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在历史地理变迁中形成的独特一隅 | 社会科学报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江南文化 , 在历史地理变迁中形成的独特一隅 | 社会科学报
江南文化 , 在历史地理变迁中形成的独特一隅 | 社会科学报// //
什么是中华文化?文明和文化是有区别 , 文明是指总体 , 具体的则是文化 。 比如现在讲江南文化 , 不能称之为江南文明 , 文明不仅仅是衣食住行 , 而且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制度的层面 , 是总体 。 具体讲文化 , 我的理解是 , 中华文化是以华夏汉族文化为主体 , 融合各种文化的综合产物 。 “华”是修饰词 , 意即美丽、伟大、文明 , 是对“夏”的赞美 , 所以华夏就是诸夏的美称 。 汉族是近代接受了国际上民族分类的理论而建立的体系 , 以前称之为华夏诸夏 。 因此 , 华夏和华夏文化本身是多元的 。 从华夏这个民族综合体来讲 , 历史上的匈奴、鲜卑、氐、羌、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三苗、百越等 , 有的依然存在 , 只是人数很少 , 有的作为民族整体消失了 。 这些消失的民族中 , 只有少数人迁到境外 , 大多数人则融合到华夏汉族中 。 因此 , 华夏文化包含了今天已经消失但融合到华夏中的民族文化 。 早期华夏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主体 , 逐步扩散到长江流域、西北、边疆甚至海外 , 长江流域在持续不断地传播中扩大范围 , 这应该是江南文化的重要来源 。
原文 :《历史地理学格局中的江南文化》
作者 |复旦大学教授 葛剑雄
江南文化 , 在历史地理变迁中形成的独特一隅 | 社会科学报// //
江南:人口南迁主要的受益之地
在没有现代传播媒体之前 , 文化传播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途径 , 是通过人 , 人一直是文化传播最活跃的载体 。 中国历史上 , 随着人口的南迁 , 文化的传播 , 江南是最主要的受益之地 。 从秦汉之际 , 两汉之际 , 东汉末年 , 西晋永嘉之乱 , 唐代安史之乱到宋代的靖康之乱 , 一批批的人口南迁 , 其中一般都包括了统治阶层的上层、贵族、官员以及拥护他们的知识分子、工匠等 。 比如到东晋 , 最强几个家族 , 无论是太原王家、琅琊王氏还是谢氏 , 都已经聚集在南京 , 有的到了浙江 。 自然环境的变迁和经济开发使江南在文化上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 , 也使江南文化更加繁荣 。 因为 ,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 肯定会带动文化的发展 , 这时如果有一些高素质移民在此定居 , 则速度会更快 。 于是 , 南方无论从文化、人口的数量还是经济实力逐步地超过了北方 。
江南原来因为气候炎热潮湿 , 到处是水 , 吴国的先人从中原迁过来 , 不得不遵守当地的习俗 , 被发文身 。 因为到处都是水 , 水里有水怪 , 如果人一文身 , 水里的野兽会以为你跟它差不多 , 或者产生恐惧 , 那么人就安全了 。 六朝时期 , 南京再往下 , 没有什么城市开发 , 都被水包围 。 随着气温一定幅度降低 , 一方面降水减少了 , 另一方面 , 经过人工的整治 , 水流到地下 , 水量变得适中 。 植被方面 , 南朝时期 , 在江西一些地方 , 开辟森林 , 把树木砍掉开出道路 。 有了这些条件 , 后来人们开始清除植被 , 开垦土地 。
江南文化 , 在历史地理变迁中形成的独特一隅 | 社会科学报// //
江南不但青山绿水 , 而且景致很精致 。 那景观是怎么形成的?也是在有利的气候、水温、植被条件下 , 加上人工的整治而成 。 人工整治里非常重要的是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 到五代时期 , 钱鏐统治浙江江苏南部(当时称为吴越国) , 他实行的政策是不管中原怎么变化 , 都称臣纳贡 , 尽量避免战争 , 结果他的军队一部分定期疏浚西湖 , 一部分兴修水利 , 而且还在这一期间修筑钱塘江沿岸捍海石塘 。 这些水利工程不仅有利于农田灌溉 , 还利于交通 , 河道得到整治 , 江南交通更加方便 。 西湖经过整治 , 形成美丽的景观 。 在西汉还是“江南卑湿 , 丈夫早夭”之地 , 到唐朝后期 , 已经是“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 到宋朝则被冠以“上有天堂 , 下有苏杭”之称 。 这个过程既是利用了自然环境 , 更重要是人 , 通过开发整治规划 , 一批文人、知识分子把自己的理念融入其中 , 建设江南人文景观 , 使江南成为其他地方特别是北方羡慕称赞之地 。 唐朝后期不少诗文赞扬江南 , 通过他们的赞誉也宣传了江南的地位 。
经济发展的同时催生新思想
