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短命建设”屡见不鲜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为何“短命建设”屡见不鲜
天津“全国第一拆”、西安市118米高楼被爆破拆除、郑州2010年建成天桥被整体拆卸 , 短短两月内 , 就有3起成本巨大的地标性建筑“倒下” 。 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估测 , “十二五”期间 , 我国每年因过早拆除房屋导致的浪费就超4600亿元 。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 “短命建筑”屡见不鲜 , 天桥、高楼等时政建筑在“青壮年”甚至“幼少儿”时期就被“推倒重建” , 确实令人惋惜 。 然而 , 这些建筑的短命并非全出于质量问题 , 或是短视的规划 , 或是领导的换届导致规划理念的变化 , 或是急功近利 , 为一时政绩的权力任性 。
纵观天津“全国第一拆”、西安市118米高楼被爆破拆除、郑州2010年建成天桥等建筑频繁拆除重建 , 这一建一拆 , 公共财政将要为此付出多大的沉痛代价 , 又有多少民脂民膏被白白地浪费掉?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 , 政府决策部门在做出决策前 , 有没有对上述场馆的建设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 , 并广泛听取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和建议?
话说回来 , 中国建筑为何如此“短命”?原因主要在于 , 建筑物从一开始就患有“软骨病” , 寿命自然短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市场经济刚刚起步 , 规范标准体系跟不上建设速度 , 很多建筑工人来不及学习建筑常识 , 就从“稻田”直接上了脚手架 , 技术缺陷很容易造成短命隐患 。 即便科技已经较为成熟 , 但承建方在利益驱动下偷工减料 , 也会造成房子质量经不起时间检验 。 部分建筑物先天条件不错 , 但决策失误之类的后天人为因素造成短命 , 也不少见 。
此外 , “短命建筑”的拆建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 其背后更反映出城市规划的不理性和领导权力凌驾于专业规划之上 。 尊重专业应是深入人心的理念 , 尤其对领导干部而言 , 他们身居要职 , 一个决策往往关系重大 , 但领导干部们又非万能 , 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事事精通 。 城市的规划不能只是简单的领导决策;“短命建筑”的闹剧一再重演 , 还在于决策过程的不透明 , 对决策者缺乏问责机制 , 让一些领导干部在决策时有恃无恐 。
“随拆随建”并不能塑造出城市日新月异的形象 , 只会在历史和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一个模糊、灰色的影子 。 城市建筑“英年早逝” , 毁掉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 , 不仅仅是政府和政府官员的形象 , 还有官民鱼水情 。 抑制“短命建筑”一方面不能让权力凌驾于城市规划之上;另一方面要对“短命建设”进行追责 , 对造成的损失和浪费一追到底 。
- 晋朝电视剧为何只拍到司马炎登基统一三国,以后的事情为何不拍?
- 曹操有14个老婆,12个是抢来的寡妇,一代枭雄为何爱抢人妻?
- 考古现实版的九层妖塔,为何盗墓贼挖到第二层,就挖不动了?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张衡的地动仪,真能预测地震吗?它为何被移出了教科书?
- 日本1年侵略大半个中国,为何攻打重庆6年都没攻下来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永泰公主死因之谜:17岁的她毫无政绩,为何陵墓享唐朝帝王规格?
- 看了这个逻辑关系图,才更清晰为何不让你随便外出了