秦国宫廷没有按照秦宁公之前的设想由太子秦武公即位 。

秦宁公去世后 , 秦国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突然废掉太子秦武公 , 拥立秦宁公的第三个儿子秦出子 。 大庶长们的做法 , 令秦国上下一片哗然 。 但是碍于秦国严苛的君臣、层级管理制度 , 秦国群臣默认了此次重要的人事变动 。

秦出子六年 , 年仅十一岁的秦国国君突然被杀 , 更令人惊奇的是杀掉秦出子的竟然还是大庶长三父等人 。 史书上对秦国的此次异常举动做详细的记录 , 也未能留下任何的评论 。 但我们可以想象 , 秦出子即位的时候才五岁 , 一般不会亲自料理国政 , 至被杀时可能还不知国政为何物 。 基于这个原因 , 国政的真正掌管者应该是三位大庶长 。 或许 , 子少母壮 , 秦出子的母亲一方面不甘寂寞想把持朝政 , 以求自我实现 , 并担心将来君权旁落 , 意图参与秦国国政才导致秦国国君少年被杀 。 由此可以想象的到 , 此时的秦国实际控制国家权力的是大庶长之类的权臣 。 这也是秦国历史上首次出现此类君权旁落的事情 。

当初大庶长们弃太子秦武公不立 , 而拥立秦出子 , 看重的即是秦出子年仅五岁不能理政 , 趁机掌控秦国 。 既然秦出子不能为大庶长们所用 , 他们要找一个可操控的人来做国君 , 但是他们的选择范围不太广 , 秦宁公留下的三个儿子已经用去了一个 。 此时他们的焦点又集中在了原太子秦武公身上 。 秦武公顺势即位为秦国国君 。

即位之初的秦武公将主要的精力用在了对外用兵上 。 秦武公也因为常年的对外用兵 , 将兵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 接下来 , 秦武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掉了三父之类的权臣 。 为了彻底铲除后患 , 秦武公将他们株连三族 。 秦武公的聪明之处在于 , 他没有以复仇的名义铲除三父等权臣 , 而是给他们冠以擅杀“国君”的罪名 , 这样的罪名足以让三父之类的权臣身败名裂 。


秦国数代君王秉持家族团结,只为成就大秦伟业

秦国数代君王秉持家族团结 , 只为成就大秦伟业// //

秦武公铲除权臣

在了解了诸侯列国的篡权夺位、政权更替 , 我们足以对秦武公的政治智慧刮目相看 。 正是因为秦武公的集权保证了秦国上下团结一致 , 也正是因为秦武公铲除了权臣 , 并进行了彻底的政治清算 , 才让国人真正了解了权臣窃取君权的危害 , 更让权臣的支持者无处躲藏 。 秦武公的所作所为也为秦国后来的国内安宁奠定了基础 。

五、殉子立弟

秦武公立国二十年 , 一代雄主秦武公离世了 。 秦国向诸侯列国看齐 , 首次“以人从死” , 即以人为国君殉葬 。 秦武公的从死者共计六十六人 ,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死者中即有他得儿子公子白 。

据记载 , 秦武公膝下仅有一个儿子 , 即公子白 。 公子白作为秦武公的从死者 , 秦君之位交由其弟秦德公继任 。 秦武公之所以如此做法 , 必定经过深思熟虑 , 或许公子白无国君之才 , 从秦国长远发展考虑 , 将自己的儿子带到了另一个世界 , 为秦国的继位之君扫清了一切隐患;或许秦德公及其子有明君之能 。


秦国数代君王秉持家族团结,只为成就大秦伟业

秦国数代君王秉持家族团结 , 只为成就大秦伟业// //

秦武公令其子殉葬

据历史记载 , 秦武公去世后 , 弟弟秦德公即位为秦国国君 。 秦德公在秦国历史上留下的信息不多 , 仅显示秦德公与秦武公同父异母 , 与秦出子同为鲁姬子的儿子 。 秦德公即位之时已经三十三岁 , 且育有三个儿子 , 并在位仅两年即去世了 。 秦德公在位仅两年 , 且无较大的政绩 , 估计在继承人方面做出的安排也不会特别妥当 。

秦德公去世后 , 其长子秦宣公 。 秦宣公还算有作为 , 主动挑战春秋强国晋国 , 而且大获全胜 。 可惜的是秦宣公在位十二年早早离世 。

秦宣公虽然有九个儿子 , 但却将二弟立为国君 , 史称秦成公 。 秦成公即位的时候 , 恰好赶上大争之世 , 东方的齐国 , 齐桓公正忙着帮助燕国伐山戎 。

秦成公与其兄秦宣公半斤八两 , 也未为秦国做出比较大政绩 , 仅记载 , 秦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 。 秦成公在位仅四年即去世了 , 出人意料的是秦成公也未在他的七个儿子中选择继承人 , 而是“立其弟缪公” 。 秦穆公即位之后带领秦国富国强兵 , 最终称霸西戎 , 被列为“春秋五霸” , 也是秦国自立国以来首位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的一代雄主 。

至此 , 我们不禁要对这个西隅小国肃然起敬 , 勤勤恳恳 , 浴血奋战收复封地 , 尤其要对秦国公族透漏出来的大公无私、家国情怀赞叹不已 , 连续数代“舍子传弟” , 这也是秦与其他诸侯列国的不同之处 。

虽然秦国历代国君一直默默无闻 , 未给历史留下精彩的故事 , 但是他们却在发自内心无条件地支持家族事业 , 在家族事业面前无亲情 , 即使是亲生儿子 , 也要让位于国家长治久安 。

我们尤为要称赞的是秦武公 , 为了家族事业不惜用唯一的儿子来殉葬 。 我们并不是要为那个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代言 , 而是感慨秦武公为秦国的宏图大业付出的代价 。

秦国经历了数代国君的碌碌无为 , 但都一心为公 , 才将秦国发展的接力棒交到了秦穆公手上 。 秦国也由此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潮 。

当年郑桓公与太史伯探讨“周衰 , 何国兴者”时 , 在预言将兴的诸侯国中即有秦国 。 对于此类的记载 , 应该理解为后来书史者在已知秦国强盛情况下的主观行为 , 因为那时秦还仅是“周之附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