江南的经济从粗放发展到精致 , 土地利用达到了极致 , 明朝江南的每寸土地都被利用起来 。 我们小时候生在江南 , 出了镇 , 没有空地 , 田埂种上蚕豆、庄稼 , 有一条小河搭一个棚 , 种着丝瓜 。 到了冬天 , 挖河泥 , 湖州高一点的地方种桑树 , 冬天整修桑枝 , 桑枝当柴火卖到镇上 , 把河泥挖起来 , 放到地里 , 蚕宝宝粪是很好的肥料 。
江南文化 , 在历史地理变迁中形成的独特一隅 | 社会科学报// //
苏州到明朝的时候 , 今天称之现代服务的概念实体已经产生 , 各种服务业、商品经济、手工业高度发达 。 比如办婚丧喜事有婚庆公司 , 请人到你家里 , 布置餐具、饮食 , 主持各种礼仪 , 甚至自己家里没有孝子 , 他可以租给你 。 除了本地这些人还到其他地方发展 , 江南人力资源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 。 陆游之《常州奔牛闸记》记载“苏常熟 , 天下足” , 到明朝中期 , 已经变成“湖广熟 , 天下足” , 这是因为苏州衰落吗?不是 , 苏常已经从纯粹生产粮食发展到多种经营 , 包括发展出发达的手工业商业货物 。 明朝苏州府跟松江府(上海整个地方是松江府)交的赋税在全国所占比例相当高 。 但苏州一带百姓的生活还是过得不错 , 主要靠商业、手工业 。 人类在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有利的地方发展经济 , 同时发展文化 。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 , 中国文化重心亦相应南移 。 宋朝后江南文化处于先进的水平 , 而且江南文化在多方面显示出新的特点和优势 。 丰富发展的中华文化 , 包括学术文化等很多方面 , 到了宋朝后 , 已经成为最先进的 , 比如科举 , 宋明时期江西状元比较多 , 到清朝已经转到江苏 。 诗人、词人、文学家甚至手工艺人 , 汇集在江南 , 产生很多新的艺术流派 , 比如影响比较大的昆曲就是在南方产生的 , 徽班在乾隆时期进京 , 受到皇宫贵族的喜爱 , 发展成今天的京剧 。 在思想方面 , 很多新的思想产生在江南 。
江南文化 , 在历史地理变迁中形成的独特一隅 | 社会科学报// //
海派文化:为母体江南文化打开新空间
到近代 , 因为上海的原因 , 江南文化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 从地理位置来讲 , 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 , 上海的文化 , 亦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 。 为什么现在讲海派文化?因为上海在现代化城市形成过程中 , 比较多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 于是上海文化在很多方面从江南文化中继续发展出新的类型 , 有其鲜明特色 。 同时 , 上海文化为江南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文化是靠人传播的 , 上海刚建立的时候 , 其县城及市镇人口最多十万 , 整个上海县人口五十万 , 上海租界里的人则主要来自江苏 , 特别是江苏南部、浙江北部 , 因此 , 江南是上海移民最重要的来源 , 当然 , 一部分移民还来自广东、山东、河北、湖北等全国各地 。 特别是一批外来的移民 , 从上海刚刚开埠时 , 外国人仅二十几个 , 到1942年统计数字最高达15万 , 上海解放的时候留下外国侨民两万多 。 他们的文化有鲜明特色 , 而且代表强势文化的西方人 , 其中包括犹太人、俄罗斯人等 , 其中好多是世界一流的艺术家 , 还包括西方的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 。 于是 , 上海移民以江南为主 , 加上其他外来因素 , 产生了海派文化:保留了江南文化的优势 , 但是又增加了新的元素 。
江南文化 , 在历史地理变迁中形成的独特一隅 | 社会科学报// //
这些移民在上海的舞台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 特别是有更好的机会 , 直接接触学习先进外来文化 。 有的把上海作为发展转移的舞台和空间 , 比如清朝废除科举以后 , 新的教育没有建立起来 , 江南知识分子、年轻人寻找出路 , 纷纷到日本留学 , 江浙去的人最多 , 因为当时《马关条约》签订后 , 有一条款可以利用 , 即双方都不需要签证 , 只要到上海买一张船票就可以到日本 , 而且当时日本很多地方 , 包括东京在内 , 生活水准比上海低 , 只要有一点费用就完全可以生活下去 。 当时日本为了吸引中国 , 搞教育产业 , 甚至有些学校完全可中文授课 。 到西方留学同样如此 , 当时没有民航 , 好多人都是到上海坐船出去 。 回国后 , 有很多人留在上海 。 有的留在国外发展 , 在国外发展的过程也把江南的文化传播到世界 , 而且这个传播不是一般的理论或者概念 , 而是以他们的意见代表了江南文化的精华 。 贝聿铭虽然出生在广东 , 但他出身于苏州的世家 , 在上海念书 , 到了美国 , 他再三强调自己的成就来自于临港 , 来自于苏州 , 虽然他在苏州待时间并不长 , 但是少年时代的吸收能力特别强 。 他的建筑、他的成就都是把他积累起来的江南文化精华体现进去 。 贝聿铭的建筑很好地把江南文化传播扩展到了世界 。
海派文化从江南文化的母体生长出来 , 一定程度上 , 不仅在某些地方超过了母体 , 并且为其母体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 这两者不是相互排斥的 。 上海红色文化很多基础也是来自江南文化 。 早期革命者、共产主义者以及共产党领袖好几位从江南到上海 , 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 , 有的就是在上海 , 有的通过日本 , 比如中共好几位早期领袖 , 他们研究社会主义 , 来源都不是西方 , 留学日本起了很大的作用 。 因为日本学习西方 , 包括学习社会主义 , 比中国普遍得早 , 他们翻译的结果为我们所用 。 现代的一些学术方面诸如“科学”“社会”等词汇 , 90%以上是日本人把西方的成果翻译好 , 中国直接采用 。 “共产党”“社会主义”“派出所”等都是现成的 , 这些主要通过江南到日本的留学生带回来 。
江南文化 , 在历史地理变迁中形成的独特一隅 | 社会科学报// //
对契约精神、职业道德重视不够
江南文化在上海最明显的体现是“海纳百川” , 这是客观的事实 。 但“海纳百川”以后产生的结果有两个方面重视不够 。 海派文化或者上海文化体现在契约精神、职业道德 , 到现在上海在这两方面在国内外享受比较好的声誉 。 上海的职业道德、契约精神来源是中华文化、江南文化中优良的传统——重信承诺 , 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 一方面 , 因为江南长期商业、服务行业发达 , 市民文化、城市文化发展 , 早就形成和西方相类似的行会、社团 , 在这些活动中讲规矩、讲契约、讲合同;另一方面文化层次比较高 , 这是市民文化中很大的优势 。 这批人到上海接触到西方现代契约原则 , 再加上租界里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 跟西方商业精神、职业道德、管理模式结合起来 , 形成上海良好的契约精神和职业道德 , 这应该是海派文化中非常有价值、有特点的 , 但是现在我们重视不够 。
江南文化 , 在历史地理变迁中形成的独特一隅 | 社会科学报// //
今年是上海解放七十周年 , 上海的解放创造出战争史上一个奇迹 , 他不仅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手里 , 而且在解放的过程中 , 民用服务从来没有中断 , 电灯、电话、自来水、煤气、公交几乎没有中断 , 上海的广播刚刚还在为国民党吹嘘保卫大上海、上海固若金汤 , 突然停了 , 接下来宣布打上海 , 电台照样广播 , 没有停过 。 在这个过程中 , 没有丢一份档案、没有跑走一个犯人 , 这个奇迹的创造离不开上海人民的高素质 。 比如 , 公交车开到某地 , 前面打仗停下来 , 打好了继续开着走 。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 即使文化大革命 , 上海的生产基本都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 这应该是上海文化、海派文化非常重要的 , 因此 , 今天我们要好好继承弘扬 。
江南文化来源于中华文化 , 在中华文化中发展起来 , 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是在江南这块土地上取得发展 。 当下 , 在发展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过程中 , 只有更好地进行现代化的转换 , 才能使它为文化全面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60期第6版 ,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 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本报立场 。
- 在黄埔军校默默无闻,抗战时快速晋升,三大战役他参加了两场
- 徐向前,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 宋朝的文化繁荣竟然把好汉们逼上梁山?
- 东汉末代皇帝刘协:在汉朝气数尽时散放出微弱光辉
- 困难总能解决。但是自欺欺人,隐瞒实情,那就完蛋了| 写在历史边上
- 一问三不知一问三不管,却屡屡立功屡屡提前晋升,原因何在?听终南隐士怎么说
- 一支五万大军突然消失,2500多年后,在一处洞穴被发现
- 嘉峪关到底在哪?答案虽然很简单,但很多人却答不上来
- 说说《水浒传》中的婚俗文化:娶妻、纳妾、休妻
- 雍正死后竟与年世兰合葬在一起,雍正的陵墓为何从未被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